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科技开放基金(JSIMR09D03)
-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3
- 相关作者:祝春水王丽萍吴雪娇曹文秀徐少强更多>>
- 相关机构:淮海工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科技开放基金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磷酸锡晶体去除高盐介质中Cu(Ⅱ)的研究
- 2012年
- 以磷酸锡晶体作为吸附剂,应用批量吸附法,研究了pH值、吸附时间、初始浓度、温度、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去除水溶液中Cu2+的影响,通过热力学分析及电位滴定实验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磷酸锡对Cu2+的吸附量随着pH(3~6.5)以及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数据用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最好,20℃时饱和吸附量达到48.69mg/g.根据吸附自由能Es(kJ/mol)可知,吸附机理属于化学离子交换,即磷酸锡中的H+与溶液中的Cu2+发生了离子交换反应.该反应是一个自发的、吸热的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在模拟海水中,高盐强度对磷酸锡吸附Cu2+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幅度不大.当NaCl浓度达到0.6mol/L时,吸附量为21.87mg/g,是淡水介质时的93.3%,表明磷酸锡适用于去除养殖海水中的Cu2+.
- 祝春水王丽萍陈燕茹
- 关键词:高盐废水铜离子交换
- 非晶态磷酸锡去除高盐介质中Cu^(2+)的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利用合成的非晶态磷酸锡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多种因素(pH、吸附时间、初始浓度、温度、离子强度)对吸附剂吸附水溶液中Cu2+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晶态磷酸锡对Cu2+的吸附量随着pH(3.00~6.50)的增大、吸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用Freundli-ch、Langmuir方程对等温吸附数据进行处理,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更好,293K时饱和吸附量达到238.10mg/g。Dubinin-Ra-dushkevich方程的吸附能(Es)介于4.44~10.33kJ/mol,表明吸附过程是化学离子交换,吸附机制为非晶态磷酸锡中的H+与溶液中的Cu2+发生离子交换反应。吸附过程的热力学研究表明,非晶态磷酸锡对Cu2+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的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离子强度实验结果表明,高盐强度对非晶态磷酸锡吸附Cu2+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影响幅度不大,可以用于去除养殖海水中的Cu2+。所吸附的Cu2+可以用HCl解吸,说明非晶态磷酸锡具有重复利用的潜能。
- 祝春水王丽萍陈钦潘维
- 关键词:铜离子交换
- 非晶态磷酸锡去除高盐介质中Pb(Ⅱ)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利用合成的非晶态磷酸锡作为吸附剂,研究了多种因素(pH、吸附时间、初始浓度、温度、离子强度)对吸附剂吸附水溶液中Pb2+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晶态磷酸锡对Pb2+的吸附量随着pH(3~6)以及吸附时间的增大而增加。用Freundlich、Langmuir模型对等温吸附数据进行处理,Langmuir方程拟合效果最好,20℃时饱和吸附量达到377.36 mg/g。Dubinin-Radushkevich(D-R)模型研究表明,吸附机理属于化学离子交换。反应机理为非晶态磷酸锡中的H+与溶液中的Pb2+发生了离子交换反应。吸附过程的热力学研究表明,非晶态磷酸锡对Pb2+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吸热的过程,升温有利于吸附。离子强度实验结果表明,高盐强度对非晶态磷酸锡吸附Pb2+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幅度不大,可以用于去除养殖海水中的Pb2+。所吸附的Pb2+可以用HCl解吸,说明非晶态磷酸锡具有重复利用的潜能。
- 祝春水王丽萍贡梅玲曹文秀
- 关键词:铅离子交换
- 海洋沉积物吸附Pb(Ⅱ)的特性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以黄海海洋沉积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Pb在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pH值、时间、温度和沉积物上不同成分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并讨论了其吸附热力学性质和吸附机理,同时还进行了解吸研究。结果表明,pH值显著影响沉积物对Pb^(2+)的吸附,pH=6.0时吸附效果最好。其动力学行为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模型。Pb(II)的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均能很好拟合等温吸附试验数据。热力学分析表明,该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沉积物中存在的碳酸盐、氯氧化物对沉积物吸附Pb的贡献最大。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与pb^(2+)结合更加牢固,使其不容易解吸。
- 祝春水邢新锋黄晓佩余洁
- 关键词:环境学海洋沉积物铅离子解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