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20050206-4)

作品数:13 被引量:321H指数:9
相关作者:张晓平梁爱珍申艳李文凤方华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黑土
  • 5篇土壤
  • 5篇免耕
  • 5篇耕作
  • 4篇东北黑土
  • 4篇耕作方式
  • 3篇团聚体
  • 3篇不同耕作
  • 3篇不同耕作方式
  • 2篇有机碳
  • 2篇玉米
  • 2篇水稳性
  • 2篇水稳性团聚体
  • 2篇土壤侵蚀
  • 2篇坡耕地
  • 2篇淋失
  • 2篇耕地
  • 2篇保护性耕作
  • 2篇大豆
  • 1篇氮淋失

机构

  • 13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13篇梁爱珍
  • 13篇张晓平
  • 10篇申艳
  • 7篇李文凤
  • 5篇方华军
  • 3篇时秀焕
  • 1篇张学林
  • 1篇范如芹
  • 1篇罗金明

传媒

  • 3篇农业系统科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土壤粗有机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06年
土壤粗有机质是土壤中较为活跃的组分,其密度组分对土壤有机质总矿化量有着重要贡献,可以作为评价管理措施转变引起土壤有机质短期变化的敏感性指标。分别介绍了按照不同的物理分组方法划分的土壤有机质各物理组分的概念、土壤粗有机质及其分离方法,探讨了影响土壤粗有机质数量的主要因素(管理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和当前在研究土壤粗有机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各影响因素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变化的机制还不确定;(2)土壤粗有机质的分离方法还有待深入研究;(3)粗有机质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贡献认识还存在分歧。指出探求更好的土壤粗有机质的分离方法和粗有机质对各影响因素的响应机制,揭示土壤粗有机质对土壤氮矿化的贡献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梁爱珍张晓平杨学明方华军
关键词:影响因素
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库储量的短期影响被引量:91
2006年
目的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黑土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方法以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垄作和秋翻3种耕作处理下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等深度和等质量土壤碳库储量计算方法,比较了不同耕作处理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耕作处理对黑土耕层有机碳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而且免耕处理在短期内没有引起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明显增加,反而有所降低。与2001年试验开始时相比,3年免耕管理使表层0~5cm土壤有机碳含量仅增加了0.18%,而5~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则明显降低。利用等深度(0~30cm)和等质量(4040Mg)土壤碳库储量计算方法对比研究表明,将土壤容重考虑在内的等质量土壤有机碳库储量计算方法可以更准确的反映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库储量的影响。等质量方法计算表明,3年的免耕试验并没有使耕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发生明显变化。结论在质地粘重和排水不良的土壤上实行免耕,短期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并没有增加。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观测。
梁爱珍张晓平杨学明C.F.Drury
关键词:耕作土壤有机碳黑土
免耕对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被引量:18
2007年
以自2001年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的耕作定位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对比免耕和常规耕作对东北黑土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的影响。试验设计为裂区随机区组设计(免耕和常规秋翻两个处理),4个区组,种植作物为玉米和大豆。在玉米6叶期和8月末或9月初两次测定蚯蚓数量,土壤密度秋收后测定。采用SAS软件对2004~2006年的蚯蚓数量和土壤密度进行方差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耕作方式、作物类型和采样时间对蚯蚓数量的影响较大,均达显著差异(P<0.05)。免耕处理的蚯蚓数量是秋翻处理蚯蚓数量的2.4倍,种植大豆的蚯蚓数量是种植玉米蚯蚓数量的1.6倍,第1次的蚯蚓数量是第2次蚯蚓数量的1.9倍。耕作方式和作物类型对土壤密度没有显著影响。虽然免耕处理使5cm^10cm的土壤密度略有增加,但免耕的土壤密度与秋翻的土壤密度相比,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同常规秋翻相比,免耕明显增加土壤中的蚯蚓数量,而且不会引起土壤的板结。图1,表3,参32。
李文凤张晓平梁爱珍申艳方华军杨学明
关键词:免耕黑土蚯蚓
中层黑土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和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被引量:17
2008年
为探索免耕与常规耕作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2001年秋开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免耕、秋翻和垄作耕作方式下的不同轮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玉米和大豆的田间作业次数比垄作、秋翻的作业次数分别减少3~6次。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直到2006年才逐渐显现出来,垄作玉米年均产量最高,为10136kg·hm^-2,比产量最低的免耕玉米连作高12.3%,但几种耕作方式间玉米和大豆年均产量均无显著差异。按农业生产成本排序,玉米为秋翻〉免耕〉垄作,大豆为秋翻〉垄作〉免耕。按经济效益排序,玉米为垄作轮作〉免耕轮作〉秋翻轮作〉免耕连作〉秋翻连作,大豆为免耕轮作〉垄作轮作〉秋翻轮作。除玉米连作外,免耕不会降低作物产量,其中免耕玉米-大豆轮作可获得与常规耕作相当的玉米产量和较高的大豆产量。从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来看,免耕处理在人工和农机上的生产费用比其他处理少,且免耕轮作的经济效益明显大于秋翻,但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和观测。
张晓平李文凤梁爱珍申艳方华军Craig F.Drury杨学明
关键词:玉米连作免耕常规耕作黑土
黑土坡耕地土壤流失形态分析--以一次降雨为例被引量:15
2008年
以东北黑土区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测定次降雨条件下整个集水盆地出口处的径流体积及其含沙量,研究侵蚀泥沙的粒径分布特征、碳氮富集度以及可溶性养分的流失状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只有在强降雨的情况下才会在集水盆地尺度上发生水土流失现象。20.5 mm降雨条件下(2006年8月1日)径流泥沙含量为1.0~2.5 g/L,泥沙C、N富集系数分别为2.10和3.31。径流液中DOC的浓度介于2.47~3.93 mg/L之间,TN浓度介于1.61~3.28 mg/L之间,径流携带养分量在整个养分流失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流失途径。侵蚀泥沙(未加分散剂)的团聚体组成和原土壤有很大差异,径流泥沙的流失主要是粒径为0.053 mm以下的团聚体,尤其是0.002~0.02 mm的粉粒团聚体为主。
申艳张晓平梁爱珍李文凤杨学明
关键词:黑土含沙量团聚体
东北黑土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分布特征被引量:29
2008年
以东北黑土区32对自然和耕作黑土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两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自然土壤0~30cm水稳性大团聚体(>0.25mm)质量分数及其结合碳均高于微团聚体;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大团聚体及其结合碳逐渐降低,而微团聚体(<0.25mm)及其结合碳显著增加(P<0.01).耕作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与自然土壤相反,与自然土壤相比,耕作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及其结合碳急剧降低,且>1mm的大团聚体降低幅度远大于其他粒级团聚体.自然土壤大团聚体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SOC)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尤其是>1mm大团聚体;耕作土壤>1mm大团聚体质量分数与土壤总SOC相关不显著;自然与耕作土壤总SOC与各级团聚体结合碳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自然土壤相比,耕作土壤大团聚体结合碳明显降低,而微团聚体结合碳增加了37.1%,总SOC含量下降了29.5%,表明大团聚体在总SOC变化中起主要作用.水稳性大团聚体对管理措施响应迅速,可以作为评价农业管理措施转变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影响的指标.
梁爱珍张晓平申艳李文凤杨学明
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黑土
坡耕地黑土不同密度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的空间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08年
以东北黑土区一典型漫岗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侵蚀程度地形部位的轻组、重组有机碳含量,分析土壤侵蚀和沉积过程对土壤不同密度组分有机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各地形部位,表层土壤(0~20cm)轻组有机碳(LF-C)含量显著高于亚表层土壤,介于45.3~65.8mgkg-1之间,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2.91%~5.87%。侵蚀严重的坡肩部位LF-C、重组有机碳(HF-C)和TOC分别比侵蚀微弱的坡顶部位减少了27.4%、17.2%和18.1%,表明LF-C对土壤侵蚀和沉积过程的响应比土壤总有机碳更为强烈,土壤TOC的减少是土壤LF-C和HF-C减少共同作用的结果。LF-C/TOC的变化和LF-C的变化相似,说明土壤侵蚀优先导致LF-C的损失。各地形部位表层土壤LF-C和微生物量碳显著正相关,在沉积部位富集的LF-C的最终归宿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沉积部位仍以惰性的HF-C为主。
申艳张晓平梁爱珍方华军杨学明
关键词:黑土土壤侵蚀坡耕地
中层黑土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1
2005年
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了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和大豆产量及土壤质量影响的田间试验。3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免耕)的玉米产量为10 507 kg/hm2,略高于常规秋翻下的玉米产量(10 196 kg/hm2),且2002年免耕玉米产量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同样,免耕大豆的3年平均产量(2 777 kg/hm2)也显著高于秋翻管理下的大豆产量(2 563 kg/hm2)。
张晓平杨学明方华军梁爱珍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免耕玉米大豆黑土
不同耕作方式下黑土的渗透特性和优先流特征被引量:24
2008年
用染料示踪法和双环法相结合,对连续6年的免耕与秋翻中层黑土进行水分入渗与优先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入渗过程中,免耕土壤的渗透率都大于秋翻土壤,达到稳渗时,免耕土壤的稳渗率是秋翻土壤的1.35倍,累积渗透量是秋翻土壤的1.44倍.从亚甲基蓝溶液的渗透深度来看,免耕土壤的渗透深度(43cm)明显大于秋翻土壤(27cm).与秋翻土壤相比,免耕土壤具有更好的孔隙发育和更多的生物孔隙,具有良好的优先流特征,这对水分入渗和水土保持有重要作用.
李文凤张晓平梁爱珍申艳时秀焕罗金明杨学明
关键词:黑土免耕优先流淋失
短期免耕对东北黑土硝态氮淋失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以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耕作定位试验小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免耕和秋翻两种耕作方式对土壤NO3--N在土体中分布的影响。6a的田间定位试验表明,免耕玉米小区NO3--N含量呈自上而下递减的趋势,表层和亚表层NO3--N含量均高于底层。秋翻玉米小区除2004年外,其他年份也表现出这种趋势。在试验的后两年,由于玉米根系和土壤动物的作用,免耕处理开始形成连贯的大孔隙,大豆小区免耕处理NO3--N有向土壤底土层富集的现象,免耕对土壤NO3--N淋失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时秀焕张晓平梁爱珍申艳杨学明
关键词:黑土免耕硝态氮淋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