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ZW114)

作品数:13 被引量:15H指数:3
相关作者:李洪华娄澜费飞余敏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军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 1篇军事

主题

  • 12篇大学叙事
  • 12篇叙事
  • 4篇叙事小说
  • 4篇小说
  • 3篇大学形象
  • 2篇知识分子
  • 2篇文革
  • 2篇校园
  • 2篇救亡
  • 1篇叙述声音
  • 1篇学子
  • 1篇语境
  • 1篇战时
  • 1篇政治文化语境
  • 1篇知识
  • 1篇知识分子形象
  • 1篇身份
  • 1篇身份焦虑
  • 1篇声音
  • 1篇诗意

机构

  • 12篇南昌大学

作者

  • 12篇李洪华
  • 1篇娄澜
  • 1篇费飞

传媒

  • 3篇南昌大学学报...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求索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井冈山大学学...

年份

  • 1篇2020
  • 4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学叙事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2018年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家处于动荡的战乱时期,一部分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不但无法切实肩负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而且还暴露出各种性格缺陷和精神弱点。这一时期的大学叙事更多地把讽刺批判的矛头投向"象牙塔"内的各类大学人物,或批判他们在革命救亡低潮时期的幻灭退守,或嘲讽他们在民族危亡时期的道德沦丧,或批判他们在启蒙救亡时期的不学无术,并由此进一步剖析大学人物的性格缺陷和人性弱点,以及造成这种缺陷和弱点的文化传统与现实因素,彰显了同为知识分子的作家们在民族救亡过程中的自我反省和责任担当。
李洪华
关键词:大学叙事知识分子
论老舍的“大学视野”与“大学叙事”被引量:1
2014年
老舍早年虽然没有在大学读书的经历,但后来曾辗转于多个大学教书授业,其小说创作主要是在大学校园中展开的,这些促成了他"边缘化"的大学视野和以讽刺批判为基调的大学叙事。在大学叙事中,老舍用幽默讽刺的笔墨,揭示了各类学院知识分子的流浪性生存状态和身陷迷途的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老舍的大学叙事缺少了关于校园风情和学术人生的本色化书写,而更多是借学院人物故事完成国民性批判的叙事主旨。
李洪华费飞
关键词:老舍大学叙事流浪迷途边缘化
转型时期大学叙事小说的叙述声音与话语方式
2016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思想文化与经济社会的结构性转型,思想文化由一元到多元,经济体制从计划过渡到市场。转型时期,众声喧哗的大学叙事小说汇聚了各种"思想"和"声音",并由此折射出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气候。这些大学叙事小说在叙述声音与话语方式上主要有作者型、个人型和集体型三种形式,分别彰显出反思意识、主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李洪华
关键词:大学叙事叙述声音话语方式
革命救亡语境中的抉择与坚守——论1920年代末至40年代的大学叙事被引量:1
2017年
192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国进入了一个交织着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的动荡时期。革命救亡语境中的大学叙事主要书写了学院知识分子在时代激流中的抉择与担当,他们或走上街头,为民请命;或放下书本,投身抗战;或坚守岗位,弦歌不辍。与"五四"启蒙时期的大学叙事相比,革命救亡年代的大学叙事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题材内容从表现自我内心转向注重社会行动,艺术风格从感伤抒情转向深沉悲凉。
李洪华任宗雷
关键词:大学叙事救亡坚守
“十七年”政治文化语境中的大学叙事——以《青春之歌》与《大学青春》为例被引量:3
2013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工具理性的规约下,大学叙事随着文化语境的变迁而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无论是反映30年代学潮运动的《青春之歌》,还是描写50年代大学校园生活的《大学春秋》,"十七年"大学叙事都贯穿着共同的成长主题,即青年知识分子只有让个体生命的成长与民族国家的宏大事业结合起来,才有值得赞美的青春。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下,"十七年"大学叙事中的爱情话语也不可避免地背负了过多的规定和约束,从而缺乏文学自身更多意义生长的空间和可能。在关于大学的想像中,虽然《青春之歌》不如《大学春秋》那样具有"切肤"的质感和生动的体验,但是二者都同样交织着"政治的北大"与"学术的北大"两种不同的传统。
李洪华
关键词:文化语境大学叙事《青春之歌》
新时期“文革”大学叙事中的“校园生态”被引量:2
2014年
新时期的"文革"大学叙事真实地反映了特殊政治文化语境中的大学"校园生态":高考招生制度被废除,正常的教学、管理和学术活动悉被破坏。缺乏制度保障和人身自由的大学校园已不再是学术活动的场域,更遑论知识分子生活的社区,它成为了"文化革命"的"前沿阵地"。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大学所累积形成的大学校园生态至此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然而,在对"文革"大学往事的否定性叙述和批判式反思的过程中,既有令人惊颤的校园场景,也不乏令人感动的人生片段。
李洪华娄澜
关键词:大学叙事
革命救亡语境中的大学想象:论抗战时期的大学叙事被引量:2
2020年
抗战时期大学叙事在动荡不安的特殊历史语境中取得了长足发展,大学成为现代作家笔下重要的审美对象和独特的叙事空间。在革命救亡语境中,不同身份背景、人生阅历和个性气质的创作主体,以不同叙事立场和心态,展开了不同视域中的大学想象。茅盾、阳翰笙、巴金、齐同、司马文森等革命进步作家,主要从政治视域反映革命救亡年代校园内外的各种学生运动、大学人物的政治倾向和人生抉择,表现出浓郁的政治化色彩。沈从文、王西彦、张爱玲、老舍、郁达夫、钱锺书、鹿桥、万迪鹤等自由主义作家,则主要从生命与人性或大学本体视域描写民族乱离时期的大学生态与知识分子日常生活、人格心理和精神风貌,呈现出人性化或本体化特征。抗战时期革命救亡语境中的大学叙事,通过对大学日常生活、知识活动和校园风物的文学想象,在革命救亡的宏大主题之外,生动呈现了风格不同的大学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李洪华
关键词:大学形象
沈从文的“大学视野”与“大学叙事”
2018年
沈从文的写作活动与大学密切相关。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40年代,有过在大学旁听和任教经历的沈从文创作了大量以大学及其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大学叙事小说。然而,出于诸多原因,沈从文对大学如同对待都市一样始终缺乏认同感。他常常从世俗、乡土、边缘的视角,打量大学校园的凡俗人生,揭示大学人物的人性暗面。沈从文的"大学叙事"在很大程度上缺失了校园风物和学术人生的本色化内容。这种关于大学的"成见书写"显然与其特殊的大学经验有关,也彰显了他对于现代文明一以贯之的人性批判思想。
李洪华
关键词:叙事
“五四”大学叙事中的留学书写被引量:1
2018年
"五四"时期,留学书写已成为现代大学叙事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大学叙事中的留学书写大多具有自叙传的特征,真实而深刻地表现弱国子民漂泊异邦的身份焦虑。由于这种根源于文化冲突的身份焦虑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于是,异域情爱想象便成为创作主体和小说人物重构自我、寻求认同的叙事策略和心理机制。这种异域情爱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中国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情节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从大学叙事的角度看,"五四"留学书写在着力描绘主人公身份焦虑和情感纠葛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异邦大学校园的学习生活,并通过对异邦大学风物和师生形象的描写,呈现出风格各异的域外大学形象。
李洪华
关键词:叙事小说留学身份焦虑才子佳人小说大学形象
论五四时期的“大学叙事”小说被引量:5
2017年
五四前后,现代大学在社会动荡和文化转型中呈现出诸多芜杂气象。大学作为一个"有意味"的叙事空间,一开始便进入了现代作家的文学视野。以现代大学及其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的大学叙事小说,在新文学草创时期的各类题材中独树一帜。五四作家在描写大学人物、叙述大学经验时,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寒门学子的生活艰辛、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以及教授们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也生动地书写了校园内情投意合的友谊、青春萌动的爱情乃至惺惺相惜的同性恋情。新旧转型时期大学的艰窘现实和浪漫诗意,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因素,既肇因于民生多艰的社会现实,也不乏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正面"师者"形象,几乎缺席于启蒙文化语境下的大学叙事,而勤学、善思、正直的青年学生则更多地表征了现代大学的精神气质。
李洪华
关键词:大学叙事寒门学子大学形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