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7011078)
-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4
- 相关作者:任竹梅马恩波段立柱李继变钟扬更多>>
-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复旦大学山西省林业厅更多>>
-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 资源昆虫角倍蚜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的AFLP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本研究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资源昆虫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6个种群共102个个体的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讨角倍蚜主要分布区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及其变异程度,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该经济昆虫提供分子方面的证据。结果表明:经过摸索实验筛选出的4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扩增条带126条,多态性条带比例为100%,种群多态性位点比例介于23.81%~66.67%之间;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介于0.0942~0.1980之间;Shannon’s多样性数介于0.1381~0.3027之间;AMOVA分析显示57.99%的变异来源于种群内,42.41%的变异来源于种群间(P<0.01);总群体的Fst值为0.4242;NJ聚类树显示角倍蚜6个种群共形成两个大的聚类簇,阳雀、丹寨和汉中种群聚为一支,安县、竹山和龙胜3个种群聚为另一支。总体上,角倍蚜种内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而种群间的遗传分化较大,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
- 吕姝媛段立柱马恩波任竹梅
- 关键词:角倍蚜AFLP技术
- 角倍蚜mtDNA Cyt b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1
- 2009年
- 测定了中国1 0个不同地域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1 3 2个个体的mtDNA Cyt b基因部分序列、比较其同源性、计算核苷酸组成及其变异指数、分析其种群遗传变异及遗传结构、并构建不同单倍型之间的网络和聚类图.在测得的4 3 2 bp Cyt b基因序列中有4 1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占所测核苷酸序列的9.5%),T、C、A、G 4种核苷酸的组成分别为4 5.5%、1 4.4%、3 1.5%和8.6%,具有较高的A+T含量(7 7.0%);1 3 2个角倍蚜个体共产生3 1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M1M4为主体单倍型,各单倍型在种群间分布不平衡,单倍型多样度平均为0.8 2 5±0.0 2 2.角倍蚜种群内各序列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2.2 2 7,核苷酸多样度为0.0 0 5 2±0.0 0 0 6,遗传多态性不高.AMOVA分析显示角倍蚜种群内的遗传变异(7 6.5 0%)高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2 3.5 0%),FST统计结果表明我国角倍蚜种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基于单倍型的系统树和网络关系图显示,除个别单倍型外,所有各种群的单倍型在系统聚类.树中基本表现出一种平行式的分布格局,即单倍型并没有按地理分布形成明显的簇群,M1M4可能为原始单倍型.
- 李继变任竹梅
- 关键词:角倍蚜MTDNACYTB基因DNA序列
- 贵州省八个种群角倍蚜ISSR遗传多样性被引量:10
- 2008年
- 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采自贵州省8个种群共139个角倍蚜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筛选的12条引物共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33条,没有种群特异带出现,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多态带数为11条,Popgene软件分析显示,总群体多态性条带比率为100%,尽管不是特意选择变异高的引物。种群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介于0.899~0.955,遗传距离介于0.046~0.106,说明角倍蚜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分化不大。聚类分析显示,8个种群共形成2个大的聚类簇,各种群之间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规律,但遗传多样性与3月温度和3月降水量呈负相关。
- 王定江杨汉远钟扬任竹梅
- 关键词:角倍蚜资源昆虫ISSR环境因子
- 盐肤木基因组DNA提取方法改进及AFLP体系的建立被引量:2
- 2011年
- 经过反复试验,摸索出一种提取高质量植物基因组DNA的方法:改良的4×CTAB法。以盐肤木叶片为实验材料,提取到高质量的基因组DNA,建立了酶切、连接、预扩增、选择性扩增的AFLP反应体系。通过两种引物组合"E+3/M+3"和"E+2/M+3"策略筛选出8对条带分辨率高、多态性好的引物组合,优化了盐肤木的AFLP银染反应体系,得到了清晰的AFLP指纹图谱,为盐肤木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 庞雅文段立柱宋德应任竹梅
- 关键词:盐肤木DNA提取AFLP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