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02032)

作品数:9 被引量:165H指数:7
相关作者:陈庆强周菊珍孟翊孙彦敏沈承德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6篇土壤
  • 5篇土壤有机
  • 5篇长江口
  • 4篇盐沼
  • 4篇有机碳
  • 4篇有机质
  • 4篇碳循环
  • 3篇同位素
  • 3篇土壤有机碳
  • 3篇土壤有机质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亚热带
  • 2篇土壤剖面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絮凝
  • 1篇絮凝作用
  • 1篇亚热带山地
  • 1篇有机碳含量
  • 1篇有机质含量

机构

  • 8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9篇陈庆强
  • 5篇孟翊
  • 5篇周菊珍
  • 4篇易惟熙
  • 4篇沈承德
  • 4篇孙彦敏
  • 4篇顾靖华
  • 4篇胡克林
  • 3篇彭少麟
  • 3篇李志安
  • 3篇姜漫涛
  • 1篇邢长平
  • 1篇丁平兴

传媒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海洋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工程

年份

  • 5篇2007
  • 3篇2005
  • 1篇2003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鼎湖山土壤有机质深度分布的剖面演化机制被引量:71
2005年
根据鼎湖山森林植被带(SL)、灌丛—草甸过渡带土壤剖面(GC)有机质含量,有机质Δ14C、δ13C值,土壤粘粒含量及孢粉分析结果,研究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深度分布特征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的深度分布特征与土壤剖面的发育过程密切相关,随深度增大,有机质的来源数量不断减少,而成土时间增加,分解作用导致的有机质含量降低幅度增大,有机质含量不断减少。土壤有机质14C表观年龄随深度增加,土壤有机质δ13C值与有机质含量的深度变化具有明显对应关系,这些都是土壤剖面发育过程中有机质不同更新周期组分呈规律性分解的结果。粘粒的深度分布反映土壤剖面淋滤淀积的特点,表明土壤剖面经受了长期成土风化。土壤剖面的上述特征均为剖面发育过程中不断沉积、不断成土的结果,表明土壤剖面成土演化对于有机质深度分布具有显著制约。
陈庆强沈承德孙彦敏彭少麟易惟熙李志安姜漫涛
关键词:土壤剖面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含量成土Δ^13C表观
长江口盐沼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的滩面趋势被引量:21
2007年
通过对长江口崇明东滩高潮滩、中潮滩以及光滩柱状样的有机元素(C、N)含量与碳稳定同位素组成(!13C)、粒度组成等的测定,研究盐沼土壤有机质更新特征及其滩面趋势。结果表明,长江口盐沼土壤POC-"13C相关特征与山地土壤剖面上部土层的基本类似,盐沼土壤有机质主要源于长江流域表层土壤,有机质年龄不足100年。不同高程柱样TN-C/N、POC-TIC与POC-#13C关系特征表明盐沼土壤有机质更新程度普遍较低,有机质更新特征呈明显的滩面变化趋势。光滩有机质基本反映沉积母质特征,更新程度极低;中、高潮滩有机质更新作用已经发生,随着滩面演变,处于不同更新阶段的有机质组分混杂程度提高。盐沼滩面过程塑造垂向沉积层序,层序中独特的沙、泥纹层构造导致物质上下运移困难,有机质更新作用受到抑制。盐沼滩面过程直接影响有机质的累积与更新,对于有机质更新的时空特征具有显著制约。
陈庆强周菊珍孟翊顾靖华胡克林
关键词:盐沼土壤有机碳碳循环长江口
长江口盐沼滩面演化的有机碳累积效应被引量:14
2007年
通过对长江口崇明岛东部滩地3个典型高程部位(高潮滩、中潮滩、光滩)柱样的元素(C, N)含量、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粒度与C/N比等的测定,研究盐沼有机质的来源、更新特征及垂向累积.结果表明,光滩柱样有机质主要来自海洋,颗粒有机碳(POC)含量、C/N比等上下高度一致,有机质的多源性不明显;中潮滩柱样有机质为陆源与海源的混合,陆源成分略占优势;高潮滩柱样有机质的多源性明显,但有机质主要来自陆源与当地植被.随着滩面演化,柱样上部层段的有机质含量增加,陆源物质与当地植被逐渐成为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个别POC含量高的层段,原地植被对POC的贡献高达58%.长江口盐沼有机质的分解程度低,POC与黏土含量的垂向分布主要受控于滩面沉积过程,与盐沼高的淤积速率直接相关.从物质净累积看,盐沼是大气中CO_2的一个汇.长江口盐沼高的淤积速率,独特的沙、泥纹层构造及其优良的封堵效应,使埋藏存储成为盐沼碳汇的主要途径.
陈庆强周菊珍孟翊胡克林顾靖华
关键词:盐沼碳稳定同位素C/N比
长江口盐沼滩面演化的沉积和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4
2007年
选择长江口盐沼典型高程部位(高潮滩上部、中潮滩下部、光滩)柱状样,采用小间隔(1 cm)取样,通过粒度、颗粒有机碳(POC)含量与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分析,研究盐沼滩面发育的沉积和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盐沼沉积物的粒度参数、POC含量与δ13C值随深度变化明显;在盐沼典型高程部位沉积物的颗粒组成与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显著,有明显的滩面趋势,这与滩面的规律性演化密切相关.柱样有限深度内有明显的相对淤积期与冲刷作用相对较强时期的交替,表明长江口盐沼滩面发育过程并不是线性的.盐沼沉积物黏粒含量对POC含量和δ13C值的垂向变化及滩面趋势影响显著,表明流域来水来沙明显制约河口盐沼的发育.对于沉积动力环境复杂、冲淤过程频繁、厚度为毫米级的砂质纹层和泥质纹层发育的河口盐沼,在沉积和地球化学研究中采用小间隔取样的效果明显,有助于揭示盐沼发育过程的更多信息,为年际滩面冲淤演变研究提供新途径.
陈庆强孟翊周菊珍顾靖华胡克林
关键词:长江口盐沼地球化学特征
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同位素特征被引量:13
2007年
根据长江口崇明东滩典型高程部位柱状样与鼎湖山不同海拔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与SOC同位素资料(δ13C、Δ14C),研究了土壤有机质更新的元素与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剖面δ13C最大值(δ13Cmax)深度以上土层的SOC含量与δ13C值呈负相关,该深度以下呈正相关。土壤SOC含量与δ13C呈负相关,说明有机质分解程度低,有机质中快循环组分的比例较高,为土壤表层新鲜有机质,有机质14C表观年龄不足200年;二者呈正相关指示有机质分解程度较高,为中、下部土层较稳定的有机质组分,成土年龄在300年以上。土壤SOC含量随时间下降的速率与成土时间呈负相关,δ13Cmax深度以下土层的下降速率明显低于该深度以上土层,且年代越老,SOC含量下降速率越慢,表明其有机质主要为慢循环组分。不同土壤剖面δ13C的时间趋势基本一致,在δ13Cmax深度以上土层,δ13C随时间延长而增大,该深度以下δ13C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土壤有机碳δ13C与SOC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明显对应关系,表明二者的变化机制存在内在关联。
陈庆强沈承德孙彦敏易惟熙邢长平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碳循环同位素示踪
鼎湖山土壤有机质δ^(13)C时空分异机制被引量:11
2005年
根据鼎湖山若干海拔部位土壤剖面薄层取样样品有机质含量、14 C测年及δ13C结果 ,研究土壤有机质δ13C时空分异机制 .结果表明 ,不同海拔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深度特征受控于剖面发育进程 ,与有机质组成及其分解过程密切相关 .植被枯落物成为表土层有机质以及表土层被埋藏后的有机质更新过程 ,均存在碳同位素分馏效应 ,有机质δ13C显著增大 .相对于地表植被枯落物δ13C ,表土层有机质δ13C增幅取决于表土有机质更新速率 .表土有机质δ13C与植被枯落物δ13C均随海拔升高而增大 ,说明植被构成随海拔升高呈规律性变化 .这与鼎湖山植被的垂直分布一致 .不同海拔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 深度特征类似 ,有机质含量深度特征一致 ,有机质14 C表观年龄自上向下增加 .这是剖面发育过程中有机质不断更新的结果 .土壤剖面有机质δ13C最大值深度与14 C弹 穿透深度的成因和大小不同 ,均反映地貌与地表植被对有机碳同位素深度分布的控制 .
陈庆强沈承德孙彦敏彭少麟易惟熙李志安姜漫涛
关键词: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碳循环亚热带
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及其制约因素研究被引量:32
2005年
简要介绍了入海河口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机理;以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的研究为例,概述了影响河口细颗粒泥沙絮凝的若干因子;着重介绍了长江口水体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于细颗粒泥沙絮凝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河口工程与环境中的泥沙问题,提出未来工作设想。
陈庆强孟翊周菊珍丁平兴
关键词:絮凝作用细颗粒泥沙生物地球化学长江
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特征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8
2003年
选择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两种植被带土壤剖面 ,利用有机质扩散 平移 分解模型 ,定量研究土壤有机质分布、更新与运移特征及其控制因子 ,为陆地生态系统有机质模型提供运行基础数据 .数值试验表明 ,华南亚热带山地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遵从物质扩散、平移、分解规律 ;森林植被带土壤有机质快组分分解速率为 0 .483·年 - 1 ,灌丛植被带土壤的为 0 .694·年 - 1 ;两类剖面有机质慢组分、稳定组分的分解速率分别一致 ,为 0 .0 2·年 - 1 、0 .0 0 1·年 - 1 ;森林植被带土壤有机质扩散、平移系数分别为 4和 0 .2mm·年 - 1 ,灌丛植被带土壤相应参数分别为 1和 0 .5mm·年 - 1 .有机质含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明显偏差出现在 0~ 1 0cm土层 ,这很可能与土壤表层处于陆 气界面 ,受气候、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有关 ;在中、下部 ,两种结果吻合较好 ,反映成土环境稳定 .扩散作用对土壤剖面有机质分布影响显著 ,平移作用仅对上部 0~ 1 0cm层段影响明显 .对比分析表明 ,土壤有机质动态主要受剖面性状制约 ;提高地表植被初级生产力 ,快组分分解速率降低 ,有机质累积 .
陈庆强沈承德孙彦敏易惟熙姜漫涛彭少麟李志安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
长江口盐沼滩面发育对有机碳深度分布的制约被引量:6
2007年
通过对长江口崇明东滩高潮滩、中潮滩以及光滩柱状样的有机碳含量与碳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粒度组成等的测定,研究盐沼有机碳深度分布特征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盐沼土壤颗粒有机碳(POC)主要赋存于粒径小于0.016mm的颗粒中,POC含量对粒径在0.002~0.004mm区间的颗粒含量变化最敏感,说明盐沼POC主要来自长江径流悬移质,这与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结果一致。土壤POC含量与不同粒径区间颗粒含量相关关系表明,高潮滩与中潮滩柱样的泥沙级配较为接近;光滩柱样POC含量与不同粒径区间颗粒含量相关关系特征与高、中潮滩柱样的基本类似,主要不同表现在粒径大于0.016mm的粗颗粒,这很可能受控于盐沼不同高程部位动力沉积过程。盐沼植被对高、中潮滩柱样POC的贡献相当可观,个别层段高达55.6%;植被对土壤POC的贡献受到滩面过程的明显制约。滩面动力沉积过程形成盐沼垂向上独特的沙、泥纹层构造,其优良的封堵效能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垂向分布。盐沼滩面动力沉积过程是塑造有机碳深度分布特征的关键因素。
陈庆强孟翊周菊珍顾靖华胡克林
关键词:盐沼土壤有机碳碳循环长江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