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7CB815402403)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2
相关作者:邵正义侯金良陈力柴博高新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星系
  • 1篇星等
  • 1篇星系团
  • 1篇旋涡星系
  • 1篇射线
  • 1篇天体
  • 1篇喷流
  • 1篇谱指数
  • 1篇绝对星等
  • 1篇褐矮星
  • 1篇红移
  • 1篇矮星
  • 1篇X射线
  • 1篇BCG
  • 1篇BL
  • 1篇BL_LAC...
  • 1篇测距
  • 1篇Y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上...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2篇邵正义
  • 1篇赵君亮
  • 1篇王有芬
  • 1篇曹新伍
  • 1篇高新华
  • 1篇柴博
  • 1篇刘成则
  • 1篇常瑞香
  • 1篇沈世银
  • 1篇余恒
  • 1篇陈力
  • 1篇侯金良

传媒

  • 3篇天文学进展
  • 1篇天文学报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旋涡星系颜色梯度的研究进展
2009年
旋涡星系的颜色梯度反映了其星族构成沿径向的分布,包含了星系恒星形成历史的信息。因此,对旋涡星系颜色梯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大部分旋涡星系存在负的颜色梯度,其主要原因是旋涡星系存在星族梯度。颜色梯度与星系的面亮度之间存在内禀的相关,表明质量面密度在星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刘成则邵正义沈世银常瑞香
关键词:旋涡星系
红团簇巨星的绝对星等及其在天体测距方面的应用被引量:2
2011年
红团簇巨星(red clump giant)是正处于中心氦燃烧阶段的小质量恒星,它们在赫罗图上成团出现且光度弥散很小,因此很容易被辨认出来。理论和观测研究均表明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光度,某些波段的光度与金属丰度以及年龄的关系很微弱,可以作为理想的"标准烛光"来测量天体的距离。依巴谷(Hipparcos)天体测量卫星的数据释放后,红团簇巨星被广泛地用于研究银河系结构以及测定本星系群成员的距离。
高新华陈力侯金良赵君亮
关键词:绝对星等
中红移BCG的X射线性质
2017年
最亮团星系(brightest cluster galaxy,BCG)的X射线起源尚不清楚.射电喷流与径移主导吸积流(advectiondominated accretion flows,ADAF)是2种主要可能的物理起源机制.2种模型中是否存在主导模型或模型间是否存在关系并不明确,而且不是所有BCG都存在X射线辐射.为探究BCG的X射线性质,进一步了解X射线物理起源机制,本文选取钱德拉塞卡X射线望远镜(Chandra X-ray observatory,简称Chandra)数据存档红移范围0.2
杨里岚余恒
关键词:星系团
非均匀喷流模型及其在BL Lac天体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在非均匀锥形喷流模型中,电子数密度、磁场强度随着到喷流顶点的距离呈幂律分布.该模型能成功解释活动星系核喷流核心区域的平谱射电辐射,但已有的模型计算只适用于喷流运动方向与视线夹角很大的情况,所以需要建立适用于任何视角情况的非均匀锥形喷流辐射计算公式.普遍认为BL Lac天体中喷流的运动方向与视线夹角很小,推广后的非均匀喷流模型拟合了3个BL Lac天体的射电观测谱,确定了它们喷流中电子数密度、磁场强度等物理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观测辐射谱拐折频率确定出锥形喷流离黑洞最近距离,对于这3个BL Lac天体,它们的锥形喷流离黑洞最近距离约为Schwarzschild半径.
柴博曹新伍
关键词:星系喷流BL
褐矮星的观测特征和搜寻
2013年
褐矮星是亚恒星天体,内核没有稳定的氢燃烧,其质量一般在13至75倍木星质量之间。本质上,褐矮星的内核物理演化过程不同于行星和恒星,观测上我们根据褐矮星不同于行星和恒星的测光和光谱特征来区别证认它们。由于质量小、温度低,在光学波段,它们测光特征表现为光度暗,颜色红;在近红外波段,受大气尘埃、金属丰度等影响,它们有不同寻常的星等、颜色。根据褐矮星的光谱形态与特征谱线,它们可以被分为M、L、T和Y矮星。现在己发现的全部T与Y矮星都是褐矮星,但不是所有的M与L矮星都是褐矮星。介绍了L、T和Y矮星的特征吸收线和光谱分类方法,回顾了早期在星团和双星系统中褐矮星的搜寻,以及现阶段用大视场、长波段深度巡天数据在近邻场区中褐矮星的搜寻。对目前已发现的晚型M和L、T、Y矮星的总数目、温度范围、距离及测量其年龄的方法等做了小结。最后讨论了如何判断L矮星是否为褐矮星,重力、金属丰度和大气尘埃对近红外波段光谱形状的影响,光谱型-J波段绝对星等图上L、T交接处"大鼓包"的形成原因等热点问题。
王有芬邵正义
关键词:褐矮星谱指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