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991102)

作品数:30 被引量:573H指数:15
相关作者:苗果园张永清杨珍平杜天庆郝教敏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9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6篇根系
  • 9篇土壤
  • 8篇微生物
  • 7篇施肥
  • 7篇土壤微生物
  • 7篇胁迫
  • 6篇生物学响应
  • 6篇小麦
  • 6篇根际
  • 4篇土壤酶
  • 4篇作物
  • 4篇根际土
  • 4篇根际土壤
  • 3篇冬小麦
  • 3篇豆科
  • 3篇土壤营养
  • 3篇酶活性
  • 3篇根系分布
  • 3篇春小麦
  • 3篇大豆

机构

  • 27篇山西农业大学
  • 12篇山西师范大学
  • 3篇山西省农业科...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长治职业技术...
  • 1篇山西大学

作者

  • 26篇苗果园
  • 14篇张永清
  • 10篇杨珍平
  • 6篇杜天庆
  • 4篇郝教敏
  • 3篇高志强
  • 2篇杨锦忠
  • 2篇贾志红
  • 2篇李慧明
  • 2篇崔福柱
  • 2篇郝建平
  • 2篇卜玉山
  • 2篇杜新民
  • 2篇薛建福
  • 2篇张翔宇
  • 1篇庞春花
  • 1篇刘秀红
  • 1篇杜慧玲
  • 1篇白志明
  • 1篇孙敏

传媒

  • 6篇山西农业大学...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3篇作物学报
  • 2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草地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山西农业科学
  • 1篇土壤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核农学报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2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品种春小麦根系对低钾胁迫的生物学响应被引量:26
2006年
采用水培法,以3个春小麦品种(加春1号、2号、4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钾胁迫下不同品种春小麦根系的形态学与生理学特征。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低钾胁迫下小麦的根重、根数、总根长、总吸收面积、根活力、根系SOD及POD活性、根系活性吸收面积均明显降低,但根冠比有所增加,不同春小麦品种间的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幅度存在明显差异。(2)供试品种小麦根系的形态与生理学特征在同一供钾水平下和不同供钾水平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明这两种性状的差异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因此,根系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可以作为筛选高效吸收钾小麦品种的参考指标。(3)供试的3个春小麦品种中‘加春4号’对低钾环境的适应性最强。
张永清毕润成庞春花苗果园
关键词:春小麦低钾胁迫根系生物学响应
施肥对生土地谷子根苗生长及根际土壤酶和微生物种群的影响被引量:28
2010年
以黄土母质性生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氮、磷、钾及有机肥对谷子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磷是生土地土壤肥力形成与作物生长发育以及根际土壤酶系统和微生物系统形成的首要原始起动营养元素;(2)含磷的处理组合,谷子幼苗阶段地上下部生长均明显较不施磷的长势强,而单施氮和钾甚至不及不施肥的对照。氮、磷、钾对谷子根苗生长的影响顺序为磷>氮>钾;(3)进入谷子中后期生长阶段,氮素的作用,特别是氮、磷、钾对谷子株高及地上部干重的综合效果表现明显;(4)产量表现为含磷的处理组合,产量及产量结构均明显提高;(5)单施优质高量的有机肥对生土地根苗生长与产量形成具有当年立竿见影的效果;(6)发达的根系促进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的迅速繁衍,提高了根际土壤酶的活性,有益于促进根-土系统向着熟化方向发展,使生土地上的谷子当年获得正常产量。
杨珍平张翔宇苗果园
关键词:施肥生土地谷子根际土壤微生物
黄土母质生土上4种豆科牧草根系生长特征的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以黄土母质生土为供试土壤,采用根管土柱栽培方法,研究了苜蓿(Medicago sativa L.)、草木樨(Melilotusofficinalis Desr.)、小冠花(Coronilla buxifolia Hance.)和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4种豆科牧草根系生长规律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豆科牧草根系各项指标的增长随生育期变化(时间构型)皆呈"S"型增长模型,可划分为缓增期、速增期和顶峰期,在一个生长季内,根系不存在衰老死亡生物量急剧减少的现象;4种豆科牧草根系垂直分布存在很大差异,根系生物量空间呈"T"型分布,其垂直递减率符合指数递减方程Y=A.e-bx;4种豆科牧草根冠生长模式分属于4类:根苗增长同步型(小冠花)、苗强持久增长型(草木樨)、根强持久增长型(苜蓿)和苗弱根弱增长型(红三叶草),豆科牧草根系峰值常出现在生育后期晚于冠层。本研究结果对建立黄土母质生土上牧草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以及促进根苗系统的协调生长提供了依据。
杜天庆苗果园郝建平杨锦忠崔福柱薛建福
关键词:豆科牧草根系生物量根系分布
生土施肥对黍子根系生长及生理生态效应的影响被引量:42
2006年
以肥力极低的生土为基质,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生土施肥对黍子根系生长及生理生态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生土地施用磷、氮肥,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黍子根系的干重、总根数、总根长、总吸收面积及活性吸收面积。单施钾的效果不明显,但在施用氮磷的基础上施钾,具有明显的加合效应。磷不仅是生土地上黍子产量与品质形成的第一限制因素,也是生土地土壤肥力形成的原始起动因素。氮、磷、钾三要素对黍子根系的影响顺序为磷>氮>钾。有机肥对根系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前期。发达的根系促进了根际微生物群落的迅速繁殖,从而提高了根际土壤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这种结果促进“根土系统”向着熟化方向发展,使生土地上的黍子当年可获得正常产量。
张永清苗果园
关键词:根系施肥土壤酶土壤微生物
根土空间对高粱根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9
2006年
采用尼龙袋(允许水分和养分自由通过)装土栽培作物的方法,研究了根系生长空间对高粱根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限制根系生长空间影响了高粱的生长,不同程度地降低了高粱的株高、叶面积、花后旗叶SOD及POD活性、总根长、根系吸收面积、根系与地上部干重、养分吸收量及最终产量,但增加了根系活力及活性吸收面积占总吸收面积的百分数.施肥有利于改善高粱根系在空间胁迫下的生长,增加根系吸收面积和活力,促进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根系生长空间不足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张永清苗果园
关键词:高粱根系生理特性
豆科牧草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研究被引量:26
2007年
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养分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生物学指标;脲酶活性的垂直分布随土层深度而递减;土壤脲酶活性数量随作物生长与根系生物量的增强而增加,与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相关;根际土壤脲酶活性高于近根际土壤;不同种类豆科牧草,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存在明显差异。深根豆科牧草苜蓿、草木樨可留给深层土壤大量根系残留物,从而有利于提高土壤深层脲酶活性与综合供肥能力。
杜天庆苗果园
关键词:豆科牧草根际土壤脲酶活性
混作在黄土母质生土改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1年
以黄土母质生土为供试土壤,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小麦与3种豆科牧草及油菜混作对根际土壤生物活性及土壤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母质生土混作较单作可显著促进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繁衍、酶活性及土壤营养的提高,且在混作根土系统中,三大微生物种群数量、多种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N、P、有机质营养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4种混作处理以豌/麦根际土壤综合效应较好,可作为生土改良的首选混播作物.结果还显示,在小麦生长期内,混作根际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及根际土壤营养均随生育进程呈前低—中高—后低的抛物线变化.研究为混作复合群体应用于黄土母质生土地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
杨珍平郝教敏苗果园
关键词:混作土壤改良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土壤营养
不同施肥处理对大豆植株根系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试验采用营养极度缺乏的生土土壤,研究了施肥种类对大豆根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K+Org(有机肥)、Org、K、N四种施肥处理,根系总吸收面积较大;Org和P肥对大豆苗期根瘤的产生有促进作用,但P肥处理根瘤衰亡的速度过快;NPK+Org、Org处理的经济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且NPK+Org处理的经济产量也显著高于单施Org处理。研究对人工造地、矿区复垦当年增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刘秀红杜天庆苗果园
关键词:施肥处理大豆根系
氮、锌肥配施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6
2007年
研究了山西省石灰性褐土上施用氮、锌肥对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磷、钾肥底肥的基础上,施用氮、锌肥均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效果为氮〉锌,但过量施锌导致产量下降。在施氮基础上适量配施锌肥,不仅利于增产,而且利于品质的改善。在本试验条件下得出的小白菜高产、优质施肥方案为每公顷施用尿素400~500kg、硫酸锌100kg。
杜新民党建友
关键词:锌肥小白菜
不同类型豆科植物对黄土母质生土的改土效果被引量:14
2011年
以黄土母质生土为供试土壤,以不同类型豆科植物为生物材料,对生物改土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草木樨、苜蓿根际土壤容重在1.00~1.35g/cm3之间,是最适宜的土壤容重范围;黑豆、大豆对0.25~3mm之间团粒具有较强的作用;种植草木樨、苜蓿、黑豆、大豆后,土壤>0.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均在90%以上。草木樨、苜蓿、黑豆和大豆对土壤物理性质具有良好的改良作用。②草木樨、苜蓿、小冠花在短时期内对土壤氮素具有较强的补给作用;豆科牧草在生土地上生长两季后,对土壤0-60cm土层氮素具有明显的表聚效应;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以小冠花最高;0-20cm土壤表层速效P的含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层次的;红三叶和小冠花土壤速效K含量高于草木樨和苜蓿的。种植红三叶和小冠花对土壤表层肥田效果比草木樨和苜蓿占优势。③一年生高产植物大豆随生长进程的前、中、后期土壤N素表现了高-低-高的积累-消耗-再积累的过程,土壤N素循环较大。研究为生物改土、有机沃土提供了理论参考。
杜天庆苗果园郝建平杨锦忠崔福柱薛建福
关键词:豆科植物土壤性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