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05YFGZGX03800)

作品数:3 被引量:59H指数:2
相关作者:张其清刘玲蓉王新晏杰史艳萍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篇引导组织再生
  • 1篇软骨
  • 1篇软骨细胞
  • 1篇软骨细胞分化
  • 1篇酸钠
  • 1篇体外
  • 1篇体外研究
  • 1篇透明质酸钠
  • 1篇普鲁兰
  • 1篇普鲁兰多糖
  • 1篇组织工程支架
  • 1篇羟基磷灰石
  • 1篇微球
  • 1篇微球制备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分化
  • 1篇细胞培养
  • 1篇细胞诱导
  • 1篇小鼠
  • 1篇纳米羟基磷灰...

机构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3篇张其清
  • 3篇刘玲蓉
  • 1篇王新
  • 1篇张其清
  • 1篇李学敏
  • 1篇史艳萍
  • 1篇晏杰

传媒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年份

  • 2篇2007
  • 2篇200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双层复合胶原基引导组织再生材料制备和表征
应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胶原和透明质酸钠为原材料,经过氧化、预冻、冷冻干燥和化学交联的方法设计、制备一种引导组织再生用胶原/胶原-透明质酸钠复合材料,单纯胶原层为致密层,胶原透明质酸钠复合物为疏松层。经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材料为...
李学敏刘玲蓉陈汉张其清
关键词:胶原透明质酸钠引导组织再生
文献传递
普鲁兰多糖微球制备及影响因素考察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采用水/油(W/O)乳化交联法制备普鲁兰多糖微球并观察多种因素对微球形态及粒径的影响。方法采用W/O乳化交联法,司班20作为表面活性剂,分别以蓖麻油和正己烷作为油相,不同浓度的普鲁兰多糖水溶液为水相,形成均一乳液后加入交联剂戊二醛,普鲁兰多糖被固化形成微球。观察普鲁兰多糖水溶液浓度、水/油比例、交联剂浓度、转速等多种因素对微球形态及大小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MastersizerS激光粒度仪进行粒径分析。结果油的成分、水/油比例、多糖水溶液浓度、交联剂浓度及搅拌速度均不同程度影响微球形态和大小。蓖麻油为油相形成微球条件:水/油<1∶5,普鲁兰多糖水溶液浓度1%,交联剂浓度5%~50%。这些条件下形成微球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一。正己烷为油相形成微球条件:1∶5<水/油<1∶2,普鲁兰多糖水溶液浓度1%,交联剂浓度<25%,形成微球表面光滑,但粒径分布不均一。0.2%或5%普鲁兰多糖水溶液、转速<200r/min均不能形成微球。结论采用W/O乳化交联法能够制备普鲁兰多糖微球,这种制备方法简单,多种因素控制微球形态与大小。
史艳萍李学敏张其清
关键词:普鲁兰多糖微球
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被引量:34
2007年
目的以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制备多孔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 hydroxyapatite,nano—HA)-壳聚糖(chitosan,CS)复合支架,并评价其理化性能及与细胞相容性。方法采用原位复合一冷冻干燥方法,制备多孔nano—HA—CS支架。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线衍射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支架的微观形貌及材料的组成。分离初生Wistar大鼠的成骨细胞,取传代培养第3代细胞分别与nano—HA—CS支架和纯CS支架共培养2、4、6、8h,各时间点各取4个样品,测定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率,并通过组织化学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nano—HA—CS复合支架具有多孔结构,孔径为100~500弘m,大多数孔径为400~500μm。具有很高的孔隙率,随CS和HA含量的增加,孔隙率明显降低,密度升高。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合成的HA晶体,晶粒大小为纳米级,在支架孔壁上均匀、连续分布如“铺路石”样。X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合成的HA是含CO3^2-弱结晶纳米晶体。细胞相容性实验显示,成骨细胞在支架上黏附、增殖,并分泌纤维状细胞外基质;在复合支架上的黏附率明显高于纯CS支架。结论采用原位复合与冷冻干燥法结合制备的nano—HA—CS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细胞相容性,有望应用于组织工程骨的构建。
王新刘玲蓉张其清
关键词: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骨组织工程
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被引量:23
2006年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并研究细胞密度对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昆明种小白鼠骨髓,用全骨髓贴壁法筛选获得MSCs,体外培养传代。采用特定的诱导培养使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按培养基内添加生长因子的不同分成3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为: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TGF-β110ng/ml、IGF-150ng/ml);TGF-β1单独应用组(TGF-β110ng/ml);IGF-1单独应用组(IGF-150ng/ml);对照组不添加任何生长因子。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于诱导14d和21d,分别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及免疫荧光双染法鉴定;于诱导7、14和21d各组分别提取诱导细胞总RNA,进行RT-PCR扩增,检测TGF-β1、IGF-1对诱导细胞型胶原表达量的影响;比较MSCs在平板培养及细胞团培养时,型胶原表达量的差异。结果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诱导培养14d,诱导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免疫荧光染色可见诱导软骨细胞的细胞外基质含有型胶原。各组基因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可见,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和TGF-β1单独应用组型胶原扩增片段呈阳性;IGF-1单独应用组和对照组,未见型胶原扩增条带;凝胶成像系统灰度扫描示型胶原表达量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各时间点均比TGF-β1单独应用组明显增加(P<0.05)。细胞团培养模式下,诱导细胞表达型胶原比平板培养模式更加显著。结论MSCs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时,IGF-1对TGF-β1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细胞培养密度提高有利于MSCs成软骨细胞表型。
晏杰刘玲蓉张其清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培养细胞诱导小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