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29B04-03)

作品数:17 被引量:84H指数:6
相关作者:靖华王裕智崔欢虎王娟玲马爱平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隰县农业试验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攻关项目山西省专利推广实施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小麦
  • 6篇冬小麦
  • 5篇水分
  • 5篇水分利用
  • 5篇水分利用效率
  • 5篇利用效率
  • 5篇旱地
  • 4篇小麦产量
  • 4篇播种
  • 3篇行距
  • 3篇栽培
  • 3篇栽培因子
  • 3篇旱地小麦
  • 2篇土壤
  • 2篇农作
  • 2篇农作物
  • 2篇作物
  • 2篇播种密度
  • 2篇播种期
  • 2篇播种行距

机构

  • 13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10篇王裕智
  • 10篇靖华
  • 9篇崔欢虎
  • 8篇王娟玲
  • 7篇马爱平
  • 5篇亢秀丽
  • 4篇张红芳
  • 3篇逯腊虎
  • 2篇郑海泽
  • 1篇张建宏
  • 1篇姚勇
  • 1篇马步州
  • 1篇许玉娟
  • 1篇支虎明
  • 1篇曲运琴
  • 1篇王建军
  • 1篇高炜

传媒

  • 4篇农机化研究
  • 3篇陕西农业科学
  • 2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农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甘肃农业科技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小麦研究
  • 1篇现代农业科技
  • 1篇农业技术与装...

年份

  • 3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晋南盆地不同栽培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序列
2012年
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试验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不同栽培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序列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序列为底施磷量>底施氮量>灌浆期灌水时间>冬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起身期追氮量>密度>播期;研究还明确了晋南盆地冬小麦的最高产量(8 785.74kg/hm2)及其各栽培因子的最佳组合。该项研究为晋南盆地冬小麦实现高产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
张红芳郑海泽曲运琴姚勇
关键词:栽培因子冬小麦磷肥氮肥
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为了有效提高小麦对春季低温的抗冻性,笔者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贡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到春季低温冻害后,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贡献的序列为:底施磷(P2O5)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底施纯氮量>播种密度或播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底施钾(K2O)量>灌浆期灌水量或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正互作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序列为:播种密度与播前灌水量>底施纯氮量与起身期追施纯氮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与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与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对产量存在负互作效应的为底施纯氮量与底施钾(K2O)量;研究还明确了春季低温冻害小麦的最高产量(3692.34kg/hm2)的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该项研究为春季低温冻害小麦实现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马爱平亢秀丽靖华王裕智刘建华崔欢虎
关键词:栽培因子冬小麦冻害春季低温
作物苗期中耕保墒追肥机的研制与应用被引量:9
2008年
依据中耕保墒的农艺节水理论基础,提出了作物苗期中耕保墒追肥机研制的指导思想,研制出了中耕保墒追肥机,并提出了合理的工作参数。各项功能经两年10余种作物苗期应用效果良好,单项和多项作业较传统人工作业可提高功效4~6倍,生产成本和作业成本降低,且灵活轻便。
崔欢虎王娟玲王裕智靖华逯腊虎高炜
茬口和灌水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4
2009年
为高效利用水分资源以及不同茬口冬小麦栽培提供合理的灌水制度,在山西临汾采用小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茬口和灌水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茬口3个灌水处理的小麦平均产量以玉米茬口>油葵茬口>休闲茬口>大豆茬口,水分利用效率则为油葵茬口>玉米茬口>大豆茬口>休闲茬口;各茬口均随灌水量的增加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大豆茬口的灌浆水、其他3个茬口的拔节水分别较拔节水、灌浆水更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明确了不同灌水处理条件下,各茬口在不同生育时段贮水和耗水的动态特征。
崔欢虎王娟玲马步州王裕智靖华逯腊虎
关键词:小麦灌水制度水分利用效率
旱地小麦“一晚两增一缩一控”高产抗逆技术体系被引量:2
2009年
在山西临汾等地针对气候变暖开展了系列试验,研究提出了旱地小麦"一晚两增一缩一控"高产抗逆关键技术,其关键技术是"一晚"即推迟播种期,较传统播种期(9月24日~9月26日)推迟7~8天,即10月1日~10月3日;"两增"即增加播种密度和增加施肥量,播种密度由23万/亩提高到27万/亩,纯氮由8.5kg/亩提高到13kg/亩,P2O5用肥量由4.8kg/亩提高到7.5kg/亩;"一缩"即缩小播种行距,播种行距由现行的18~20cm缩小为15cm;"一控"即遇多雨年型,在拔节期喷施多效唑,控制倒伏。
靖华王娟玲王裕智马爱平崔欢虎
关键词:旱地小麦播种期播种密度施肥量行距
不同栽培因子对晋南盆地冬小麦产量的贡献
2012年
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研究了不同栽培因子对冬小麦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晋南盆地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的影响从大到小为:底施磷肥量、底施氮肥量、灌浆期灌水时间、冬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起身期追施氮肥量、播种量、播期。并模拟出理论产量最高值为8 785.74 kg/hm2时,各栽培关键因子的组合为播期9月18日、播种量478.20万粒/hm2、底施磷酸二铵55.66 kg/hm2、底施普通过磷酸钙170.69 kg/hm2、冬前灌水449.74 m3/hm2、起身期灌水406.60 m3/hm2、起身期追施磷酸二铵46.83 kg/hm2、灌浆期灌水478.00 m3/hm2、灌浆期灌水时间为5月1日。
李国喜丁锐钦朱杏梅王会荣
关键词:栽培因子冬小麦
晋南旱地小麦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个体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在山西临汾采用连续递增密度试验小区设计法,开展了播期密度对小麦个体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冬前气温偏高的年型条件下,播种密度在225万-450万粒/hm2范围内,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株高增加,单株茎数、单株次生根数、单株绿叶数减少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主茎叶龄则无显著性差异;播种期在9月24日至10月4日范围内,株高、主茎叶龄和单株次生根3个性状均随播种期的推迟株高降低、主茎叶龄和单株次生根减少,单株茎数和绿叶均为9月29日播种的居多;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对株高、主茎叶龄、单株茎数、单株次生根数和单株绿叶性状的变异系数影响不同。播种期和播种密度的最佳产量组合为9月29日播种,密度为300万基本苗/hm2。
郑海泽张红芳梁志刚
关键词:播期冬小麦
冬小麦田间集雨模式对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6
2010年
为高效利用天然降水资源,提高自然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在山西临汾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冬小麦田间集雨模式对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干旱年型条件下,覆膜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面积比例1∶1.5模式在起身期和起身至抽穗期具有较好的贮水和供水效应,水分利用效率达12.78 kg/(mm.hm2),较对照6.95 kg/(mm.hm2)模式提高5.83 kg/(mm.hm2);覆膜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面积比例1∶1.5、1∶2和1∶1的种植模式,均较土垄集雨产流带与种植带面积比例1∶1、1∶1.5、1∶2及对照(露地种植)显著增产且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土垄集雨的3个种植模式均较对照减产。该项研究为冬小麦抵御干旱逆境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亢秀丽王娟玲马爱平靖华王裕智许玉娟
关键词:冬小麦土壤水分动态水分利用效率
晋南旱垣小麦品种生态适应性及抗旱性鉴定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为筛选出适宜晋南旱垣种植的抗旱节水、丰产性和生态适应性好的品种,于2006-2009年在山西晋南的临汾和襄汾两个试验基地开展了小麦品种生态适应性及抗旱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运旱2233、长6359、长6878、晋麦47号和临旱51329具有较好的抗旱节水、丰产性和生态适应性;雨养条件下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及抗旱指数鉴定方法可作为本区小麦抗旱性鉴定的简单实用指标和方法。该项研究为晋南及黄淮麦区旱地小麦品种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建军刘建华张建宏刘二东
关键词:小麦品种生态适应性抗旱性鉴定旱地
田间微集雨种植方式及播种行距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4
2009年
为高效利用天然降水资源,提高自然降水水分利用效率,在山西临汾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了田间微集雨种植方式及其播种行距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集雨产流带覆盖面积与种植带面积比例为1:1.5和1:1的种植方式平均产量均较对照(露地种植)显著增产,1:1.5、1:1和露地种植的播种行距分别以11.3cm、15cm和15cm具有较好的增产效应;1:1.5和1:1种植方式在拔节期的个体生物学性状株高、单株分蘖和单株绿叶数优于露地栽培;1:1.5、1:1和露地栽培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9.8kg·mm-1·hm-2、17.4kg·mm-1·hm-2、14.3kg·mm-1·hm-2。该项研究同时明确了不同田间微集雨种植方式在各生育时段的土壤水分变化动态特征。
崔欢虎王娟玲靖华王裕智马爱平张红芳
关键词:小麦播种行距水分利用效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