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水利部现代水利科技创新项目(THYJB-BS-02-002)

作品数:2 被引量:38H指数:2
相关作者:刘伟龙胡维平谷孝鸿陈桥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水利部现代水利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眼子菜
  • 2篇太湖
  • 2篇马来眼子菜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比
  • 1篇底泥
  • 1篇底质
  • 1篇生物量
  • 1篇水深
  • 1篇物量
  • 1篇表型
  • 1篇表型可塑性

机构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胡维平
  • 2篇刘伟龙
  • 1篇谷孝鸿
  • 1篇陈桥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2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不同底质和透明度下马来眼子菜的表型可塑性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Miq.)是目前太湖沉水植物优势种之一。文章比较分析了3种不同底质和透明度情况下马来眼子菜的生长特征,探索其在太湖不断扩展的原因及其适应性。分别选取粘土质粉砂、粉砂和下蜀黄土底质上生长的马来眼子菜进行观察试验。结果表明,这3种底质在粒度组成、营养盐和分布特征上具有显著差异。在太湖粘土质粉砂和粉砂底质上马来眼子菜的生物量比下蜀黄土底质上的马来眼子菜高,其生物量随着底质营养盐的增加而增加。马来眼子菜与觅光相关的形态指标,如高度、节间距、节数、叶数、叶长及叶面积均随着底质营养盐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马来眼子菜的冠层高度与水体的透明度呈显著负相关,表明其对剧烈变化的湖泊光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马来眼子菜在不同底质上的形态可塑性是其优先占据湖泊资源成为优势种的重要原因。
刘伟龙胡维平陈桥
关键词:马来眼子菜底质表型可塑性太湖
太湖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生物量变化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5
2007年
2006年5月和10月在太湖马来眼子菜分布区进行了定点采样,分析了马来眼子菜的生物量在不同水域变化特征及影响其生物量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水环境中,马来眼子菜的生物量变化较大,介于526~4843g/m2,个体植株生物量依次为叶>根>茎,其中叶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55%~80%。水深增加能促进植株高度和生物量的增加,但单位面积生物量变化不明显。群落的自疏效应使马来眼子菜生物量与资源供应维持在一个动态平衡的水平上。马来眼子菜的生物量与水体中TN呈显著正相关,P是影响其生物量变化的间接限制因子,根、茎、叶的N/P介于16.92~59.88之间,叶片的N/P达到42.33。马来眼子菜对水环境的形态可塑性响应是其在水环境长期变化中逐步成为幸存者和优势种的重要原因之一。底泥的深度和营养含量对其分布和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围网捕捞、养殖以及航运的发展是造成局部地区马来眼子菜生物量急剧下降的主要人为因素。不同水域的生物量的差异是水深、水体营养盐、底质特征、水体透明度、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对水环境变化在形态上较强的可塑性响应,也是马来眼子菜生物量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刘伟龙胡维平谷孝鸿
关键词:马来眼子菜生物量水深氮磷比底泥太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