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024119053)

作品数:9 被引量:99H指数:6
相关作者:朱瑞森罗全勇陈立波余永利陆汉魁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腺癌
  • 9篇甲状腺
  • 9篇甲状腺癌
  • 8篇分化
  • 8篇分化型
  • 8篇分化型甲状腺
  • 7篇分化型甲状腺...
  • 4篇放射性
  • 3篇术后
  • 3篇甲状腺癌术后
  • 3篇分化型甲状腺...
  • 3篇癌患者
  • 2篇碘放射性同位...
  • 2篇生存率
  • 2篇肿瘤
  • 2篇腺肿瘤
  • 2篇甲状腺素
  • 2篇甲状腺肿
  • 2篇甲状腺肿瘤
  • 2篇放射性同位素

机构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9篇朱瑞森
  • 8篇陈立波
  • 8篇罗全勇
  • 7篇陆汉魁
  • 7篇余永利
  • 2篇马寄晓
  • 2篇袁志斌
  • 1篇章振林
  • 1篇于建芳
  • 1篇金常青
  • 1篇沈艳
  • 1篇张浩
  • 1篇罗琼
  • 1篇丁颖

传媒

  • 2篇中华核医学杂...
  • 2篇中华内分泌代...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核技术
  • 1篇国外医学(放...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07
  • 4篇2006
  • 4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131)I-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被引量:16
2004年
目的 探讨13 1I SPECT/CT在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诊断中的可行性及其定性与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对 43例手术 + 13 1I治疗后DTC患者 ,行13 1I WBS及13 1I SPECT/CT显像 ,并观察13 1I浓聚灶在CT图像上的位置。对两种显像结果皆为阴性者做作18F FDG符合显像。结果 13 1I SPECT/CT较13 1I WBS具有更高的阳性率 ,并排除 11处13 1I WBS假阳性病灶。结论 对DTC进行 13 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 ,在提供更多有关对甲状腺癌病灶的摄碘信息的同时 ,提高了对病灶的定位诊断能力 。
陈立波罗全勇余永利金常青于建芳陆汉魁朱瑞森沈艳
关键词: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甲状腺癌图像融合
放射性标记生长抑素类似物在甲状腺癌诊治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7年
在绝大多数分化型甲状腺癌不摄取放射性碘或对连续性放射性碘治疗不敏感的患者中,放射性标记生长抑素类似物的摄取明显,因而可以进行生长抑素受体显像和大剂量肽受体核素治疗。本文主要讨论90Y和177Lu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在甲状腺癌诊治中的应用,并讨论了前景较好的新型放射性标记生长抑素类似物。
陈立波袁志斌朱瑞森
关键词:甲状腺癌生长抑素放射性标记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血清Tg和TgAb检测与结果分析应注意的问题被引量:16
2004年
Tg(甲状腺球蛋白)是非常重要的随访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血清肿瘤标志物。但是,保证血清Tg检测的精密度和可靠性仍是目前体外检验最为困难的问题之一,不论采用哪种检测方法,Tg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干扰都是影响血清Tg检测结果最为重要的因素。本文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血清Tg及TgAb检测与临床结果分析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简要综述。
罗全勇朱瑞森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对复发的影响被引量:14
2004年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 DTC术后随访患者 3组 :1组 2 98例 ,均为术后复发患者 ,分析首诊年龄、性别、术式、病理类型等因素对复发的影响 ;2组10 8例 ,为术后行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的患者 ;3组 12 4例 ,为术后行甲状腺素替代 +1 31 I清除甲状腺剩余组织治疗的患者。进行后两组间年复发率对照分析。结果 ① 1组DTC复发患者性别男、女之比(1∶1 5 )和病理类型滤泡状、乳头状癌之比 (1∶4 )均高于文献 (1∶2~ 3和 1∶8) ;原发灶甲状腺癌肿块切除、甲状腺单侧腺叶切除和双侧腺叶切除者复发百分率依次降低 (分别为 4 7 3%、34 2 %和 18 5 % ) ;复发多出现于术后 5年内 (6 5 1% ) ;复发部位以颈淋巴结居多 (2 3 5 % )。② 2组DTC术后 1、5和 10年复发率分别为 4 6 3%、8 33%和 12 0 4 % ,5 3 85 % (7 13例 )发生在术后 2年内 ,近端和远端复发分别占 5 3 84 %和 30 77% ;3组 1、5、10年复发率分别为 0 81%、4 0 3%和 7 2 6 % ,5 9例发生在术后 4年内 ,近端和远端复发分别为 5 9例和 2 9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DTC首诊年龄、性别、术式、病理类型等对术后复发有一定影响 ;DTC术后行甲状腺素替代 +1 31 I清除甲状腺剩余组织治疗可改善DTC预后
余永利罗全勇陈立波陆汉魁朱瑞森马寄晓
关键词:术后复发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素病理类型百分率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I治疗的必要性被引量:19
2006年
目的比较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手术切除后单纯T4抑制治疗与131I治疗联合T4抑制治疗的生存率与复发率,证明DTC术后131I治疗的必要性。方法232例DTC病例分为A组:手术切除后T4抑制治疗(n=108),B组:手术切除后联合131I治疗联合T4抑制治疗(n=124)。根据寿命法分别统计两组无死亡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各组和各生存率间采用F检验作两两比较。结果A组病例在手术后1、5、10年的复发率分别为4.63%、8.33%和12.04%,B组为0.81%、4.03%和7.26%。A组半数病例复发时间为2年,而B组为4年。两组在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比较上,B组明显优于A组。结论DTC患者手术切除后即行131I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复发或转移的最佳治疗方法。
朱瑞森余永利陆汉魁罗全勇陈立波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生存率复发率^131I治疗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Ⅰ治疗生存率分析被引量:21
2006年
目的总结和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131)Ⅰ治疗的生存率变化。方法①1991~2003年收治 DTC 术后患者566例,按转移部位分组为颈淋巴结转移356例,肺转移128例和骨转移82例。②本院外科1991~2003年 DTC 术后随访患者198例,均未行^(131)Ⅰ清除术后剩余甲状腺(简称清甲)或治疗转移灶,仅接受术后 TSH 抑制(T_4)治疗。③本科1991~2003年收治 DTC 术后即行^(131)Ⅰ清甲者194例,术后2~6周即行^(131)Ⅰ清甲及后续转移灶^(131)Ⅰ治疗,并辅以 TSH 抑制(T_4)治疗。④根据寿命表法,分别计算各组(无死亡)生存率、无疾病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析其变化。结果①所有患者^(131)Ⅰ治疗后10年(无死亡)生存率为92.38%。②颈淋巴结转移组10年(无死亡)生存率为98.09%,肺转移组87.50%,骨转移组80.41%;近端(颈淋巴结)转移组(无死亡)生存率明显高于远端(肺或骨)转移组(X^2=4.074,P<0.05)。③手术+^(131)Ⅰ+T4治疗组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明显高于手术+T_4组(X^2均>3.84,P<0.05)。结论 ^(131)Ⅰ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无疾病生存率。
余永利罗全勇陈立波罗琼丁颖陆汉魁朱瑞森马寄晓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手术后期间碘放射性同位素放射疗法
分化型甲状腺癌^(131)Ⅰ治疗后扫描的假阳性分析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分析分化型甲状腺癌13 1I治疗后扫描假阳性摄取的常见部位和摄取机制。方法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3 46例 ,口服治疗剂量13 1I后 7天进行全身13 1I扫描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13 1I全身扫描结果、血清Tg水平和其他影像学检查结果 ,判断13 1I的摄取是否为假阳性摄取。结果 胃肠道假阳性摄取 65例 ,肺部假阳性摄取 12例 ,双侧乳腺假阳性摄取3例 ,两侧腋下汗腺假阳性摄取 1例 ,肝脏显影 2 5 3例。结论 13 1I治疗后扫描发生假阳性摄取常见部位主要为胃肠道、肺部和肝脏 ;应注意甄别 ,避免使患者接受不必要的13 1I治疗。
罗全勇陈立波余永利陆汉魁朱瑞森
关键词:甲状腺癌^131I假阳性
^(131)I联合左旋甲状腺素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骨代谢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观察^(131)I联合左旋甲状腺素(LT4)替代治疗或抑制治疗对12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部分骨代谢生化指标及骨密度的影响。替代组、抑制组与健康对照组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ALP)、骨密度(BMD)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131)I累积剂量组间血钙、血磷、ALP、BMD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观察期内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骨折。对DTC术后患者给予^(131)I联合替代或抑制剂量的LT4治疗是安全和必要的,该策略在短期内不会引起骨代谢生化指标和BMD的明显异常。
陈立波朱瑞森余永利罗全勇陆汉魁袁志斌张浩章振林
关键词:甲状腺激素骨代谢骨密度甲状腺肿瘤
^(131)I治疗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后外周血B细胞(CD19)、T细胞(CD3)、NK细胞和CD_4^+、CD_8^+亚群的变化。方法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02例,分为A(8例)、B(43例)、C(51例)3组。A组为甲状腺癌术后首次用^(131)I清除残余甲状腺者,用50mCi^(131)I治疗。B组为颈部淋巴结转移者,用100mCi^(131)I治疗。C组为远端转移者,用200mCi^(131)I治疗。分别于患者口服^(131)I治疗前1天和治疗后第7天、1个月、3个月取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B细胞、T细胞、NK细胞,CD_4^+、CD_8^+亚群的百分比。同时检测10名正常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A组中,仅治疗后7d NK细胞(P<0.05)和B细胞(P<0.05)百分比显著降低。B组中,治疗后7d(P<0.01)和1个月(P<0.05)NK细胞百分比显著下降,而B细胞百分比仅在治疗后7d显著下降(P<0.05);对于T细胞,仅治疗后1个月CD_4^+/CD_8^+的比值下降(P<0.05)。C组中,NK细胞和B细胞百分比在治疗后7d(P<0.05)和1个月(P<0.05)均显著下降;治疗后1个月,CD_4^+/CD_8^+的比值显著下降(P<0.05)。^(131)I治疗后3个月,3组中所有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时,外周血淋巴细胞对^(131)I内照射的辐射敏感性主要取决于淋巴细胞的类型和^(131)I的剂量。NK细胞和B细胞对^(131)I的辐射可能最为敏感。大剂量^(131)I治疗时,B细胞、T细胞、NK细胞,CD_4、CD_8亚群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可恢复的。因此,^(131)I内照射治疗的免疫抑制作用是暂时的和可逆的。
罗全勇陈立波余永利陆汉魁朱瑞森
关键词:分化型甲状腺癌淋巴细胞亚群碘放射性同位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