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50215)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蒋欣欣舒建更多>>
相关机构:湘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主题

  • 2篇记忆
  • 2篇《接骨师之女...
  • 1篇友情
  • 1篇在场
  • 1篇所罗门之歌
  • 1篇亲情
  • 1篇围巾
  • 1篇文化创伤
  • 1篇莫里森
  • 1篇记忆书写
  • 1篇《所罗门之歌...
  • 1篇爱情
  • 1篇《家》
  • 1篇创伤

机构

  • 4篇湘潭大学

作者

  • 4篇蒋欣欣
  • 1篇舒建

传媒

  • 1篇国外文学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所罗门之歌》和《接骨师之女》的记忆书写比较被引量:2
2013年
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当代族裔文学的代表力作,二者都在现实矛盾的激发下以记忆重述过去、重构历史。然而,由于记忆的社会框架相异,两部小说在记忆书写中具有叙述记忆的体裁、存储记忆的媒介和传播记忆的载体等方面的形式差异,进而体现作为记忆媒介的文学作品所具有的不同功能。各族裔作家正是通过策略地书写个体和族裔相异的记忆,解构美国整一的、同质的主流历史话语,表达族裔群体不同的、多样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
蒋欣欣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接骨师之女》记忆书写
在场的过去:论《接骨师之女》中的记忆被引量:1
2013年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一位华裔母亲通过回忆重构过去、经由过去选择记忆的故事。从母亲的回忆入手,分析她找寻姓氏、重识认同的过程,进而揭示记忆在个体与集体的沟通中的意义,在当下与过去和将来的传承中的价值。以记忆的视角反思过去将有助于华裔个体在回忆家族历史中定位自身,在延续文化传统中凝聚认同。
蒋欣欣
关键词:《接骨师之女》记忆
“我的华沙不是你的华沙”——论《大围巾》中的文化创伤被引量:1
2015年
"我的华沙不是你的华沙",在辛西娅·奧芝克的《大围巾》中集中体现的是因文化创伤造成的认同危机。主人公罗莎所受创伤并不仅是纳粹种族大屠杀所导致的个人创伤,还暴露了犹太人深层的集体认同危机的文化创伤。历经从叙述创伤到恢复关联再到修整认同的"创伤过程",罗莎最终打破自我封闭,抚平心理创伤。然而,建构这一文化创伤的意义不只在于从道德上谴责种族迫害的残忍、博得普通受众的同情,更重要的是从政治上"以言行事",审视认同危机,激发行动力量。
蒋欣欣
关键词:文化创伤
友情·爱情·亲情——论《家》中弗兰克的创伤被引量:7
2014年
"爱"是莫里森在创作中一贯关注的主题,也是她用以疗治非裔美国人所受创伤的良药。莫里森新作《家》中主人公弗兰克所承受的创伤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朝鲜战场痛失挚友,一触即发引爆弗兰克积郁已久的创伤;二、战后回国邂逅真爱莉莉,令他的创伤获得暂时的抑制;三、亲情使其义无反顾、只身南下营救重病的妹妹茜,最终勇于直视创伤、成功走出创伤的阴影。正是由于"爱"的存在、亲情的永恒,弗兰克才能与外界建立新的"关系",正视创伤事件、开启"重现回忆",从而复归原有的"关系",最终成功地摆脱创伤,治愈创伤。
蒋欣欣舒建
关键词:莫里森《家》创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