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1-004)

作品数:47 被引量:987H指数:14
相关作者:常志州杨林章施卫明薛利红陈广银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4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3篇污染
  • 11篇面源
  • 11篇面源污染
  • 9篇厌氧
  • 8篇沼气
  • 7篇太湖
  • 6篇太湖流域
  • 6篇土壤
  • 6篇流域
  • 6篇秸秆
  • 6篇湖流
  • 5篇厌氧发酵
  • 5篇理化特性
  • 4篇氮肥
  • 4篇稻田
  • 4篇水体
  • 4篇猪粪
  • 4篇麦秸
  • 4篇工程实践
  • 4篇废水

机构

  • 33篇江苏省农业科...
  • 20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1篇上海市农业科...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河海大学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环...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作者

  • 19篇常志州
  • 14篇杨林章
  • 12篇陈广银
  • 11篇薛利红
  • 11篇杜静
  • 10篇施卫明
  • 9篇宋祥甫
  • 8篇刘福兴
  • 7篇王慎强
  • 7篇叶小梅
  • 5篇付子轼
  • 5篇毕金华
  • 4篇邹国燕
  • 4篇黄红英
  • 4篇陈桂发
  • 4篇于飞
  • 4篇靳红梅
  • 4篇杨四军
  • 4篇汪玉
  • 4篇赵旭

传媒

  • 14篇农业环境科学...
  • 5篇生态与农村环...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环境科学研究
  • 3篇环境工程学报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土壤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上海农业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Agricu...
  • 1篇农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1篇2016
  • 12篇2015
  • 14篇2014
  • 9篇2013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农田稻季不施磷的农学及环境效应探究被引量:16
2016年
以太湖流域典型稻麦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大田试验,通过设置稻麦季均施磷(PR+W,当前农民施肥习惯)、麦季施磷稻季不施磷(PW)、稻季施磷麦季不施磷(PR)以及稻麦季均不施磷(Pzero,对照)四种施磷处理,提出麦季施磷稻季不施磷(PW)的减磷措施。四年八季作物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PR+W处理相比较,PW处理的作物籽粒和秸秆产量均无显著变化,但却提高磷肥利用率3.54%,同时降低土壤速效磷累积量10.5%~36.7%,减少径流总磷浓度12.0%。据此推算,如果一个稻季不施磷肥,太湖流域1.02×106hm^2水稻土四年可节约P_2O_5约24万t,估算该流域每年可直接节约肥料投入成本3.06亿元。这表明采取麦季施磷稻季不施磷的减磷措施不仅能够保持稳产,而且可节约磷肥(磷矿)资源,降低水环境污染风险,具有农学、环境以及经济效益的三赢潜力。
朱文彬汪玉王慎强赵旭卢亚男程谊司友斌
关键词:磷肥利用率土壤速效磷
江苏省稻麦秸秆收集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英文)
2015年
以江苏省稻麦秸秆收集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稻麦秸秆收集利用现状;结合当地稻麦收获期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稻麦秸秆收集面临的困难。结果显示:①目前稻麦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直接还田,供调研2个乡(镇)秸秆还田农户分别占调研户数的22.01%和28.75%;2个乡(镇)均有部分稻麦秸秆没有得到有效处理,乡(镇)B 50%以上的农户稻麦秸秆未被利用,被遗弃和焚烧的比例高达55%以上;②稻麦收获季节旬降水量为7.21~87.28 mm,旬降水时间为1.53~5.00 d,降水天气不仅影响稻麦的适时收获,更严重影响着秸秆的收集打捆、运输与贮存;③稻麦收获时间相对集中,大量秸秆短时间内产生,收种时间几乎完全重叠,可供秸秆收集的时间极短;④秸秆收集效益低,农户收集运输的收益约为60~90元/d,低于外出务工收入,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秸秆收贮产业;⑤秸秆收集打捆装备缺乏,现有收集装备及技术亟需改进和完善,秸秆收集机械化水平低,直接影响到收集效率。以上结果表明,可收集时间短、受天气影响大、收集效益低、收集机械化水平低是当前阻碍稻麦秸秆收集的主要问题,应提升秸秆收集效益驱动力,加快稻麦收割打捆机研发,建立秸秆收集长效运行机制,以解决秸秆收集难题。
张斯梅杨四军石祖梁常志州
关键词:稻麦秸秆机械化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245
2013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造成我国环境污染尤其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重点介绍了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状况、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特征,并从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技术、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技术、农田径流生态拦截技术以及包括化肥减量化技术和农药减量化与残留控制技术为主的农业化学品减量使用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研究的发展现状,提出未来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系统控制思想和相关技术研究的趋势,包括系统控制与区域治理结合、技术研发与工程示范结合、面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结合及建立健全国家级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评价与预警体系等。
杨林章冯彦房施卫明薛利红王慎强宋祥甫常志州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污染控制技术
不同覆盖度生态浮床净化污染水体的效果被引量:4
2014年
利用生态浮床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结果表明:生态浮床对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去除效果均较高,可达75%以上;除TP外,各处理的TN、CODMn、BOD5去除率与覆盖度呈正相关;TP因初始浓度较低,试验终期各覆盖度处理间去除率基本无差异;各处理的溶解氧(DO)含量以0%覆盖度上升最明显,其他处理增幅较小,且呈现覆盖度越高,DO增幅越小的特点。
刘福兴宋祥甫付子轼刘长娥
关键词:水污染生态浮床覆盖度
太湖流域农村地区典型村镇土壤养分和水体污染现状调查被引量:16
2014年
为了了解和评价当前太湖流域农村地区典型村镇土壤养分和水体污染现状,本文以宜兴市周铁镇和万石镇农村地区为研究区域,分别采集土壤样品60个,水体样品79个,分析其土壤中氮磷的含量以及水体中化学需氧量和氮磷的含量。结果表明:宜兴市农村地区菜地和果园土壤中氮和磷含量过高,养分流失风险最大;其次为麦地土壤;而林地土壤样品中氮和磷含量较低,养分流失风险最小。当地农户在设施蔬菜大棚、果园和麦地中施用大量化肥是导致菜地、果园和麦地土壤氮、磷累积的主要原因。采集的水体样品中,地表河流水、养殖废水和田间沟渠水的污染物浓度变化较大。其中地表河流水的化学需氧量、铵态氮、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7、1.7、3.8、0.27 mg/L。55个地表河流水样品中有10个处于V类水的标准,其余45个样品均为劣V类。
谢文明于飞冯晓宇周影茹孙力孙海军陈莹卢伟伟陆玉芳陈贵黄梦静施卫明
关键词:面源污染土壤水体
温度和紧实度对秸秆水解产酸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为了解紧实度和温度对秸秆水解产酸过程的影响,以麦秸为原料,在不密封条件下,设置秸秆容重分别为0.03、0.05和0.08 t·m-3,水解温度为10、20和30℃,分析了实验过程中水解酸化液COD、SCOD、pH值、挥发性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秸秆紧实度对秸秆有机物水解溶出速率影响明显,秸秆紧实度与秸秆有机物水解溶出速率成反比,与水解酸化液COD、SCOD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达到峰值的时间成正比,但在同等体积反应器内紧实度越大秸秆TS负荷越高,有利于提高水解酸化液COD、SCOD和VFAs浓度;秸秆紧实度对秸秆水解产酸产物的组成和含量影响明显,秸秆容重为0.03和0.05 t·m-3的处理水解产酸产物中乙酸占比达75%以上,丙酸、丁酸等含量较低,而秸秆容重为0.08 t·m-3的处理水解产酸产物中以丁酸和乙酸为主,为典型的丁酸型发酵,11 d后转变为丙酸型发酵;实验12 d后,不同紧实度处理水解酸化液中丙酸含量均逐渐增加;温度对秸秆有机物水解溶出的影响明显,水解酸化液COD、SCOD和pH值与温度成正比,温度高对秸秆有机物水解溶出有利,但同时也提高了可分解利用秸秆水解产酸产物的微生物活性,造成实验后期水解产酸产物大量损失。当温度为30℃时,水解产酸时间控制在5 d左右较合适,当温度为20℃时,水解产酸时间控制在2周左右较合适。
陈广银吕利利杜静常志州叶小梅
关键词:秸秆紧实度温度挥发性脂肪酸
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4R”理论与工程实践——源头减量技术被引量:70
2013年
农村面源污染因其污染源的高度分散性及污染排放的时空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得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在自己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梳理了国内外的源头减量技术,并按照技术原理进行了分类阐述。研究表明,源头减量可以通过减少肥料用量或者减少排水量两种途径实现。减少肥料用量,可采用基于目标产量和肥料效应函数的氮肥优化技术、按需施肥技术、平衡施肥技术、有机无机配合技术或者使用新型缓控释肥等技术,也可通过改变轮作制度等来实现。从源头上减少排水量,则需要对水分进行优化管理,旱地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水田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坡耕地采用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等。减量技术的应用要兼顾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并结合区域环境特征,因地制宜。源头减量技术的研发要顺应时代要求,以节本省工为目标,逐步向智能化、机械化迈进。源头减量的同时,要配置生态拦截技术等,并对污染物中的氮磷养分进行回用,最终实现污染物减排的最大化。
薛利红杨林章施卫明王慎强
关键词:面源污染源头减量优化施肥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面源污染研究概况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为了解中国面源污染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活跃机构、研究者、权威机构、研究热点,及研究成果承载的主要媒介等信息,利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相关文献调研,从文献计量学角度对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面源污染研究文献大量出现是发生在2000年后;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是面源污染文献发文量最大的学科,但学科交叉发展的态势不容忽视;西安理工大学的李怀恩及李家科团队、首都师范大学的王晓燕团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尹澄清和单保庆团队、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杨林章和施卫明团队及北京师范大学的沈珍瑶和刘瑞民团队等为中国面源污染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机构,不但面源污染总文献发文量较多,且高频被引论文也较多,总被引频次也较高,是中国面源污染研究的权威机构;目前中国面源污染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发生(来源、影响因素)、量化(负荷量的估算)等方面,面源污染的系统防治对策研究还应加强。《环境科学》、《生态学报》、《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研究》、《中国农业科学》、《环境工程学报》、《农业环境保护》、《应用生态学报》、《地理科学》和《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是高频被引面源污染论文发文量较多的期刊。
于飞施卫明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面源污染
臭氧氧化猪场处理尾水对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为了探索臭氧氧化技术应用于畜禽养殖废水排放前的预处理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用不同浓度臭氧氧化处理经生化工艺处理后的猪场尾水,以苦草为试验材料,从活性氧代谢和抗氧化系统的角度,探讨了沉水植物在臭氧氧化猪场处理尾水中的适应性以及臭氧氧化技术的应用对水生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经臭氧氧化处理相比,臭氧氧化后(AO1 10 mg·L^(-1)、AO2 30 mg·L^(-1)、AO3 50 mg·L^(-1))猪场处理尾水中苦草的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有升高趋势;AO2处理中苦草的抗坏血酸(AsA)-谷胱甘肽(GSH)循环对H_2O_2调节起重要作用,苦草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AsA和GSH含量增加,从而使生物量增加;AO3处理中苦草AsA含量降低,H_2O_2与抗氧化物质之间没有达到平衡,从而使生物量降低。结果显示,试验条件下,30 mg·L^(-1)的臭氧氧化应用于猪场处理尾水,能增强沉水植物的抗氧化系统,促进生长,从而对水生生态系统有调节作用。
王俊力陈桂发刘福兴宋祥甫邹国燕
关键词:臭氧氧化沉水植物苦草抗氧化系统
辣椒秸秆不同部位化学组分及厌氧发酵产沼气潜力被引量:13
2016年
以辣椒苏椒16号为试验材料,调查统计了辣椒生物量和产废系数,并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辣椒秸秆不同部位理化特性及厌氧发酵产沼气潜力,及各部位对辣椒整株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椒秸秆生物量高达21t/hm2,产废系数为0.36.辣椒秸秆各部位间理化特性及产沼气潜力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产沼气潜力大小顺序为:叶(185.2m L/g VS)>茎(104.2m L/g VS)>根(68.9m L/g VS).各部位对辣椒整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纤维素和碳水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对其产沼气的影响.且根据经验分子式推测的理论产沼气量,对辣椒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转化率进行了评估,各部位转化率均较低,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毕金华陈广银陈乐李云龙黑昆仑张应鹏霍立娇常志州
关键词:化学组分厌氧发酵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