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217)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3
相关作者:蒋莉陈恒胜张晓萍李听松何志慧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细胞
  • 5篇海马
  • 4篇神经干
  • 4篇神经干细胞
  • 4篇干细胞
  • 3篇神经元
  • 2篇凋亡
  • 2篇营养因子
  • 2篇源性
  • 2篇源性神经营养...
  • 2篇神经营养
  • 2篇神经营养因子
  • 2篇神经再生
  • 2篇痫性发作
  • 2篇脑片
  • 2篇脑源性
  • 2篇脑源性神经
  • 2篇脑源性神经营...
  • 2篇脑源性神经营...
  • 2篇惊厥

机构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蒋莉
  • 5篇陈恒胜
  • 4篇张晓萍
  • 3篇何志慧
  • 3篇李听松
  • 1篇刘官信
  • 1篇冷洁
  • 1篇吕楠
  • 1篇郭艺
  • 1篇文香

传媒

  • 2篇细胞生物学杂...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体外培养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及超微结构观察
2009年
目的:研究胎鼠海马神经干细胞(NPCs)体外培养方法、了解其分化及超微结构特点.方法:分离胎鼠海马NPCs,应用机械分离法将海马组织制成单细胞悬液,用含有bFGF和EGF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传代后用含血清培养基促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NPCs及其分化后的子代神经细胞进行鉴定,并在电镜下观察分化后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结果:海马NPCs在无血清培养基中悬浮成球,贴壁后,细胞逐渐从细胞球向周围迁移分化.体外培养胎鼠海马NPCs表达巢蛋白(nestin),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产生分别表达Tuj-1和GFAP的神经细胞.电镜观察到分化后的神经细胞及突起相互间排列、具有各种细胞器结构,可见细胞间紧密连接,完整的突触结构.结论: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中加入特定生长因子的培养技术,可培养出在体外稳定增殖并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大鼠胚胎NPCs.
吕楠蒋莉刘官信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海马细胞培养技术超微结构
分化早期胚胎大鼠神经干细胞电生理特征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索分化早期神经干细胞的电生理特征。方法分离培养胚胎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检测神经干细胞和分化早期(1~3 d)神经细胞的电压门控离子电流。结果未分化的神经干细胞不表达内向钠离子电流,而诱导分化1 d的神经细胞即表达内向性钠离子电流,但不能诱导产生动作电位。神经干细胞和分化早期的神经细胞均表达两种类型的外向钾离子电流,并表达内向T-型钙电流。结论钠离子电流的功能性表达是神经干细胞退出细胞周期开始分化的标志。分化早期是神经干细胞离子通道发育过程的重要阶段。
冷洁蒋莉陈恒胜
关键词:膜片钳神经干细胞分化离子通道
离体培养大鼠海马脑片的形态学与细胞反应性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探索离体大鼠海马脑片培养方法,观察培养脑片的形态变化和细胞反应性。方法:选择生后6~9d的Wistar鼠,分离海马,切成400μm厚的脑片,转移至带有微孔膜插件的6孔培养板内,入37%的CO_2培养箱中进行培养。通过肉眼、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海马脑片的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片神经细胞内Fos蛋白表达变化,以判断培养脑片有无对外界伤害性刺激的应激反应能力;用膜片钳技术检测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以判断培养海马脑片的活性和生理功能。结果:(1)随着体外培养时间延长,培养脑片内神经细胞数目增多,而脑片明显变薄,至培养4周时厚度约150μm厚。(2)致癫痫样发作药物匹罗卡品作用于脑片后,导致培养海马脑片CA1区细胞内Fos蛋白表达增高。(3)利用膜片钳技术,在培养1、2、3、4周的4个时点对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作全细胞记录,皆记录到细胞电流变化图形。结论:本方法在体外培养的海马脑片至少可存活4周,且具备良好的活性和一定的生理功能。
何志慧蒋莉陈恒胜张晓萍
关键词:海马脑片神经元
培养大鼠海马脑片模拟痫性发作后pCREB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观察痫性发作对体外培养海马脑片的损伤作用,研究细胞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AMP response element-binding protein,pCREB)对损伤海马神经元的作用。方法:以培养11 d的海马脑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1)正常对照组:正常海马脑片培养液培养至14 d。(2)痫性发作模型组:正常海马脑片培养液培养至14 d,更换为含匹罗卡品(0.5 mmol/L)的完全培养液作用1 h后终止培养。(3)抗pCREB抗体干预组:用含pCREB抗体的海马脑片培养液(pCREB抗体终浓度为5μg/ml)预培养3 d,换为含匹罗卡品(0.5 mmol/L)的完全培养液作用1 h后终止培养。采用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培养海马脑片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海马脑片神经元内pCREB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痫性发作模型组:海马脑片CA1区发生凋亡的细胞(95.44±14.30)显著多于对照组(41.30±9.30)(P<0.05);pCREB表达(201.36±19.31)较对照组(75.12±13.71)显著升高(P<0.05)。(2)抗pCREB抗体干预组:海马脑片CA1区发生凋亡的细胞(140.88±18.32)较痫性发作模型组显著增多(P<0.05);pCREB表达(172.60±17.68)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1)痫性发作可以增加体外培养海马脑片神经细胞凋亡发生,加重神经元损伤。(2)痫性发作后海马脑片神经细胞CREB的磷酸化增强,阻断CREB的磷酸化可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加重。
何志慧蒋莉陈恒胜张晓萍
关键词:PCREB海马脑片痫性发作凋亡
惊厥后大鼠海马神经再生与凋亡的动态变化被引量:1
2007年
探讨惊厥持续状态(status convulsion,SC)后大鼠海马神经再生与凋亡的动态变化。建立成年Wistar鼠30minSC模型,在SC后1天至56天的6个时间点上处死动物,处死前1天均腹腔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动态检测BrdU、nestin的表达,确定神经干细胞增殖水平;双重荧光染色标记nestin/TUNEL,确定新生神经干细胞存活时间。与对照组相比,BrdU阳性细胞数目于SC后第7天在CA1区达增殖高峰,28天降至正常水平;于SC后第28天在齿状回达增殖高峰,56天降至正常水平;在SC后第7天,CA3区有大量的BrdU阳性细胞;BrdU和nestin阳性细胞数目无统计学差异。在SC后的前3天,CA1区新增殖的神经细胞呈TUNEL阳性;齿状回新增殖细胞始终表现TUNEL阴性。上述结果提示:SC后能激活自体神经干细胞原位增殖,并且部分新生细胞向损伤区域迁移。
李听松郭艺蒋莉张晓萍何志慧
关键词:惊厥持续状态成体神经干细胞凋亡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海马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增殖及向神经元分化被引量:4
2008年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对海马神经干细胞(neural progenitor/stem cells,NPCs)的存活、增殖及分化的影响。采用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分离、纯化、扩增胎鼠海马NPCs。通过细胞形态观察、nestin免疫荧光染色及血清促分化检测NPCs的干细胞特性;采用神经球计数及神经球直径测定观察BDNF对NPCs的促增殖作用,筛选出在适当细胞密度下,促进NPCs增殖的有效浓度;采用Tunel染色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的含量探讨BDNF对海马NPCs存活的影响;采用抗-β-微管蛋白(tubulin)III(Tuj-1)染色检测NPCs分化成神经元的百分率,同时测定分化神经元突起的长度。分离的海马NPCs表现为nestin免疫染色阳性,具有自我增殖能力、且能分化为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当细胞密度为5×105个/ml时,10~200ng/ml BDNF能显著促进NPCs的增殖,其中40ng/ml BDNF促增殖作用最强,40ng/ml BDNF能显著增大神经球直径;40ng/ml BDNF显著减少NPCs的凋亡率(Tunel+/DAPI+),抑制LDH漏出;40ng/ml BDNF能显著促进NPCs分化为Tuj-1免疫染色阳性神经元,且分化后神经元的突起长度显著大于对照组。上述结果提示:BDNF促进海马NPCs的存活、增殖及向神经元方向分化。
李听松蒋莉陈恒胜张晓萍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殖分化
痫性发作后的神经再生研究进展
2007年
传统观点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缺乏再生能力,创伤和癫痫等病理过程引发的神经元丢失等病理改变无法逆转。一些细胞增殖标记物如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mnmo-dexyuridine,BrdU)及逆转录病毒的应用,使得人们发现在啮齿类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内至少有两个区域存在神经再生(neurogenesis)能力: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区(Subgranular Zone,SGZ)和侧脑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
李听松蒋莉
关键词:神经再生发作后中枢神经系统齿状回颗粒细胞逆转录病毒
无镁诱导神经元放电后细胞共培养微环境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无镁诱导体外培养神经元(neurons,N)放电,研究放电后N和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T)共培养体系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改变并分析其主要来源。方法以纯化的胎鼠海马N和新生鼠AST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经过短暂的无镁标准细胞外液处理诱导反复的自发性惊厥样放电,分为N对照组、N无镁组、N+AST对照组和N+AST无镁组。ELISA法测定惊厥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BDNF含量。结果 N+AST无镁组恢复正常培养后48 h,AST的体积增大,突起及细胞数目增多。N无镁组恢复正常培养后72 h,仍旧存在自发性"惊厥样放电"。N+AST对照组在24 h、48 h细胞上清液中的BDNF浓度较N对照组同时间点细胞上清液中BDNF升高(P﹤0.05)。N+AST无镁组在12 h、24 h、48 h分泌的BDNF均较N+AST对照组相同时间点的BDNF升高,尤其12 h、24 h升高明显(P﹤0.01);而N无镁组在各个时间点BDNF含量也有升高,但与N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ST无镁组在24 h分泌的BDNF较N无镁组同时间点分泌的BDNF升高(P﹤0.05)。结论 N+AST在正常培养情况下分泌的BDNF由N和AST共同参与,N可能起主要分泌作用。短暂无镁处理的N+AST,经诱导放电后BDNF的分泌显著增多,并且可能主要来自惊厥微环境活化的AST。
文香蒋莉陈恒胜
关键词:惊厥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