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3033414)

作品数:8 被引量:84H指数:4
相关作者:罗良平陈金城林志超蔡春仙向子云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胸膜
  • 3篇病变
  • 2篇胸膜病变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周围型
  • 2篇腺癌
  • 2篇鳞癌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1篇动态增强扫描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胸壁
  • 1篇胸部
  • 1篇胸部平片
  • 1篇胸膜疾病
  • 1篇胸膜间
  • 1篇胸膜间皮瘤
  • 1篇胸膜增厚

机构

  • 8篇暨南大学附属...
  • 2篇暨南大学
  • 2篇深圳市龙岗区...
  • 1篇内江市第一人...

作者

  • 8篇罗良平
  • 7篇陈金城
  • 4篇林志超
  • 3篇蔡春仙
  • 2篇向子云
  • 2篇王自能
  • 2篇张缨
  • 1篇刘忠炎
  • 1篇陈汉芳
  • 1篇王秀河
  • 1篇赵相胜
  • 1篇韦日宇
  • 1篇吴何嘉

传媒

  • 3篇中华放射学杂...
  • 3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高分辨磁共振T_1成像(HR-T_1WI)技术参数优选在显示胸壁结构及病变中的应用
2009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T1WI(HR-T1WI)技术参数优选在显示胸壁结构及病变中的应用。资料与方法5名正常自愿者和45例胸膜病变患者行常规T1WI、T2WI及HR-T1WI平扫,患者再行常规T1WI增强及HR-T1WI增强扫描。对HR-T1WI不同技术参数成像的图像在胸壁结构及病变显示清晰度方面进行比较。结果对胸壁结构及病变显示清晰度评分达到3分者,Torso线圈和5in表面线圈分别占87%、40%,激励次数4和激励次数2分别为85%、40%,采集矩阵512×256和256×256分别为85%、35%(P<0.05);另外视野18cm×18cm与12cm×12cm分别为80%、60%;层厚/层间距3/0.5(mm)、2/0.5(mm)分别为86%、80%(P>0.05)。结论HR-T1WI提高了图像空间分辨率及具有较高信噪比,可作为胸部常规扫描的重要补充序列。采用5in表面线圈、视野≤18cm×18cm、层厚/层间距≤3/0.5(mm)、采集矩阵≥512×256和激励次数≥4时,对胸壁结构及病变显示较满意。
林志超罗良平王秀河陈汉芳
关键词:胸膜病变磁共振成像
胸部高密度大病灶正位平片质量评价标准的探讨
2004年
林志超刘忠炎罗良平陈金城
关键词:胸部平片
HRCT征象在鉴别周围型肺鳞癌和腺癌中的价值被引量:13
2004年
目的 探讨胸部HRCT征象在鉴别周围型肺鳞癌和腺癌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具有完整胸部HRCT资料并经病理学证实的 12 1例周围型肺癌 (鳞癌 5 4例 ,腺癌 6 7例 ) ,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全面回顾分析 ,以进一步认识周围型肺鳞癌和腺癌的CT表现。结果  (1)周围型肺鳞癌的平均直径大于周围型肺腺癌 ,其差别具有显著性 (P =0 .0 0 0 ) ;(2 )深分叶征、灶状坏死及病灶广基与胸膜相连征在周围型肺鳞癌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腺癌 (分别为P =0 .0 0 0 ,P =0 .0 0 0 ,P =0 .0 0 5 ) ;(3)胸膜凹陷征在周围型肺腺癌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鳞癌 (P =0 .0 0 6 ) ;(4 )空泡征或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毛刺征、棘突征在周围型肺鳞癌和腺癌中的出现率不具有显著性差别 (P值均 >0 .0 5 )。结论 HRCT观察肺癌征象更为细致可靠。深分叶征、灶状坏死及病灶广基与胸膜相连征三者两两组合或三者同时组合时对诊断周围型肺鳞癌的特异性高达 90 %~ 10 0 % ,在周围型肺鳞癌和腺癌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蔡春仙罗良平向子云陈金城
关键词:肺鳞癌周围型肺腺癌腺癌HRCT出现率
肺周围型鳞癌和腺癌的高分辨CT鉴别诊断探讨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胸部高分辨CT(HRCT)对周围型肺鳞癌和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全面回顾分析具有完整胸部HRCT资料并经病理学证实的 1 1 5例周围型肺癌 (鳞癌 5 2例、腺癌 6 3例 )的影像学表现 ,以进一步认识周围型肺鳞癌和腺癌的CT征象。结果  (1 )周围型肺鳞癌的平均直径 (4.6± 1 .9)cm大于周围型肺腺癌 (3.2± 1 .5 )cm ,其差别具有显著性 (P =0 .0 0 0 )。(2 )深分叶征、灶状坏死及病灶广基与胸膜相连征在周围型肺鳞癌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腺癌 (分别为P =0 .0 0 0 ,P =0 .0 0 0 ,P =0 .0 0 3)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深分叶征、灶状坏死与鳞癌成正相关 ,均是鳞癌的危险因素 (B =2 .1 6 7,OR =8.732及B =2 .0 80 ,OR =8.0 0 3)。 (3)胸膜凹陷征在周围型肺腺癌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周围型肺鳞癌 ,其差别具有显著性 (P =0 .0 0 5 )。 (4)空泡征或空气支气管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毛刺征、棘突征在周围型肺鳞癌和腺癌中的差别不具有显著性差异 (P值均大于 0 .0 5 )。结论 HRCT观察肺癌征象更为细致可靠 ,在周围型肺鳞癌和腺癌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定性诊断价值 ,其中深分叶征、灶状坏死及病灶广基与胸膜相连征三者两两组合或三者同时组合后对周围型肺鳞癌与腺癌鉴别诊断的特异性为 89%~ 1 0 0 %。
蔡春仙罗良平陈金城
关键词:计算机断层肺癌鳞癌腺癌
多层螺旋CT肋软骨成像及在诊断肋软骨损伤中的价值被引量:48
2005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肋软骨成像方法及其在肋软骨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西门子Sensation4多层螺旋CT机按照胸部常规扫描条件对胸部外伤组36例和对照组100例患者进行容积扫描,然后进行薄层低对比及高对比图像重组,并将重组图像导入CT三维(3D)工作站,利用多平面重组成像(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法成像(SSD)及容积成像技术(VRT)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由2名CT诊断医生一起对各种后处理图像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所有受检者的MSCT后处理图像均能显示肋软骨。正常肋软骨表现为周围密度均匀、形态规则、表面光滑;肋软骨损伤6例10处,表现为肋软骨密度不均匀或者其中有裂隙,2例呈粉碎状。MIP、SSD、VRT3种成像模式间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56,P=0.716),MIP、SSD、VRT成像模式与MPR成像模式间图像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MIP:MPR=12.981,USSD:MPR=12.652,UVRT:MPR=12.937,P值均=0.000)。结论MSCT是1种无创伤性显示肋软骨形态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其相关CT表现可望成为临床诊断肋软骨损伤的“金标准”。
向子云罗良平韦日宇陈金城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肋骨
高分辨MRI对胸膜病变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 (highresolution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HR MRI)对胸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5例正常志愿者和 4 4例胸膜病变患者行常规MRI和HR MRI检查 ,对其中 2 0例进行了图像对比噪声比 (CNR)与信号强度比 (SIR)的测量 ,比较分析常规MRI和HR MRI对胸膜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HR MRIT1WI对 5例正常人胸壁主要结构的显示情况明显优于常规MRT1WI (P <0 .0 0 5 )。在HR MRI与常规MRI比较中 ,2 0例胸膜病变的CNR及SIR的绝对值前者均高于后者 (P <0 .0 5 )。HR MRI对胸壁或膈肌浸润的发现率较常规MRI要高 ,而对弥漫性胸膜增厚、纵隔胸膜受累和不规则环绕形胸膜增厚的发现率与常规MRI相当甚至更差 ,但上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常规MRI与HR MRI+常规MRI对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 72 %、88% ,特异性为 5 3%、75 % ,正确率为 6 8%、84 % ,阳性预测值为 82 %、90 % ,阴性预测值为 4 4 %、6 9%。但常规MRI与HR MRI相结合对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与单纯的常规MRI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 5 )。结论 HR MRI提高了图像空间分辨率 ,增加了胸膜病变与肋间肌信号的对比 ,并且可以清楚地显示最内肋间肌及其内侧的胸膜外脂肪线等邻近胸膜的胸壁深层结构 。
罗良平赵相胜林志超张缨陈金城王自能
关键词:胸膜病变胸壁发现率胸膜增厚CNR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探讨CT对恶性胸膜间皮瘤(MPM)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9例胸膜病变(恶性79例,良性40例)患者的CT检查资料,评价CT对良恶性胸膜病变尤其是MPM与其他良、恶性胸膜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胸膜病变侵犯纵隔内结构、膈肌及胸壁等CT征象仅见于MPM与其他恶性胸膜病变(OMPD)。环绕形胸膜增厚在MPM、OMPD的发生率分别为52%、20.4%,良性胸膜病变(BPD)则无一例出现此征象。纵隔胸膜受累增厚在MPM组占92%,而OMPD和BPD分别为37%和5%,不同组别之间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节状胸膜增厚、胸膜增厚大于1cm在MPM与BPD之间及OMPD与BPD之间的出现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MPM与OMPD之间的出现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叶间胸膜不规则增厚在MPM与OMPD之间以及MPM与BPD之间的出现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OMPD与BPD之间的出现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胸膜病变的形态特点及其与纵隔的关系,有助于MPM与OMPD及BPD的鉴别诊断。
罗良平张缨林志超陈金城王自能
关键词:胸膜疾病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孤立性肺结节CT动态增强扫描的层面优化及临床应用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利用选层重组的方法改善孤立性肺结节(SPN)CT动态增强扫描各延时像测量层面的一致性,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对3种均质液体行CT螺旋扫描并在Z轴方向同层厚任意多平面重组,比较其原始扫描图像及重组图像密度测量值的差异。(2)对72例SPN患者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运用一定的选层重组的方法保证各延时像测量层面的一致性。并对其中46例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SPN的CT动态增强特点进行评价,评估其增强前后的CT值、强化峰值、SPN与主动脉的强化值比。结果(1)不同密度的均质液体同层厚的原始扫描图像及重组图像间密度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44,P>0.05);(2)67例SPN选层重组前、后各延时像测量层面一致率分别为20.98%(14/67)和97.01%(65/6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22,P=0.00)。多层螺旋CT对5例SPN的选层重组全部成功。(3)SPN的CT动态增强各延时像测量层面一致性优化以后,恶性结节与炎性结节强化峰值[(38.48±14.32)、(42.48±11.55)HU]和结节与主动脉强化值比[(19.64±9.52)、(21.14±7.77)%]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9.52±3.78)HU、(3.41±1.86)%];P值均<0.01。炎性结节的强化峰值、结节与主动脉强化值比[(42.48±11.55)HU、(21.14±7.77)%]与恶性结节[(38.48±14.32)HU、(19.64±9.52)%]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T动态增强选层重组保证各延时像测量层面一致性后,使其对SPN定性的准确率由78%提升至80%。结论螺旋CT扫描Z轴方向同层厚任意重组对均质物质的密度值的测量无明显影响。CT动态增强扫描各延时像测量层面一致性的优化可进一步客观反映SPN的动态增强情况,有利于其形态学的比较及CT值的测量,有望提高其对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的能力。
罗良平蔡春仙吴何嘉陈金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