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078502)

作品数:36 被引量:327H指数:12
相关作者:翦知湣成鑫荣赵泉鸿王吉良孙湘君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同位素
  • 8篇有孔虫
  • 8篇冰期
  • 6篇气候
  • 6篇西太平洋
  • 6篇南海北部
  • 6篇古海洋
  • 6篇古海洋学
  • 6篇海洋学
  • 5篇跃层
  • 5篇孢粉
  • 5篇温跃层
  • 5篇化石
  • 5篇浮游有孔虫
  • 4篇盛冰期
  • 4篇数值模拟
  • 4篇孢粉记录
  • 4篇微化石
  • 4篇末次盛冰期
  • 4篇南海南部

机构

  • 26篇同济大学
  • 5篇中国气象科学...
  • 5篇中国科学院植...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南京气象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作者

  • 15篇翦知湣
  • 10篇成鑫荣
  • 10篇赵泉鸿
  • 5篇孙湘君
  • 5篇刘传联
  • 5篇赵平
  • 5篇王吉良
  • 4篇罗运利
  • 4篇汪品先
  • 3篇陈荣华
  • 3篇黄宝琦
  • 3篇张拭颖
  • 3篇陈隆勋
  • 3篇徐建
  • 2篇金海燕
  • 2篇何金海
  • 2篇巩远发
  • 2篇翦知
  • 2篇周秀骥
  • 2篇周波涛

传媒

  • 11篇海洋地质与第...
  • 6篇科学通报
  • 4篇第四纪研究
  • 4篇中国科学(D...
  • 3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Scienc...
  • 1篇Acta B...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气象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6
  • 11篇2005
  • 7篇2004
  • 7篇2003
  • 6篇2002
  • 3篇2001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太平洋暖池区第四纪钙质超微化石氧碳同位素特征及意义被引量:12
2005年
对西太平洋暖池区MD97-2140柱状样1.75Ma以来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氧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超微化石δ18O值与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δ18O值在变化趋势和周期上都具有明显相似性.根据超微化石δ18O值也可以划分出59个氧同位素期,1748ka到900ka期间超微化石δ18O值的变化周期以41ka为主,而850ka到6ka期间则以100ka为主.这说明超微化石氧同位素分析可以像有孔虫氧同位素分析一样在大洋地层学和古海洋学、古气候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超微化石δ13C值变化则呈现阶段性变化的特点,以900ka,480ka和250ka时间面为界,可分四大阶段.同时,MD97-2140柱状样超微化石δ13C值的这种变化规律与邻近ODP807站揭示的海水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极为相似,意味着超微化石δ13C值是反映海水初级生产力变化的一项重要指标.
刘传联成鑫荣王汝建翦知湣吴晓光
关键词:氧碳同位素钙质超微化石第四纪西太平洋暖池
东海2万年来碳酸盐溶解作用变化:翼足类的记录被引量:1
2005年
对东海84个表层沉积样品和5个重力柱状样中的翼足类和浮游有孔虫丰度、浮游有孔虫碎壳率和底栖有孔虫群中胶结质类的比例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东海现代文石补偿深度(ACD)位于约600 m处,碳酸盐溶跃面在约1 400 m处。末次冰期时随着碳酸盐溶解作用的显著减弱,ACD大幅度下降至现代的1 000 m之下。
赵泉鸿翦知湣陈荣华王永吉
关键词:末次冰期
南海表层沉积钙质超微化石氧碳同位素研究被引量:2
2005年
对南海34个站位表层沉积中的钙质超微化石进行了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钙质超微化石δ18O变化范围为-2.656‰~0.006‰,平均为-1.517‰;δ13C值变化范围为-1.510‰~0.778‰,平均为0.140‰.通过与有孔虫同位素分析结果相比较,发现钙质超微化石δ18O值高于浮游有孔虫而低于底栖有孔虫,δ13C值低于浮游有孔虫而高于底栖有孔虫.从平面分布来看,南海表层沉积钙质超微化石氧同位素在东北和西南各存在一个小于-1.5‰的低值区,碳同位素在东北存在一个小于0的低值区.钙质超微化石与有孔虫同位素值的差异性可能与其生命效应及生活环境有关.而钙质超微化石与有孔虫同位素平面分布规律上的不同也揭示了海水温度、盐度、营养水平等海洋参数可能对超微化石和有孔虫同位素的分馏起不同控制作用.
刘传联成鑫荣张拭颖
关键词:氧碳同位素钙质超微化石
南海最近2400年来的古海洋学变化与历史气候资料的比较被引量:5
2005年
对南海南、北陆坡两个箱式柱状样中91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稳定同位素和有机碳分析,获得最近2 400年以来上部海水温度和表层古生产力的记录,发现晚全新世南海的表层海水温度和温跃层呈现阶段性变化,且有小冰期等短期气候事件.有机碳分析南海北部近900年来古生产力呈上升趋势,南部则为下降趋势.结合历史气候变化,得到东亚古气候变化的海陆记录具有很好的可比性.频谱分析显示南海晚全新世温跃层具有~175、~210和~360 a等百年尺度的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一致,说明百年尺度的短期气候变化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
边叶萍翦知湣
关键词:温跃层历史资料晚全新世
南海北部ODP1148站中新世以来的碳酸盐含量变化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28
2002年
对南海北部 ODP 114 8站采自孔深 4 6 5 m以上的 170 0个沉积物样品 ,测定了 Ca CO3含量、Ca CO3堆积速率、非钙质堆积速率、浮游有孔虫丰度、粗组分百分含量 (>6 3μm)、浮游有孔虫破壳率和底栖有孔虫在有孔虫全群中的百分含量。碳酸盐百分含量和碳酸盐堆积速率自 2 4 Ma以来的变化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但在 2 4 .0~ 15 .8、14 .2~ 11.6、10 .6~ 4 .8和 3.4~ 0 Ma四个时期具有高碳酸盐生产力 ,其中 10 .6~ 4 .8Ma的高生产力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新世晚期和上新世早期的“生物勃发”相对应。非钙质和碳酸盐两者堆积速率变化趋势在总体上相似 ,反映了陆源物质输入对碳酸盐生产力的影响。 3.4 Ma后非钙质堆积速率的大幅度增长主要与青藏高原和台湾岛的隆起有关 ,它们也是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 Ca CO3百分含量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 2 4 Ma以来南海北部碳酸盐的保存逐渐变弱 ,而碳酸盐溶解作用逐渐增强 ,在 15 .8~ 14 .2、11.6~ 10 .6和 4 .8~ 3.4 Ma存在 3个显著的碳酸盐溶解事件 ,其中 11.6~ 10 .6 Ma的溶解事件与赤道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中—晚中新世“碳酸盐崩溃”事件相当 。
陈晓良赵泉鸿翦知湣
关键词:古环境碳酸盐含量堆积速率晚新生代古环境
中更新世撞击事件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南海ODP 1144站的高分辨率记录被引量:4
2004年
本文对采自南海北部 ODP114 4站 (2 0°3.18′N,117°2 5 .14′E,水深 2 0 37m) 385 .8— 386 .4 m层段的 2 8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微玻陨石、浮游有孔虫及其同位素分析 ,以评估中更新世撞击事件对环境的影响。微玻陨石见于孔深 386 .12— 386 .38m,而集中分布在 386 .2 2— 386 .2 5 m厚约 3cm的地层中。研究结果表明 ,中更新世撞击事件对环境的影响很可能只是小幅度和短时间 (百年左右 )的 ,尽管引起了南海表层海水温度约 2°C的下降及其相应的δ1 8O的加重、浮游有孔虫冷水种含量的上升和暖水种含量的减少 ,但没有造成海水稳定同位素重大偏移和全球气候的灾难性影响 ,也没有引起浮游有孔虫在生物演化上的变化。
赵泉鸿翦知湣成鑫荣刘志飞徐建夏佩芬
关键词:微玻陨石浮游有孔虫同位素中更新世
末次冰期南海巽他陆架上的植被和气候——17962孔孢粉记录(英文)被引量:12
2002年
提供了南海大陆坡上 1 796 2孔深海沉积物的孢粉记录。该孔长 8m ,底部1 4C年龄为 3 0 0 0 0aBP ,跨越了深海氧同位素 3期、末次冰期、冰消期和全新世几个地质历史阶段。孢粉记录显示末次冰期低海面时南海南部出露的陆架上覆盖了低地雨林。同时 ,在邻近的岛屿上山地雨林扩张 ,表明气候比现在凉 ,但是没有变干的迹象。冰消期植被和气候都经历了快速变暖和变凉的波动。全新世时 ,红树林和低地雨林的扩张以及孢粉沉积率的明显降低均表明气候变暖 ,海面上升 。
孙湘君李逊罗运利
关键词:巽他陆架孢粉植被
12~1.6Ma BP南海南部深海沉积物孢粉记录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6
2007年
通过南海南部ODP1143孔512~76m层段深海沉积物的孢粉数量统计,讨论了南海南部周边岛屿及大陆架上12~1.6Ma BP时段孢粉组合和植被演替序列.研究表明,8.15Ma前,各类型孢粉沉积率很低;8.15Ma后,孢粉沉积率急剧升高.一方面,是由于此时南海南部周边地区发生构造运动,岛屿急剧上升,导致了沉积物和孢粉沉积率升高;另一方面,在构造运动变化的大背景下,孢粉沉积率的升高也与此时气候变冷,季风增强有关.2.63Ma BP是另一个明显的界限,在这之后,花粉及蕨类孢子沉积率均明显增加,主要与此时全球气候变冷有关.孢粉沉积率变化的频谱分析表明,12~3.0Ma BP时段发现了2,0.67和0.19~0.17Ma的准周期;3.0~1.6Ma BP时段存在0.1Ma和46.9ka的地球轨道周期.
罗运利孙湘君
关键词:孢粉植被演化
南海北部上新世晚期东亚冬季风增强的同位素和有孔虫证据被引量:30
2001年
对南海北部大洋钻探ODP1 1 48站进行稳定同位素和有孔虫分析 ,采用多种替代性指标 ,追溯上新世晚期以来东亚冬季风的演变。发现约 3 1~ 2 2MaB .P .之间 ,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ruber的δ13C值显著降低 ,而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大 ,指示冬季风急剧增强 ,并伴随表层海水温度的降低和古生产力的增高。此后 ,冬季风还有几次明显的增强 ,特别是在约 1 7MaB .P .,1 .3MaB .P .,0 .9MaB .P .,0 .6MaB .P .和0 2MaB .P .。频谱分析揭示冬季风主要受冰盖体积大小的控制 。
翦知湣汪品先赵泉鸿成鑫荣王吉良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同位素有孔虫频谱分析海水温度
南海南部中上新世以来沉积有机碳与古生产力变化被引量:9
2005年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上部150m的100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分析,求取中上新世3.5Ma以来表层生产力长期的演化趋势和短期的变化规律。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堆积速率和输出生产力在2.85~1.58Ma和0.9~0Ma两个时期呈现相对高值,反映具较高的古生产力,推测分别与上新世晚期北极冰盖形成和“中更新世革命”之后北极冰盖扩大事件密切相关。与有孔虫δ18O记录对比,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堆积速率和输出生产力都显示在冰期增加,间冰期降低,反映了冰期具较高的表层生产力。冰期时较高的沉积物堆积速率和C/N比值反映低海平面时期陆源营养物质供应增加,是造成冰期表层生产力高的重要原因。同时推测冰期时低氧含量的底层水有利于有机物质的保存。频谱分析揭示,中上新世以来有机碳含量变化复杂,说明其变化除主要受到地球轨道周期变化的驱动外,还受到陆源物输入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机碳堆积速率和输出生产力主要受地球轨道周期变化的驱动。
王博士赵泉鸿翦知湣
关键词:古生产力南海南部ODP1143站表层生产力堆积速率Δ^18O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