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C751037)

作品数:4 被引量:0H指数:0
相关作者:吕海龙更多>>
相关机构:盐城师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刘知几
  • 1篇虚构
  • 1篇诗学
  • 1篇诗学观
  • 1篇契合
  • 1篇作者考
  • 1篇嬗变
  • 1篇嬗变轨迹
  • 1篇京兆
  • 1篇讽谕
  • 1篇讽谕诗
  • 1篇白居易

机构

  • 4篇盐城师范学院

作者

  • 4篇吕海龙

传媒

  • 1篇齐鲁学刊
  • 1篇江苏教育学院...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常州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论“文”、“笔”优劣说的兴起与消歇——兼论刘知几的理论贡献
2013年
南北朝迄唐,"文""笔"分别指代两类不同的文体。前者指有韵之文,后者指无韵之文。时人将二者对举,于是便也有了孰优孰劣的比较。主要结论有三:一是"文"优"笔"劣;二是"笔"优"文"劣;三是"文""笔"并重,取其两长各去所短。"文"、"笔"优劣说起于"文"、"笔"之分;终又因两者的日益融合而演化为圆融"文"、"笔"的文学观。这种文学观念对唐代古文运动有着深远的影响。
吕海龙
论唐前对虚构的认识嬗变轨迹——兼论刘知几在此过程中的理论贡献
2013年
唐前对虚构定位的嬗变,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先秦时期,认为是重在真实的尽意之"象"。二是魏晋六朝时期,定位为虚实相混的古今之"异"。三是唐代,则转变为自成一家的补史之"阙"。至此,对虚构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这对小说文体的独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刘知几做出了不容忽视的理论贡献。
吕海龙
关键词:虚构刘知几
论刘知几的“实录”诗学观——兼论白居易讽谕诗创作理论与其契合处
2013年
刘知几的"实录"诗学观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诗歌内容要求的最高标准即"不虚美、不隐恶"。二是诗歌运用拟人、用典、比兴等手法时要符合事实,文字简要而不可浮夸。三是诗歌追求实录的目的是"惩恶劝善、观风察俗"。刘知几的"实录"诗学观具体表现在对鲍照及乐府诗的推崇、对庾信及徐庾体的评判等方面。而白居易的讽谕诗创作理论与刘知几的"实录"诗学观有契合之处。
吕海龙
关键词:刘知几诗学观
《京兆试慎所好赋》作者考
2013年
《京兆试慎所好赋》作者《全唐文》题为刘知几。洪业从该赋在《文苑英华》的"失次"、"阙名",赋自身的"气味"及刘知几参与府试的地点,试赋的题目、题型、"韵脚"七个方面对作者提出质疑。然从《文苑英华》的编选体例、刘知几的生活和求学经历、京兆府试的命题特点及作答文风等方面可证《全唐文》所题为实。
吕海龙
关键词:刘知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