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0718003-3-6)

作品数:6 被引量:58H指数:5
相关作者:潘英李斌郑惠芳罗福广陈锋华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大学北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海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管角螺
  • 2篇生长率
  • 2篇自然群体
  • 2篇耐受性
  • 2篇环境因子
  • 2篇RAPD
  • 2篇GMELIN
  • 1篇盐度
  • 1篇养殖
  • 1篇遗传多样性分...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性
  • 1篇受性
  • 1篇人工育苗
  • 1篇种群
  • 1篇耐受
  • 1篇耐受性试验
  • 1篇活率
  • 1篇饵料
  • 1篇RAPD分析

机构

  • 7篇广西大学
  • 1篇北海市水产技...

作者

  • 7篇潘英
  • 5篇李斌
  • 3篇罗福广
  • 3篇陈锋华
  • 3篇郑惠芳
  • 2篇覃志彪
  • 2篇苏翔驹
  • 2篇区小玲
  • 1篇何俊锋
  • 1篇李广林
  • 1篇罗平秀

传媒

  • 2篇水产科学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中国沿海管角螺4个自然群体形态差异的比较被引量:18
2010年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方法,采用7个形态性状对中国北海、温州、湛江、连云港4个管角螺自然群体的形态变异进行分析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北海群体与湛江群体形态最为接近,而温州群体与连云港群体形态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贡献率:主成分1为42.74%,主成分2为18.23%,主成分3为15.83%,主成分4为11.83%,累计贡献率为88.63%。建立了4个管角螺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81.3%-95.6%,判别准确率P2为75.0%-93.3%,综合判别率为87.3%。3种多元分析结果均认为,4个群体在形态上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与地理分布、环境、气候、生物饵料等因子有关,但差异尚未达到亚种水平。
罗福广李斌罗平秀郑惠芳潘英
关键词:管角螺种群
广西和广东地区施氏獭蛤3个自然群体的形态差异和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4
2011年
采用形态特征分析和RAPD技术对采自广西北海、防城和广东湛江的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aldii 3个自然群体和越南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20条引物从施氏獭蛤3个群体和越南大獭蛤1个群体的145个样品中共扩增出428条带,大小为125~5 000 bp,每条引物扩增出6~17条带;多态位点比例为76.1%~91.9%,平均多态位点比例为84.5%,遗传距离为0.1321~0.2441;对施氏獭蛤3个群体和大獭蛤1个群体进行UPGMA聚类分析,施氏獭蛤北海群体和防城群体先聚为一体,再与湛江群体聚类,最后与越南的大獭蛤群体聚为一个整体;用8条引物可以区分施氏獭蛤3个自然群体和大獭蛤群体,可作为群体特征标记;形态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湛江、北海和防城施氏獭蛤3个群体的形态较接近,而越南大獭蛤群体的外部形态和遗传距离均与施氏獭蛤3个群体差异较大,已分化成为同属不同种;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的贡献率分别为49.13%、17.18%和14.02%,累计贡献率为80.33%;施氏獭蛤3个群体判别函数的判别准确率P1为88.9%~100.0%,P2为86.7%~100.0%,综合判别率为95.9%。这说明施氏獭蛤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处于较高水平,种质状况良好,且具有很好的养殖前景。
李斌何俊锋区小玲苏翔驹潘英罗福广郑惠芳覃志彪
关键词:RAPD
管角螺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被引量:23
2008年
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4—30℃的室内人工饲养条件下,管角螺受精卵经30d发育变态为稚螺,孵化率98%。幼螺适宜温度为23—35℃、盐度为13.0~39.0。饵料以双壳贝类为主。经过50d培育,共育出壳高8—32mm的幼螺11.81万个,成活率92%。幼螺经12个月培养,壳高约10cm。
潘英陈锋华庞有萍王强哲
关键词:管角螺生物学人工育苗养殖
环境因子对管角螺幼螺存活率和生长率的影响
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俗称角螺、响螺,属新腹足目(Neogastropoda)、盔螺科 (Galeodiae)种类,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及日本海,生活在近海10余米等深线的沙泥海底。广西沿...
潘英陈锋华庞有萍
关键词:环境因子耐受性
文献传递
我国角螺属不同群体齿舌形态的比较被引量:3
2010年
采集我国沿海不同地区的管角螺Hemifusus tuba(Gmelin)、大角螺Hemifusus colosseus(Lamarck)和棘角螺Hemifusus kawamurai Habe样本,从这3种角螺10个群体中每个群体随机选取10―20个体,进行齿舌结构的比较。结果表明,角螺属齿舌上有齿3列,每一横列齿舌均为3枚,对称排列,其齿式为1.1.1。角螺属这3种齿舌的种间差别主要体现在中央齿的中间突起,而侧齿区别不大;种内不同群体间无明显差别,种间的差异略大于种内,其中管角螺与大角螺和棘角螺差异显著(P<0.05)。大角螺与棘角螺的差异不明显,只是在北部湾大角螺和阳江棘角螺的侧齿第一突起/中央齿宽的比值差异极显著(P<0.01)。角螺属各群体间齿舌差别不大,与其生活习性较为一致有关。齿舌参数不适合作为管角螺不同地理群体的分类依据。
潘英李斌李广林
关键词:齿舌
中国沿海管角螺4个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利用RAPD技术对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4个自然群体(广西北海、广东湛江、浙江温州、江苏连云港)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所选择的19条有效引物在4个自然群体200个个体中总共产生182个扩增片段,片段数量为19 983个,片段大小在250~2 500 bp之间。其中每条引物可产生4~17条带,平均5.28个位点。4个自然群体共检测到149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81.87%,其中北海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最高,占66.48%,其次是湛江群体为47.25%,温州群体为44.51%,连云港群体为36.81%。4个群体中均未检测到各群体特有的扩增带。4个自然群体管角螺的Nei’s指数和Shannon指数表现为一致性,表明遗传多样性在4个自然群体的大小为北海群体>湛江群体>温州群体>连云港群体。4个自然群体的遗传距离在0.054 2~0.137 4之间。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的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中,北海与湛江群体首先聚在一起,温州与连云港群体随后聚在一起,最后4个群体聚在一起。研究亮点:利用RAPD技术首次对我国管角螺4个不同分布区自然群体的DNA多态性进行种内遗传差异分析,并探讨其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分化特征。结果表明,管角螺4个自然群体目前尚保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环境污染和不合理的捕捞方式都可导致遗传多样性的降低。管角螺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个体间,少部分存在群体间,各群体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潜力。
罗福广苏翔驹区小玲李斌潘英郑惠芳覃志彪
关键词:管角螺RAPD
管角螺对几种环境因子的耐受性试验被引量:17
2008年
试验结果表明,管角螺幼螺生存温度为6-32℃,适宜温度20-30℃。管角螺对低盐具有较强的耐受力,适应盐度为13.0-39.0;生存pH为6.2-10.4,并具有较强的耐干露能力。气温28-30℃,壳高10.0 mm的幼螺干露12 h无死亡,干露24 h和36 h的死亡率分别为75%和100%。幼螺营底栖生活,底质条件对管角螺的个体成活率无明显影响。饵料以双壳贝类为主,对贝肉、鱼虾肉糜具明显的趋食性。
潘英陈锋华李斌庞有萍
关键词:管角螺生长率盐度饵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