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0633007)

作品数:13 被引量:141H指数:7
相关作者:黄良民谭烨辉宋星宇刘华雪李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夏季
  • 4篇南海北部
  • 3篇群落
  • 3篇珠江口
  • 3篇海域
  • 3篇浮游
  • 2篇植物
  • 2篇微型浮游动物
  • 2篇微型浮游动物...
  • 2篇广州海域
  • 2篇浮游动物
  • 2篇浮游植物
  • 2篇THALAS...
  • 1篇冬夏季
  • 1篇需氧量
  • 1篇氧量
  • 1篇叶绿素A
  • 1篇英文
  • 1篇有性繁殖
  • 1篇植物群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山大学
  • 1篇深港产学研基...

作者

  • 12篇黄良民
  • 5篇谭烨辉
  • 4篇刘华雪
  • 4篇宋星宇
  • 4篇李涛
  • 3篇许战洲
  • 3篇黄小平
  • 2篇张建林
  • 2篇朱艾嘉
  • 2篇黄建荣
  • 2篇周林滨
  • 2篇苏强
  • 2篇邱大俊
  • 2篇魏鹏
  • 1篇王汉奎
  • 1篇钟瑜
  • 1篇张偲
  • 1篇连喜平
  • 1篇尹健强
  • 1篇李开枝

传媒

  • 4篇生态学报
  • 3篇Marine...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Chines...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围隔生态系内不同粒级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研究(英文)
2008年
通过现场围隔实验,模拟赤潮发生过程,研究了种群不同生长阶段中不同粒级浮游植物种群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添加营养盐能有效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东海原甲藻围隔(M1)和自然水体围隔(M2)中浮游植物分别于第7天和第4天出现生长高峰,叶绿素a最大值分别为112.79 mg/m和235.60 mg/m。微型浮游植物与微微型浮游植物存在竞争,微型对微微型生长的抑制作用:M2>M1。在营养盐丰富时,硅藻的增殖速率比东海原甲藻快,达到高峰期时间短,消亡也快。硅的减少促进硅藻水华的消亡。
李涛刘胜黄良民简伟军严岩
关键词:围隔浮游植物粒级群落变化
新村湾海黾草(Thalassia hemprichii)的生长策略研究(英文)被引量:1
2009年
海草的种内差异是它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生长策略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将现场实测数据和文献记录进行类比以探讨新村湾海黾草(Thalassia hemprichii)的生长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海黾草地下茎伸长速率的差异可以解释该海草生物量和生长的大部分种内差异;新村湾海黾草垂直地下茎和水平地下茎的伸长速率在夏季分别为2.38cm/yr和24.4cm/yr,在冬季分别为1.87cm/yr和29.2cm/yr。海黾草茎枝密度的变化范围是822 shoots m-2至941shoots m-2,最大值出现在夏季而最小值出现在冬季,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与此类似。新村湾海黾草通过交替调节垂直地下茎和水平地下茎的伸长速率以适应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季节变化,从而导致茎枝密度和地上生物量的相应变化。通过这样的生长策略,海黾草可以把夏季干旱和冬季光照强度下降对其生长造成的消极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许战洲黄良民黄小平朱艾嘉张偲
水生生物粒径谱/生物量谱研究进展被引量:31
2010年
介绍了水生生物粒径谱概念,粒径谱理论的提出背景及其发展历程。综述了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微型生物和鱼类粒径谱的研究现状;并以粒径谱理论在鱼类潜在产量估算方面的应用为重点,介绍了粒径谱理论的应用。回顾了国内生物粒径谱研究现状;结合新陈代谢理论、宏生态学与粒径谱理论的联系,新的粒径测量手段的应用,传统分类方法与粒径方法的关系,以及粒径谱模型研究的特点,展望未来粒径谱研究的前景。认为粒径谱研究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多个领域的应用,给人们以区别于传统物种分类的崭新视角,成为生态学研究,尤其是水生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目前水生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微型生物和鱼类粒径谱/生物量谱的分析方法、模型和理论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各类生物个体形态、结构呈现多样化,数据获取的难度以及其他各种因素影响,使得研究工作发展缓慢,海洋生物粒径谱研究尤其困难。随着海洋生物资源评估、利用与渔业生态系统管理的需要,应重视加强粒径谱/生物量谱的研究,包括不同类型生物的粒径分布曲线、捕食与被捕食之间的关系、新陈代谢特征、时空尺度变异、粒径谱模型的假设条件和新模型的建立,以及先进测量技术应用等,这将是今后粒径谱/生物量谱研究需要引起关注的重点内容。
周林滨谭烨辉黄良民连喜平
关键词:水生生物
珠江河口咸潮期间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被引量:15
2010年
根据2007年底至2008年初珠江河口咸潮入侵期间大潮和小潮的两次调查资料,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种数和细胞密度的分布等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环境因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共鉴定浮游植物76种,包括38种硅藻、18种绿藻、14种甲藻、4种蓝藻和2种裸藻。浮游植物种数分布有明显的空间变化,一般从河口上段至下段种数减少;大潮时浮游植物的种数低于小潮时,并且各水层之间浮游植物种数分布不均匀。优势种以淡水硅藻为主,如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ngustissima、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海链藻Thalassiosira sp.等;河口上段的站优势种突出,密度分布不均匀,均匀度值比较低。大潮和小潮期间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3.80×104个.L-1和62.21×104个.L-1,变化范围为(1.48-290.41)×104个.L-1和(1.52-283.62)×104个.L-1;二者的平面分布趋势基本相同,由河口上段至下段呈递减的格局;硅藻类的细胞密度占明显优势。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种数和细胞密度的分布受盐度、营养盐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并且具有明显的潮周期性。
李开枝黄良民张建林尹健强罗琳
关键词:浮游植物咸潮珠江河口
2007年夏季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2007年8月中国科学院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对南海北部的7个站位开展了微型浮游动物研究,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浮游植物增长率变化范围为0.136~6.21/d;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变化范围为0.012~4.61/d,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为1.2%~99%;微型浮游动物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为2.18%~434%。浮游植物瞬时增长率与微型浮游动物丰度和叶绿素a呈负相关,随着叶绿素a和微型浮游动物丰度的降低,浮游植物瞬时增长率提高。微型浮游动物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与其丰度呈正相关,微型浮游动物种类越多,丰度越高,对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摄食压力越大。微型浮游动物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随着叶绿素a浓度升高而摄食压力变大。
刘华雪黄良民谭烨辉宋星宇苏强黄建荣李涛
关键词:南海北部微型浮游动物摄食
夏季南海北部纤毛虫群落组成及其水平分布被引量:8
2010年
在2007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设计了两条纤毛虫采样断面(X断面、Y断面),共13个站位,涵盖了珠江冲淡水区、粤东上升流区和陆坡开阔海区,旨在对纤毛虫的种类组成和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共检出4纲8目22属38种纤毛虫,其中种类数最多的属是砂壳目拟铃虫属(9种),其次是急游目急游属(5种)。本航次中纤毛虫主要是砂壳目纤毛虫(27种),共鉴定出砂壳虫15属27种。纤毛虫优势种为蚤状中缢虫Mesodinium pulex(18.1%),其次是丁丁急游虫Strombidium tintinnodes(9.7%),盾形拟铃虫Tintinnopsis urula(5.8%)。纤毛虫种类数和丰度从近岸向外海逐渐减少,纤毛虫种类数与温度(R2=0.53,P<0.05)和盐度(R2=0.43,P<0.05)呈负相关,随着温度的升高,纤毛虫种类数逐渐降低。纤毛虫丰度与温度和盐度相关性并不明显,这可能由于受上升流的影响,近岸上升流高盐区存在着纤毛虫丰度较为丰富的情况。叶绿素a浓度与纤毛虫种类数(R2=0.36,P<0.05)和纤毛虫丰度(R2=0.36,P<0.05)呈正相关,近岸浮游植物生物量高,纤毛虫种类丰富,丰度大,叶绿素a沿纵断面降低,纤毛虫种类数和丰度也降低。
刘华雪谭烨辉黄良民宋星宇黄建荣李涛
关键词:南海北部纤毛虫群落组成
南海北部秋季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和种类组成的初步研究(英文)被引量:2
2007年
2004年9月到10月间在南海北部海区对微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进行了调查,同期运用现场稀释法,以叶绿素a为监测对象,估计了该海区内微型浮游动物摄食率和摄食压力的水平。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海区纤毛虫群体中以多膜纲寡毛目为主,有16种,其中寡毛亚目纤毛虫4种,砂壳亚目纤毛虫11种。各站纤毛虫丰度比较低,在9~102ind/m3之间。浮游植物瞬时增长率(k)在0.03/d^2.13/d之间;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在0.01/d^1.06/d之间。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的摄食压力(Pi)在0.089%~65.23%之间,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Pp)在33.63%~86.04%之间。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水平主要受其丰度的影响,同时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显示,在南海北部海区微型浮游动物在初级生产力传递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研究价值。
苏强黄良民谭烨辉徐润林李涛许战洲张建林邱大俊
关键词: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压力稀释法
南海北部夏季基础生物生产力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13
2010年
2008年夏季对南海北部不同海区的基础生物生产力(初级生产力及细菌生产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表层初级生产力(C)和真光层水柱初级生产力平均值(C)分别为(0.83±1.15)mg·m-·3h-1和(225.39±136.64)mg·m-·2d-1;表层细菌生产力(C)和真光层水柱细菌生产力平均值(C)分别为(0.14±0.19)mg·m-·3h-1和(128.14±74.86)mg·m-·2d-1。基础生产力的平面分布整体呈由近岸向深海降低的趋势,同时在西沙群岛邻近水域存在一个基础生物生产力的高值区。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温度、营养盐不是影响南海细菌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细菌生产力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及初级生产过程密切相关IBP:IPP比平均值为(67.55±37.13)%。与细菌生产力的分布规律不同,IBP:IPP比值在深海海域明显高于近岸水域,在吕宋海峡附近水域发现了IBP:IPP>100%的高比值区,说明异养细菌在南海寡营养海域碳循环体系中的重要生态作用。
宋星宇刘华雪黄良民谭烨辉柯志新周林滨
关键词:初级生产力微食物环
Water quality and eutrophication in the Guangzhou Sea Zone of the Pearl River estuary被引量:3
2010年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ater quality and eutrophication,we investigated the season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water quality at 17 stations in the Guangzhou Sea Zone (GZSZ).Nutrients,chlorophyll-a (Chl-a),salinity,chemical oxygen demand,and other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in February,May,August and October from 2005 to 2007.The concentrations showed ranges of 93.2-530.4 μmol/L for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0.62-3.16 μmol/L for phosphate (PO4-P) and 50-127 μmol/L for silicate (SiO3-Si).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IN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domestic sewage coming from Guangzhou City and NO3-N was the main form of DIN in most areas,while concentrations of phosphate and silicate were generally controlled by Pearl River runoff,land-based sources along the land or islands,and algae assimilation.N/P ratios were very high in both dry season and wet season,and varied from 57 to 667,suggesting that P was potentially the most limiting nutrient in the GZSZ.The concentrations of Chl-a were 3-96 μg/L,and were highly correlat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D.The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s have increased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1982-2007).This means it is necessary to control the input of nutrients to the GZSZ,especially that of phosphate.
魏鹏黄良民
关键词:珠江口叶绿素A
珠江口广州海域COD与DO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被引量:38
2009年
于2003―2007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调查了广州海域16个站位的COD、DO以及其它理化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调查期间,COD质量浓度范围为0.76~9.12mg·L-1,平均值为2.83mg·L-1;溶解氧质量浓度范围为1.98~9.79mg·L-1,平均值为5.27mg·L-1。结果表明,COD与DO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受生活污水排放,陆源排污,降雨量以及水动力状况等因素的影响。COD质量浓度在冬季和秋季较高,春季和夏季较低,而DO质量浓度则是冬季和春季高于秋季和夏季。空间分布上,COD质量浓度从湾内向湾外逐步递减,而DO变化趋势则相反,湾内站位在夏季出现缺氧区。相关性分析中,COD质量浓度与氮营养盐及Chl-a显著正相关,而DO则与COD、Chl-a、pH以及石油烃显著负相关。COD与DO分布特征对于河口地区的赤潮及碳循环研究有一定研究价值。
魏鹏黄良民冯佳和姜胜李岚刘树函黄云峰
关键词:珠江口广州海域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氧(DO)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