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708039)
- 作品数:11 被引量:74H指数:5
- 相关作者:李耀刚王宏志张青红石国英何中媛更多>>
- 相关机构:东华大学商丘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理学化学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 溶剂热法制备ATO纳米球及其性能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以五水四氯化锡和三氯化锑为主要原料,以乙二醇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锑掺杂氧化锡(ATO)纳米球。用X射线衍射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合成的ATO纳米球进行结构表征,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低阻抗表面阻抗仪研究其光电性能。结果表明:所合成的ATO均为四方晶型结构,由粒径为5~10 nm的ATO纳米晶聚集成直径为80~120 nm的纳米球,且分散性良好。Sb3+掺杂量对ATO纳米球的光、电性能有很大影响,随着Sb3+掺杂量的增加其可见光透过率和电导率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关系。在nSb/nSn比为9:100时其光电性能达到最佳。
- 朱冰洁周峰张青红陈丽芸李耀刚王宏志
- 关键词:溶剂热法光学性能导电性
- Pt负载型二氧化钛纳米管/纳米晶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被引量:29
- 2011年
- 结合强吸附能力与高光催化活性的催化剂有望更有效地除去废水中的污染物.以Degussa P25二氧化钛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二氧化钛纳米管(简称为TNTs),将TNTs加入到溶有氯铂酸和柠檬酸(还原剂)的无水乙醇中,在蒸汽相水解装置中通过一步法制备了Pt负载型二氧化钛纳米管/纳米晶复合光催化剂.蒸汽相处理过程中,部分纳米管转变为锐钛矿相TiO2,仍有部分以管的形式存在,使纳米复合物保留了较高的吸附能力.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粒径约为4 nm的金属性Pt较好地分散在TNTs及由纳米管转变而来、晶粒尺寸约为8 nm的锐钛矿相TiO2晶粒表面,复合物保留了高于216 m2/g的比表面积.光催化降解染料酸性红及亚甲基蓝的实验结果表明,纯管有较好的吸附能力,但是光催化性能非常低,经120℃蒸气处理并负载贵金属Pt后光催化活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 余威威张青红石国英李耀刚王宏志
- 关键词:纳米管二氧化钛锐钛矿相PT光催化
- 基于微通道内表面上垂直生长的ZnO纳米棒阵列的微反应器型光催化装置被引量:3
- 2009年
- 通过在微通道内表面上制备均匀的ZnO晶种层薄膜,再在晶种膜的基础上制备出了垂直生长的ZnO纳米棒阵列。将长有ZnO纳米棒的微通道用作微反应器,以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溶液为例考察了流体停留时间和连续重复使用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停留时间为80 s时MB的光降解率为95%,连续重复使用180 h后,MB的降解率仍在80%以上。
- 何中媛李耀刚张青红王宏志
- 关键词:光催化微反应器ZNO纳米棒
- 微通道内表面上分布密度可控的ZnO纳米棒阵列的生长
- 2010年
- 在微流控器件的微通道内表面制备了分布可控的ZnO纳米棒阵列。先利用单分散的反相胶束借助非传统的去乳化作用在玻璃毛细管通道内壁上得到了分散很好的ZnO晶种,随后得到了ZnO纳米棒的花状簇阵列。通过调控微乳体系中的W值(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值)得到了分散密度不同的晶种,从而在毛细管内壁上制备出了分布密度可控的ZnO纳米棒阵列,为密封的长微通道功能化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经该方法改善后,可在微通道内得到纳米尺度下的一维纳米材料的特殊结构,用来设计和构筑功能化、集成化的微流控器件。
- 何中媛张青红李耀刚王宏志
- Eu^(2+)、Dy^(3+)、Li^+共掺杂CaSi_2O_2N_2荧光粉的发光性能被引量:8
- 2012年
- 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一系列白光LED用CaSi2O2N2:0.05Eu2+,xDy3+,xLi+(0≤x≤0.03)荧光粉.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样品的物相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Dy3+和Li+离子的掺入没有改变CaSi2O2N2:Eu2+荧光粉的主晶相.利用荧光光谱仪对样品的发光性能进行了测试,发现所有样品的激发光谱均覆盖了从近紫外到蓝光的较宽范围,400 nm激发下得到的发射光谱为宽波段的单峰,峰值位于545 nm左右,是Eu2+离子5d-4f电子跃迁引起的.Dy3+离子掺杂可以提高CaSi2O2N2:Eu2+荧光粉的发光强度,Dy3+与Li+共掺杂可进一步提高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当Dy3+和Li+的掺杂量为1mol%时,荧光粉的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值,是单掺杂Eu2+的荧光粉发光强度的157%.
- 卢亚军王宏志李耀刚张青红
- 关键词:荧光粉共掺杂发光性能白光发光二极管
- 共轴微反应器制备单分散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蒙脱石纳米复合微凝胶
- 2011年
- 以蒙脱石(Clay)为交联剂,采用含有N,N,N′N′-四甲基乙二胺(TEMED)的豆油溶液为连续相,含有单体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引发剂过硫酸钾(KPS)和分散有蒙脱石的水溶液为分散相,在共轴毛细管微反应器中制备了单分散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蒙脱石(PNIPAm/Clay)复合微凝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单体的C C双键的红外特征峰917、965 cm-1和992 cm-1在聚合后的微凝胶红外谱图中消失,而Clay的Si—O键特征峰1 000 cm-1则出现在微凝胶的红外谱图中。研究了不同内径的管头、分散相的流速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对微凝胶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更换微反应器内管管头可以将微凝胶的直径从300μm变为450μm左右;通过调节连续相的流速可以制备粒径分散系数<5%、粒径在315~435μm的微凝胶;连续相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聚甘油聚蓖麻醇酯(PGPR)也可以有效降低微凝胶粒径。
- 纪磊鹏张青红李耀刚王宏志
- 关键词:微反应器N-异丙基丙烯酰胺微凝胶
- 二氧化钛纳米晶溶胶内渗透电极对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性能的提高被引量:10
- 2010年
- 以自制的过氧钛酸(PTA)水溶液为前驱体,用水热法制备了透明锐钛矿相二氧化钛溶胶.无需有机添加剂可得到直径小于7 nm的棒状二氧化钛纳米晶溶胶.通过将溶胶内渗透到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的多孔二氧化钛电极后,消除了多孔电极内的大孔并改善了电极内纳米晶之间的连通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光学轮廓仪对溶胶内渗透后的光阳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小颗粒棒状二氧化钛纳米晶附着在多孔的二氧化钛表面,填充了电极由于烧结产生的大孔,并在多孔的二氧化钛内部形成了有利于电子传输的网络结构.与未经处理的多孔电极相比,改性后的光阳极组装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后光电转化效率提高了64%.
- 钱迪峰张青红万钧李耀刚王宏志
- 关键词:溶胶二氧化钛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 过氧钛酸水热合成锐钛矿相二氧化钛纳米棒溶胶被引量:10
- 2009年
- 以双氧水溶解水合氧化钛沉淀得到的水溶性过氧钛酸水溶液为前驱体,用水热法制备了透明的锐钛矿相二氧化钛溶胶.用XRD、UV-Vis、PL、FT-Raman和TEM测定手段对溶胶中的晶粒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溶胶中二氧化钛纳米晶为锐钛矿相,晶粒为梭形棒状,并沿c轴定向生长,晶粒的平均直径小于10nm,其发射峰约在368nm处显示特征的带隙发光.水热时间的延长有利于晶粒"定向附着"生长,120℃时当水热时间由4h延长至24h时,可得到结晶完美、长径比接近10的二氧化钛纳米棒,并且其发光强度也有所增强.
- 李爽张青红李耀刚王宏志
- 关键词:水热法二氧化钛
- 钛酸镧氧氮化物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 2009年
- 以溶胶-凝胶法所制备的复合氧化物La2Ti2O7粉体为前驱体,氨气为氮化剂,制备了LaTiO2N氧氮化物粉体。采用热重-差热分析(TG-DTA),X射线(XRD)、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氮吸附比表面仪(BET)、透射电镜(TEM)对前驱体氧化物和合成的氧氮化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氧化物La2Ti2O7粉体活性高,在900℃氮化12h可制备出比表面积为13.51m2/g的LaTiO2N氧氮化物粉体。随着氮化温度的升高,氧氮化物的紫外-可见吸收边界有明显的红移,纯相LaTiO2N的吸收边界为580nm。
- 石国英朱晓旭
- 关键词:氨解红移
- 静电纺制备ATO聚集状态可控的柔性导电材料及其性能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氧化锡锑颗粒并使用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改性,然后通过静电纺丝形成导电网络。将其与有机树脂复合,制备得到复合柔性导电材料。采用XRD、FTIR、FE-SEM、TG、低阻抗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测试方法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表面改性后,氧化锡锑颗粒的分散性及沉降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用于静电纺丝效果良好。在外力弯曲状态下,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保持稳定,电导率可达~2.6 S/m,在紫外-可见光区域具有相对较高的光透过性。
- 胡沛然王宏志李耀刚张青红
- 关键词:表面改性静电纺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