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2AA020505)

作品数:17 被引量:104H指数:4
相关作者:高毅宫绪萌康利民潘明新霍小林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3篇细胞
  • 8篇肝细胞
  • 3篇细胞癌
  • 3篇肝细胞癌
  • 2篇血液
  • 2篇药物
  • 2篇衰竭
  • 2篇凝集素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人肝
  • 2篇人工肝
  • 2篇细胞培养
  • 2篇细胞移植
  • 2篇急性肝
  • 2篇急性肝衰
  • 2篇急性肝衰竭
  • 2篇共培养
  • 2篇干细胞
  • 2篇肝癌

机构

  • 19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食品药品...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梅州市人民医...

作者

  • 12篇高毅
  • 4篇宫绪萌
  • 3篇潘明新
  • 3篇霍小林
  • 3篇康利民
  • 3篇彭青
  • 3篇李阳
  • 2篇王康华
  • 2篇周陈杰
  • 2篇洪合
  • 2篇姜华
  • 2篇冯磊
  • 2篇周彬
  • 1篇熊龙辉
  • 1篇张志
  • 1篇徐小平
  • 1篇黄瑛
  • 1篇蒋泽生
  • 1篇蔡理全
  • 1篇霍艳

传媒

  • 4篇重庆医学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北京生物医学...
  • 1篇传感器与微系...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药物评价研究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Galectin--3诱导BMSCs肝样分化及对急性肝衰竭的疗效研究
急性肝衰竭是一组由各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预后极差。目前除了肝移植之外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肝移植又因多种原因而受到很大限制。随着近年来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干细胞治疗成为了肝衰竭一个新的热点。...
梁宇灵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细胞分化半乳糖凝集素-3
文献传递
旋转生物反应器内微载体共培养CL-1肝细胞与人肝星形细胞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评估cL-1肝细胞跟人肝星形细胞(HSC)的微载体微重力共培养来提高CL-1肝细胞的活力与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实验分为两组:CL-1肝细胞微载体微重力单培养组和CL-1肝细胞、HSC微载体微重力共培养组。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计数、MTT染色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较两组肝细胞的形态、细胞活力差异,并通过、培养上清中ALT、白蛋白浓度等功能指标测定,比较两组肝细胞活力和功能差异。结果共培养组较单培养组细胞生长迅速,细胞从24h贴壁后开始增长,到第5天进入高峰。共培养组1~7d的肝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单培养组的细胞密度(P〈0.05)。两组肝细胞ALT、白蛋白从第1天开始不断分泌增加,第5天达到峰值,第6、7天有所下降。ALT功能比较,共培养组明显低于单培养组(P〈0.05)。白蛋白功能比较,共培养组明显高于单培养组(P〈O.05)。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及MTT均提示共培养组肝细胞形态、活力优于单培养组。结论人肝细胞、HSC微载体微重力共培养研究有利于维持及增强旋转生物反应器的肝细胞活力及功能,对人工肝的培养模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潘康明周焕城张志高毅徐小平
关键词:旋转生物反应器共培养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肝细胞癌(HCC)是指原发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癌的91.5%。目前肝细胞癌的治疗方法很多,其中骨髓干细胞(BMSCs))移植是肝细胞癌治疗的热点之一。BMSCs可促进肝组织再生,减缓肝硬化进程并诱导HCC凋亡。同时,BMSCs可以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改变HCC周围的微环境,从而抑制HCC向肝外组织的转移。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BMSCs由于易于分离、体内扩增及进行基因修饰,已成为基因治疗的理想靶向细胞。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BMSCs的致瘤性风险也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本研究从BMSCs对肝癌组织及其转移的影响,BMSCs作为理想靶向细胞应用于基因治疗及BMSCs致瘤性的可能风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周彬陈志浩宫绪萌高毅
关键词:骨髓干细胞肝细胞癌
长期mTORC1活化诱导无炎症性脂肪型肝细胞癌分子机制研究
一、研究背景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TORC1)在多种类型的肝细胞癌(HCC)中高表达。临床上,无炎症和肝硬化的HCC病例也越来越多见,特别是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越来越多的人发展成为HCC,仅以肝脏...
李婷
关键词:肝细胞癌分子机制
体外肝细胞三维培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肝细胞体外培养如何能长时间维持肝细胞分化表型及功能活力,是目前生物人工肝研究关键问题之一。体外培养细胞功能改善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模拟体内细胞环境。由此,众多研究学者提出体外肝细胞三维培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内外在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使体外肝细胞培养功能活力、细胞分化表型维持时间都大大延长。本文就近年来体外肝细胞三维培养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及展望做一简要综述。
贾志栋高毅
关键词:生物人工肝肝细胞培养细胞功能
快速康复外科在肝切除患者的应用被引量:62
2015年
快速康复外科(FTS)已成功应用于多个外科领域.研究表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能减轻术后应激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肝切除术是肝脏各种原发性及继发性肿瘤的理想治疗方法,但也是一种应激反应大、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病死率较高的手术.近年来,已有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成功用于肝切除患者的文献报道.本文就快速康复外科在肝切除患者的应用作一综述.
洪合潘明新高毅康利民王康华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肝切除术围手术期
改进的90%无血肝切除术与药物诱导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建立理想的大鼠急性肝衰竭(ALF)模型。方法 SD大鼠68只随机分为3组:(1)传统手术组,按Higgins和Anderson法直接套扎肝蒂切除90%大鼠肝脏;(2)改进手术组,采用改进无血肝切除术切除90%肝脏组织;(3)药物组,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700 mg/kg)+脂多糖(5μg/kg)。观察手术相关情况及建模后7 d大鼠存活率;检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血氨(NH3)、血糖(Glu)和凝血酶原时间(PT);观察建模后24、72 h肝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传统手术组术后出血死亡率高于改进手术组(15%vs 0);传统手术组、改进手术组、药物组大鼠建模后7 d存活率分别为0、25%和15%;改进手术组及药物组处理后24、72 h,ALT、Tbi、ALB、NH3、Glu、PT等均出现明显变化(P<0.05),其中ALT、Tbi、NH3、Glu、PT在改进手术组中均在24 h变化最明显,在药物组中均在72 h变化最明显,两组ALB则均在7 d下降至最低值后逐渐恢复;改进手术组残肝及药物组肝脏在24、72 h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变性坏死等表现。结论改进90%无血肝切除术及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均可建立理想的大鼠ALF模型,可适用于不同的ALF相关研究。
宫绪萌周彬陈华木杨方圆黄月朝钟己生高毅
关键词:急性肝衰竭肝切除术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
选择适宜的灌注去细胞方法应用于全肝脏去细胞支架的制备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对比低浓度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1%Triton X-100对制备大鼠肝脏去细胞支架(DLBS)的影响,建立一种简单且适宜的DLBS的制备方法。方法将低浓度SDS(0.25%、0.50%)和1%Triton X-100分别加入大鼠肝脏去细胞流程,通过免疫荧光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支架结构,并对支架内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再通过四氮唑盐比色法(MTT,Assay)观察支架对C3A的细胞毒性。结果 0.25%SDS和0.50%SDS处理组的DNA定量均小于50ng/mg干质量,并且糖胺聚糖在0.25%SDS和1%Triton X-100处理组的定量要高于0.50%SDS处理组。同时,MTT实验表明3种方法处理后的去细胞支架对于C3A细胞的生长无毒性作用。结论应用0.25%SDS在5mL/min灌注流速下去细胞能够制备更为理想且有效的DLBS,从而为器官再生打下基础。
王康华程远宫绪萌康利民洪合高毅潘明新
新型永生化人肝细胞系HepZJ的安全性研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对新型永生化人肝细胞系Hep ZJ进行安全性研究。方法获取Hep ZJ培养上清液,通过PCR联合琼脂糖凝胶电泳法进行支原体检测,通过显色基质法进行内毒素检测;将Hep ZJ细胞悬液经尾iv进入SD大鼠后观察其生存情况并于不同时间点进行剖检,通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法分析该细胞系的生物分布;将Hep ZJ细胞悬液sc进入BALB/c-nu裸鼠后分析其致瘤性。结果 Hep ZJ支原体检测电泳图未见阳性条带;内毒素检测浓度<2 EU/m L;SD大鼠尾iv Hep ZJ后生存情况良好,血液、肺脏、脾脏在不同时间点出现不同程度的GAPDH-Human和TERT-Human基因表达,血液中12 h后、肺脏和脾脏中1周后基本被清除,剖检过程中未见肿块形成;裸鼠sc Hep ZJ后无硬性肿物形成。结论新型永生化人肝细胞系Hep ZJ无支原体、细菌污染,进入体内后无明显副反应及致瘤性,具备应用安全性。
卢扬洲黎少姜华李路路王超霍艳黄瑛高毅
关键词:安全性支原体内毒素生物分布致瘤性
一种新型数字化漏血传感器设计被引量:2
2016年
目前,人工肝、血液净化设备的漏血检测传感器大多采用模拟设计,电路复杂,可靠性差,灵敏度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非接触式数字化漏血检测电路设计方案。采用普通的单一绿色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透过含有液体的管路照射在TCS230颜色传感器上,TCS230接收光强信息并转换成频率信号后传递给STM32单片机,单片机根据频率值的变化判断液路是否发生漏血,并通过RS—485串口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实验证明:该传感器电路简单,灵敏度为100×10^(-6),响应速度快,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达到临床检测标准要求。
李柯吴昌哲霍小林
关键词:人工肝血液净化漏血TCS230数字化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