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1-0248)

作品数:10 被引量:590H指数:9
相关作者:包群邵敏叶宁华杨大利张伯伟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外资
  • 2篇企业
  • 2篇污染
  • 2篇出口
  • 1篇倒U型曲线
  • 1篇道国
  • 1篇地理集聚
  • 1篇东道国
  • 1篇序贯决策
  • 1篇要素价格
  • 1篇执法力度
  • 1篇治污
  • 1篇治污技术
  • 1篇融资
  • 1篇融资结构
  • 1篇生产率
  • 1篇所有制
  • 1篇企业生产率
  • 1篇企业所有制
  • 1篇外资参与

机构

  • 10篇南开大学
  • 1篇美国芝加哥大...
  • 1篇澳大利亚国立...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国家发展和改...

作者

  • 9篇包群
  • 4篇叶宁华
  • 4篇邵敏
  • 1篇徐文舸
  • 1篇张伯伟
  • 1篇杨大利
  • 1篇张扬
  • 1篇唐诗
  • 1篇陈媛媛

传媒

  • 3篇世界经济
  • 2篇经济研究
  • 2篇管理世界
  • 1篇国际商务研究
  • 1篇产业经济研究
  • 1篇金融评论

年份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空间集聚、市场拥挤与我国出口企业的过度扩张被引量:52
2014年
中国出口贸易长时期的快速数量扩张不可避免地带来出口企业的过度集聚与恶性竞争,从而引发了出口拥挤现象。基于2000~2007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集,本文证实了存在过度集聚时,出口企业的地理集聚与行业集中事实上产生了倒U型的外溢效果,即当出口企业超过集聚临界点后,大量企业扎堆与恶性竞争反而导致了负的外溢效应。测算表明中国出口企业的过度集聚程度约在17%-34%区间,而且这一现象呈现随时间而加剧的趋势;与高技术出口相比,低技术出口部门更有可能发生过度集聚;企业生产率提高与规模扩大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出口拥挤。本文研究表明,过去较长时期内中国出口企业单纯的数量扩张型增长模式的确导致了严重的负面竞争效应,对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增长产生了消极影响。
叶宁华包群邵敏
关键词:倒U型曲线
外资进入是否加剧中国国内工资扭曲:以国有工业企业为例被引量:49
2012年
本文采用1999~2006年中国36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考察外资进入对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工资扭曲的影响。我们对工资的实际测算结果表明,除了水供应与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外,中国绝大部分工业行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工资向下偏离,即员工实际工资被低估。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工资和劳动条件向下竞争"式的引资竞争普遍存在,并由此加大国内工资向下扭曲度。但在引资力度比较大的行业中,外资进入同时也产生显著的劳动力竞争效应,缓解了国内工资向下扭曲的程度,并且该缓解作用超过引资竞争所致的恶化作用。在引资力度比较小的行业中,该缓解作用较小,使得这类行业中外资进入对国内工资扭曲的作用以恶化效应为主,并最终使得外资进入从总体上加大国内工资扭曲程度。同时,外资进入与行业工资扭曲之间存在正向的反馈影响,即工资扭曲也是吸引外资进入的因素之一。
邵敏包群
关键词:要素价格
货币政策调控与融资结构变化——基于企业所有制与规模差异的研究视角被引量:13
2016年
中国人民银行自2010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来对宏观经济过热与流动性过剩进行调控。本文以人民银行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第三季度的货币政策调控为自然实验的研究对象,通过采用倍差法的检验策略,考察了货币政策调控对制造业上市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由于不同所有制与规模的企业面临显著的信贷约束与融资能力差异,本文强调货币政策调控对这些异质性企业的融资结构的区别性影响。研究发现: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调控将导致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出现较为明显的调整,即外源融资占比、企业总债务率以及有息债务率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尤其是民营企业表现得更为显著,而对国有企业和大企业的融资结构变化则影响不明显。该结果不仅证实了融资结构这一微观基础的存在性,而且也揭示出作为调控对象微观企业的行为变化,为客观理解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的微观影响提供了难得的经验证据。
徐文舸包群
关键词:货币政策融资结构企业所有制宏观调控
外资竞争、产业关联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市场存活被引量:98
2015年
大规模外资涌入不可避免地挤占了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基于2000—2007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本文首次采用生存模型考察了外资进入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存活期限与退出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虽然外资企业加剧了行业内竞争,从而迫使同行业内资企业更快退出,但也通过与当地企业构建上、下游产业关联,为内资企业创造了新的存活机会与市场空间。这一作用也决定了外资进入对内资企业存活的竞争冲击并不如普遍预期的剧烈。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更有可能与外资企业建立产业关联,从而较好地适应外资冲击。本研究不仅为客观评价外资进入的生存冲击提供了经验证据,也对东道国本土企业积极应对外资竞争、融入全球化分工网络具有借鉴意义。
包群叶宁华王艳灵
进入、退出与中国企业出口的动态序贯决策被引量:19
2015年
频繁发生的进入与退出出口市场决定了企业出口行为呈现出序贯特征,即企业出口概率不仅依赖于当期出口决策,而且还取决于以前时期企业的出口行为。显然,忽略企业不同时期的出口连续性,将难以准确评估企业出口决策的转变。本文基于序贯决策模型,以新出口企业为分析对象,考察了生产率优势与企业出口动态决策的关系。结果表明,虽然企业的确需要以生产率优势来克服出口市场的进入成本,但是生产率并非是决定企业出口延续的关键因素。稳健性检验也支持了这一核心结论,即生产率优势对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短期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对企业长期出口却没有产生同样重要的作用。本文为审视生产率与企业出口动态行为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叶宁华包群张伯伟
外商投资、污染产业转移与东道国环境质量被引量:11
2012年
本文通过在Copeland and Taylor一般均衡理论框架引入国际资本流动,理论考察了外资进入对东道国环境质量与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外资进入的环境影响取决于东道国的环境管理政策类型、外资企业的部门流向与产业分布,以及东道国本土企业的治污技术学习能力。具体而言,外资进入东道国污染密集型部门时必然会带来污染排放的增加;当外资进入清洁型部门时,在环境政策外生时东道国污染变化是不确定的,在环境政策内生时污染排放则保持不变。本文研究也表明外资企业的治污技术外溢效应的重要性,发现外资进入带来了更为先进的治污技术、内资企业的治污技术学习效应都有利于抑制东道国污染排放。
包群陈媛媛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污技术
出口学习、异质性匹配与企业生产率的动态变化被引量:46
2014年
出口学习效应对出口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但已有文献的共同缺陷在于假设均质性因果关系,从而忽略了企业出口学习效果的差异性。本文通过引入异质性因果推断,采用匹配倍差法对企业出口与生产率变化进行了细致考察,研究结论支持了出口对生产率的异质性影响。总体而言,企业出口未能明显提高生产率,相反出现了负向的出口学习效果。这一现象主要存在于高出口倾向度的外资企业,且在考虑了不同时期区间、行业特性与企业所在地理区位、外资来源地以及出口模式等之后结果仍然稳健。本文揭示了由于中国出口企业长期以来采取数量扩张的模式,企业出口产生的学习收益实际相对有限。
包群叶宁华邵敏
关键词:出口贸易生产率
经济开发区、辐射效应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被引量:6
2015年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开发区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且也预期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即存在开发区对周边城市经济的辐射效应。本文基于1994~2006年的中国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造本省外市和相邻城市的开发区外溢指标,细致地考察了开发区对周边地区经济增长、外资水平和劳动就业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了开发区能够显著促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周边地区自身吸收能力对开发区外溢效果具有关键影响。本文结论在考虑到不同地理区位和开发区类型时都较为稳健。本文研究意味着开发区建设对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包群张扬唐诗
关键词:开发区
地理集聚、行业集中与中国企业出口模式的差异性被引量:33
2012年
基于2000~2006年间持续经营的47000多家制造业企业数据,本文经验考察了外资参与、地理集聚与出口外溢对我国企业出口模式选择的影响。将全部企业划分为非出口、持续出口、新增出口以及间断出口四种不同类型,本文借鉴显性比较优势(RCA)思想构造了区域内与区域间、产业内与产业间外溢指标。多项式分布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外资进入不仅显著地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出口可能性,而且还通过对内资企业的出口外溢效应形成了企业出口的地理扩散与行业集聚效果。但与盛行的“本地化外溢”假说相反,我们发现出口外溢效果并未表现出随地理距离缩小而更为强烈的本地化现象,即局部地区的大量同质性出口企业过度集聚导致了我国企业出口外溢的“去本地化”效应,而且这一结果在控制了外溢指标的可能相关性、外资来源地以及企业所有制之后仍然稳健。
包群邵敏Ligang Song
关键词:外资参与地理集聚
环境管制抑制了污染排放吗?被引量:277
2013年
客观评估环境管制效果的关键难点在于环保政策制定的内生性。基于1990年以来中国各省份地方人大通过的84件环保立法这一独特视角,本文采用倍差法思路考察了地方环境立法监管的实际效果。研究发现,单纯的环保立法并不能显著地抑制当地污染排放;相反,只有在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或是当地污染相对严重的省份,通过环保立法才能起到明显的环境改善效果。这一结果在考虑了不同污染物形式、立法效果的滞后作用以及选择不同参照组后仍然稳健。本文研究结果揭示了执法力度对环保立法监管效果的关键作用,有效的环境监管立法体系同时有赖于有法可依与执法必严。
包群邵敏杨大利
关键词:执法力度倍差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