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LPM2011015)

作品数:6 被引量:89H指数:6
相关作者:周顺武吴萍杨双艳韩军彩王传辉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石家庄市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3篇臭氧
  • 2篇对流层
  • 2篇对流层顶
  • 2篇对流层顶高度
  • 2篇上空
  • 2篇水汽
  • 2篇水汽含量
  • 2篇夏季
  • 2篇流层
  • 2篇降水
  • 2篇降水转化率
  • 2篇层顶
  • 2篇臭氧总量
  • 1篇地表
  • 1篇地表温度
  • 1篇动力作用
  • 1篇时空分布特征
  • 1篇青藏高原夏季

机构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石家庄市气象...
  • 1篇安徽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成...
  • 1篇四川省气候中...

作者

  • 4篇周顺武
  • 4篇吴萍
  • 3篇杨双艳
  • 2篇张人禾
  • 2篇王传辉
  • 2篇李慧
  • 2篇韩军彩
  • 1篇王美蓉
  • 1篇李维亮
  • 1篇王盘兴
  • 1篇杨明
  • 1篇周秀骥
  • 1篇郭栋
  • 1篇马振锋
  • 1篇刘煜

传媒

  • 1篇地理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气象学报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大气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与臭氧总量及上升运动的耦合关系被引量:14
2012年
根据1979—2008年青藏高原地区14个探空站对流层顶气压资料以及同期各标准等压面上的温度资料,分析了不同季节高原上空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高空各层温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同期的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NASA提供的TOMS/SBUV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分别讨论了高原上升运动以及高原臭氧总量与对流层顶高度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高原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全年处在300~200hPa(100hPa附近)高度,在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以及长期变化趋势上,两类对流层顶高度与各自对应高度层上的温度存在着密切的反相变化关系,当对流层顶高度偏高(低)时,相应高度上的温度偏低(高)。上升运动有助于两类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尤其是当高空200(100)hPa附近有上升运动时,有利于第一(二)对流层顶高度抬升。各季节高原臭氧总量与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臭氧含量减少(增加)时,该对流层顶高度将偏高(偏低),近年来伴随着高原臭氧总量的减少,高原第二对流层顶高度出现了明显的抬升。
杨双艳周顺武张人禾吴萍李慧马振锋
关键词:青藏高原对流层顶高度臭氧总量
近30年青藏高原臭氧总量亏损的可能原因及其与对流层顶高度的联系被引量:12
2012年
基于总臭氧测绘光谱计TOMS和太阳向后紫外线散射仪SBUV结合得到的30年(1979-2008年)全球月平均臭氧总量资料,首先分析了近30年青藏高原(下称高原)上空臭氧总量的下降趋势,然后讨论了高原动力抬升作用对臭氧总量的影响,最后探讨了高原臭氧总量亏损与高原对流层顶高度的联系。结果表明,高原臭氧总量及其下降趋势均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与同纬度非高原区相比,高原地区各月的臭氧总量均偏低,特别是在3-9月臭氧亏损严重;近30年高原地区臭氧总量在各季节均呈现出下降趋势,除了秋季外,其下降幅度均超过同纬度其他地区;春、夏季高原动力抬升有利于对流层低浓度的臭氧含量向平流层输送,从而导致高原臭氧总量的减少。近30年春、夏季高原臭氧总量亏损与夏季高原第二对流层顶高度的抬升存在着密切关系。
周顺武杨双艳张人禾李慧王美蓉
关键词:青藏高原臭氧总量对流层顶高度
拉萨夏季大气可降水量的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被引量:7
2015年
根据拉萨站近40 a(1969—2008年)探空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的地面降水资料,分析了拉萨近40 a夏季大气可降水量和地面降水的演变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该站夏季大气可降水量和降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两者存在相同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具有准3 a年际振荡和准11 a左右的年代际振荡;近40a来两者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降水的增加趋势明显,其增幅大于可降水量的增幅.进一步通过对拉萨夏季降水转化率分析得知,拉萨夏季平均降水转化率约为26.06%,但存在明显的年际差异,夏季降水转化率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3倍;夏季降水转化率正(负)异常年,拉萨地区低层的辐合和高层的辐散均明显增强(减弱),拉萨地区垂直速度将增加(减弱),从而有(不)利于降水形成.
吴萍吴裴裴余忠水普布次仁
关键词:可降水量降水降水转化率
青藏高原上空夏季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0
2012年
利用青藏高原地区1979-2008年14个探空站的观测资料以及同期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合成方法,分析高原上空夏季水汽含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高原水汽含量异常的大气环流等因子。结果表明: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在空间上表现出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分布特征,即高原东南部和东北部湿润,西北部干燥。近30 a来,高原夏季水汽含量整体上呈现出增加趋势,其中高海拔的西部干燥地区水汽含量的增加较东部湿润地区更加显著。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偏多(少)年,高原地区整层水汽通量以辐合(散)为主,高原上空低层的位势高度以负(正)距平为主,高原地表温度整体上偏高(低)。
韩军彩周顺武吴萍王传辉杨双艳杨明
关键词:水汽含量大气环流地表温度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夏季上空水汽含量演变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被引量:32
2011年
利用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近30年(1979-2008年)14个探空站的温度和湿度观测资料以及83个地面台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分析了高原夏季上空水汽含量与地面降水的联系以及高原地区的降水转化率问题。结果表明:1)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随海拔高度增高而减少的特征,其中东北部为最大值,东南部为次大值,而西北部为最小值。夏季降水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2)EOF分解表明,高原夏季水汽含量存在两种主要的空间分布型:即全区一致变化型和南北反向变化型,其中以唐古拉山脉北侧为界呈现出的水汽含量南北反向型与降水的第一特征向量场表现出的南北反向型在空间分布上十分相似;3)在年际变化上,高原夏季水汽含量的南北反向型与降水的南北反向型之间存在较一致的对应关系:即水汽含量出现南多北少时,高原南部降水普遍偏多而北部降水普遍偏少,反之亦然;4)高原夏季平均降水转化率在3%~38%之间,其空间差异非常明显,高原南部降水转化率明显大于北部地区。
周顺武吴萍王传辉韩军彩
关键词:青藏高原水汽含量降水降水转化率
南亚高压对青藏高原臭氧谷的动力作用被引量:19
2012年
利用臭氧观测光谱仪/太阳紫外线后向散射仪(TOMS/SBUV)的臭氧总量资料和SAGEⅡ臭氧廓线资料计算了青藏高原区纬向偏差(一个量减去该量的纬圈平均值,定义为该量的纬向偏差)臭氧总量的逐月变化和高原区150—50hPa高度纬向偏差臭氧量的变化,二者相关显著,相关系数为0.977。由于在150—50hPa高度,夏季青藏高原臭氧谷最强,南亚高压最活跃,因此,青藏高原臭氧谷与南亚高压可能存在联系。在运行WACCM3模式时,将青藏高原地形高度削减至1500m,在150—50hPa高度南亚高压和青藏高原臭氧谷仍存在;该高度上南亚高压强度变小,青藏高原臭氧谷也减弱;南亚高压季节移动发生改变,青藏高原臭氧谷季节变化也随之改变。因此,推测南亚高压可能对青藏高原臭氧谷有重要作用。接着分析了模式输出的青藏高原区经向、纬向和垂直方向的臭氧输送。在南亚高压季节变化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方向上,环流对青藏高原臭氧谷的作用明显不同。150—50hPa,南亚高压上高原时,纬(经)向输送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加深(变浅),垂直输送在低(高)层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加深(变浅),总的动力作用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减弱;南亚高压稳定在高原上空时,纬(经)向输送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变浅(加深),垂直输送在中(底和顶)层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加深(变浅),总的动力作用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加深;在南亚高压从高原撤退时,纬(经)向作用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加深(变浅),垂直作用使青藏高原臭氧谷变浅,总的动力作用使青藏高原臭氧谷中(底和顶)层加深;当南亚高压移至热带太平洋时,南亚高压对高原区臭氧影响较弱。
郭栋周秀骥刘煜李维亮王盘兴
关键词:动力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