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0325013)

作品数:24 被引量:475H指数:15
相关作者:郄秀书袁铁张廷龙冯桂力周筠珺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气工程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天文地球
  • 3篇电气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8篇闪电
  • 9篇雷暴
  • 9篇雷电
  • 8篇闪电活动
  • 5篇地闪
  • 5篇青藏
  • 5篇雷达
  • 4篇云闪
  • 4篇闪电密度
  • 4篇时空分布特征
  • 4篇青藏高原
  • 4篇雷暴云
  • 4篇降水
  • 3篇电场
  • 3篇电荷结构
  • 3篇电流
  • 3篇多普勒
  • 3篇多普勒雷达
  • 3篇中尺度
  • 3篇中尺度对流

机构

  • 28篇中国科学院
  • 16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兰州大学
  • 1篇北京信息工程...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山东省气象局
  • 1篇天水师范学院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河北省防雷中...

作者

  • 30篇郄秀书
  • 14篇袁铁
  • 11篇杨静
  • 11篇张廷龙
  • 9篇张广庶
  • 9篇张其林
  • 8篇张彤
  • 8篇赵阳
  • 8篇周筠珺
  • 8篇冯桂力
  • 6篇孔祥贞
  • 4篇熊亚军
  • 3篇肖庆复
  • 3篇张义军
  • 2篇言穆弘
  • 2篇王彦辉
  • 2篇王东方
  • 2篇王怀斌
  • 2篇董万胜
  • 2篇郭凤霞

传媒

  • 9篇高原气象
  • 3篇中国科学(D...
  • 3篇气象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中国电机工程...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电子学报
  • 1篇强激光与粒子...
  • 1篇北京机械工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8篇2008
  • 7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8篇200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Red sprites观测研究
Red sprites(又称"红闪"或"红色精灵")是发生在雷暴云上方的一种巨大放电现象,通常出现在地面上方400km之间。为了解我国大陆上方的Red sprites,2007年夏季,在山东沿海地区开展了Red spri...
郄秀书杨静张广庶张彤
关键词:雷电雷暴云
文献传递
利用快电场脉冲定位对云闪初始放电过程的研究
<正>由于受观测手段和环境条件的限制,目前对我国内陆高原地区闪电的起源和发展仍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为了深入了解高原雷暴的电荷结构和闪电放电特征,在2004年夏季利用 GPS 同步的闪电快电场变化测量仪等设备,对甘肃中...
王东方郄秀书袁铁张广庶张彤张廷龙张其林
青藏高原中部地区的雷暴和闪电特征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具有独恃的天气气候特征,所发生的雷暴和闪电也有明显的特殊性。本文通过对2002~2004年夏季在西藏那曲野外闪电观测资料以及相关气象资料的分析,对青藏高原雷暴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
郄秀书谢屹然张彤张广庶孔祥贞王怀斌张义军董万胜赵阳
文献传递
青藏铁路沿线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被引量:22
2004年
利用搭载于卫星上的闪电探测仪所获取的8年闪电资料,对青藏铁路沿线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铁路沿线的闪电活动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青藏铁路沿线的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4~9月,其中以5~7月最为频繁,到10月份迅速消亡,而且闪电分布在南北向上变化较明显;青藏铁路沿线闪电活动在12:00~16:00(地方时,下同)最易发生。日闪电密度峰值出现在15:00左右。闪电密度的空间分布以那曲为最大,分别向南、北减小。另外,2003年夏季的地面观测资料还表明,那曲地区在傍晚还有一闪电活动峰值。
张廷龙郄秀书袁铁熊亚军张彤
关键词:青藏铁路沿线闪电日变化闪电密度
环境温湿层结对雷暴云空间电荷结构的影响被引量:21
2004年
非感应起电机制中决定雷暴云电荷结构的反转温度是液态水含量的函数,而液态水含量的空间分布又取决于环境初始场中气团平均相对湿度和对流不稳定性的配置情况。本文通过不断改变初始场中层平均相对湿度和对流有效位能(CAPE)的值,同时不稳定度因子K和SI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利用三维强风暴动力电耦合数值模式,来研究初始场温湿层结的不同配置对液态水含量进而对电荷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APE较小时,电荷结构与中层平均相对湿度的大小无关,均为准反极性,且起电活动较弱;CAPE很大时,较大和较小的中层平均相对湿度更易引起强的起电活动和偶极性电荷结构,当霰和冰晶共存的区域中心落在上升气流的外围时,会形成反极性电荷结构。当对流有效位能相同时,增加中层平均相对湿度,气层的不稳定性提高,更有利于对流的发展和偶极性电荷结构的形成,减小中层平均相对湿度,对流减弱,有利于准反极性电荷结构的形成。
郭凤霞张义军言穆弘董万胜
关键词:三维数值模式液态水含量电荷结构
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暖季降水系统的闪电、雷达反射率和微波特征被引量:9
2010年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的测雨雷达、闪电成像仪和微波辐射计8个暖季的轨道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不同类型降水系统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日变化特征及其闪电活动、雷达回波顶高和微波亮温的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闪电与雷达回波顶高、微波亮温和冰相降水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个地区的降水系统绝大部分都是无冰散射系统(占85%以上),非中尺度冰散射系统占10%左右,中尺度冰散射系统仅占约1.5%。中国大陆东部降水系统的日变化特征明显,而东海地区日变化幅度很小。中国大陆东部和东海地区分别约有93%和97%的降水系统没有闪电记录,并且前者闪电发生概率高于后者。中尺度冰散射雷暴不但闪电频数最高,而且贡献了总闪电的一半以上。随着降水类型强度的增强,20 dBz最大高度明显增高,最小85 GHz和37 GHz极化修正亮温则逐渐降低。对于同样的20 dBz最大高度和最小85 GHz极化修正亮温,中国大陆东部降水系统发生闪电的概率均高于东海地区。降水系统尺度上的闪电频数与最小85 GHz极化修正亮温的关系在稳定性和相关性方面要好于其与20 dBz最大高度的关系,而闪电频数与7—11 km的总冰相降水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又比其与最小85 GHz极化修正亮温有了较大的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单体尺度上的闪电频数和7—11 km总冰相降水含量之间也表现出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两个研究地区的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7。
袁铁郄秀书
关键词:降水系统闪电雷达反射率
基于TRMM卫星的暖季中国东部降水系统的研究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的测雨雷达(PR)、闪电成像仪(LIS)和微波辐射计(TMI)8个暖季的轨道观测资料,研究了中国东部及邻近海域不同类型降水系统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日变化特征及其闪电活动、雷达回波顶高和微波亮温的特...
袁铁郄秀书
关键词:降水系统闪电雷达反射率
文献传递
区域闪电活动对地面相对湿度的响应被引量:37
2006年
全球闪电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温度和湿度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基本气象因素.本文利用美国全球水资源和气候中心提供的1995~2002年全球闪电资料和NCEP气象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区域闪电密度对地面相对湿度(RH)的响应.发现在平均相对湿度RH<72%的经度带里闪电密度与RH呈正相关.而在RH>73%的经度带里,闪电密度与RH呈负相关;在RH>74%的赤道地区闪电活动与RH呈负相关,而在RH<72%的中高纬地区闪电密度与RH呈正相关.得到结论:当地面相对湿度过大时,相对湿度的增加不利于闪电活动的发生;而当相对湿度较小时,相对湿度的增加有利于闪电活动的发生.地面相对湿度的临界值域约为72%~74%.此结论在不同经、纬度的几个典型区域均得到了验证,并探讨了过大的相对湿度抑制闪电活动发生的可能原因.
熊亚军郄秀书周筠珺袁铁张廷龙
关键词:闪电密度
甘肃中川地区云闪的多站同步观测及雷暴的等效电荷结构被引量:15
2009年
利用甘肃中川地区GPS同步的7个测站闪电慢天线获得的电场变化资料,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2004年8月20日一次雷暴过程中的10次云闪进行了拟合分析,估算了其所中和的电矩、取向及空间位置等参量。结果表明,其中5次云闪是雷暴云中部主负电荷区与其下部正电荷区之间的放电,另外5次是中部主负电荷区与其上部正电荷区之间的放电,对应的放电中心的海拔高度分别在3.2~5.6 km和6.8~7.7 km,中和电矩分别约为4.56~61.0 C·km和1.06~15.9 C·km。发生在雷暴云上部正电荷区与中部主负电荷区之间的闪电所中和电矩较发生在雷暴云中部主负电荷区与下部正电荷区之间的闪电所中和电矩小。结果证实了中国内陆高原地区雷暴云的上部和下部有两个正电荷区存在,与闪电放电相联系的雷暴云电荷结构可用简化的三极性来代表。
崔海华郄秀书张其林张廷龙张广庶赵阳孔祥贞袁铁杨静张彤
雷电在水平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压的观测及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31
2008年
对自然雷电的9次回击过程在水平导体上产生的感应电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各种参量对感应电压的影响.自然雷电9次回击在导体上产生的感应电压的变化范围为4.6—18.6kV,平均值为11.2kV.感应电压的半峰值宽度和下降时间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0.87和2.9μs.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回击在导体两端产生的感应电压随回击速度的增加而增大,随导体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当导体两端的接地电阻匹配时,感应电压随电阻的增加而增大,但并不满足线性关系.当导体两端的接地电阻不匹配时,高电阻端的感应电压远大于低电阻端的感应电压,所以良好的接地可以有效地减小雷电在导体上产生的感应电压.
杨静郄秀书王建国赵阳张其林袁铁周筠珺冯桂力
关键词:感应电压数值模拟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