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6021)

作品数:7 被引量:126H指数:7
相关作者:黄海军刘芳宋召军樊辉别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南黄海
  • 3篇黄河三角洲
  • 3篇海域
  • 2篇悬浮体
  • 2篇遥感
  • 2篇沙洲
  • 2篇南黄海辐射沙...
  • 2篇近海
  • 2篇近海域
  • 2篇辐射沙洲
  • 2篇浮体
  • 2篇附近海域
  • 1篇地面沉降
  • 1篇悬浮泥沙
  • 1篇遥感反演
  • 1篇遥感监测
  • 1篇粘土
  • 1篇粘土矿
  • 1篇粘土矿物
  • 1篇数字高程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山东科技大学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6篇黄海军
  • 3篇宋召军
  • 3篇刘芳
  • 1篇李凡
  • 1篇毕世普
  • 1篇别君
  • 1篇杜廷芹
  • 1篇余继峰
  • 1篇张志珣
  • 1篇樊辉
  • 1篇郜昂
  • 1篇刘新波
  • 1篇倪金龙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08
  • 4篇2006
  • 2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悬浮泥沙的遥感反演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利用2003年实测的悬浮体样品和遥感反射率数据以及美国NOAA气象卫星AVHRR数据的可见光波段,进行了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悬浮泥沙的遥感反演研究。结果发现:悬沙浓度和实测遥感反射率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R^2=0.9537,n=39),利用该关系式进行该区悬沙遥感反演取得了较好的结果。遥感反演证明,研究区悬沙浓度值由高至低从沙洲中部向沙洲周围延伸;悬沙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秋季悬沙浓度值一般为春季的1/5;且秋季悬沙的平面扩散范围要小于春季的扩散范围。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岸带泥沙实时监测和悬浮泥沙遥感定量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宋召军黄海军刘芳
关键词:南黄海辐射沙洲悬浮泥沙遥感反演
黄河三角洲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概念模式被引量:12
2004年
根据陆海相互作用的观点,黄河流域、黄河干流、河口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区的生态环境相互联系,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链,可称为黄河—渤海生态系统。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土壤植被条件使黄河干流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异源和水资源缺乏的特征。干流入海水、沙通量变化影响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侵蚀、堆积和发育过程。黄河物质入海后在河口及邻近海域形成了具有高生产力的生态环境和著名的渔场。据此绘出了黄河—渤海生态环境内各环节相互联系的概念模式图,并提出了黄河流域大面积水土保持和南水北调工程逐步展开等新环境下,本区陆海相互作用的研究方向。
黄海军李凡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陆海相互作用
黄河三角洲潮滩潮沟近期变化遥感监测被引量:35
2004年
作者选用1986年和2001年两个时相的Landsat TM/ETM+影像,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分形理论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典型河口岸段潮滩潮沟的发育演变.结果表明:近15年来,挑河口~106站和现行水河口(1976~1996年黄河入海口,下同)~甜水沟岸段分维值D增大,呈顺向演替;其余岸段分维值均减小,表现为逆向演替.人工围垦挤占了大面积潮滩,人工岸线不断向海扩展,其最大推进速率达0.8 km/yr;同时,潮沟长度缩短,最严重的岸段每年减少14.9 km.通过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已成为影响三角洲潮滩发育的重要因子,其导致整个三角洲的潮滩体系严重退化,自然形成的潮沟时空谱系不复存在;另外,发育时间长短、入海泥沙、海浪和潮流对潮滩发育演变亦非常重要.目前,黄河三角洲潮滩可分为河口滩、潮控滩、浪控滩和人控滩4大类型.
黄海军樊辉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遥感
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分布及物源分析被引量:14
2008年
以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的测试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研究区内4种粘土矿物(伊利石、高岭石、蒙皂石、绿泥石)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本区伊利石含量最高,蒙皂石或高岭石次之,绿泥石含量最低;粘土矿物的组合类型以伊利石-蒙皂石-高岭石-绿泥石型为主,伊利石-高岭石-蒙皂石-绿泥石型次之;南黄海粘土矿物主要是陆源成因,物质主要来源于黄河和长江的供给。
宋召军张志珣余继峰刘新波
关键词:粘土矿物南黄海
现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及其原因分析被引量:24
2006年
为全面和具体地了解整个黄河三角洲的地面沉降状况,收集了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1956、1967、1980年1∶5万比例尺的地形图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数字化、建立高程数据库,生成数字高程模型。通过对不同时期数字高程进行空间运算发现,1956—1980年间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现象普遍,沉降区年平均沉降数厘米。基于数字高程空间分析结果,探讨了诱发三角洲地面沉降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别君黄海军樊辉毕世普
关键词:地面沉降数字高程模型(DEM)黄河三角洲
春、秋季黄东海海域悬浮体平面分布特征及海流对其分布的影响被引量:22
2006年
利用2003年春季(4月)和秋季(9月)两次对南黄海及东海北部海域II类水体悬浮体质量浓度的调查资料,得到了本海域近期悬浮体的平面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海流对本海域悬浮体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海域春季悬浮体质量浓度明显高于秋季;受黄海沿岸流、黄海暖流及台湾暖流的影响,春季苏北浅滩悬浮体呈西北-东南舌状向深海运移,秋季悬浮体以苏北浅滩高值区为中心向外海扩散;长江及杭州湾入海泥沙基本都沉降在123o30′E以西的海域内。
刘芳黄海军郜昂
关键词:悬浮体海流
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悬浮体的研究被引量:20
2006年
对2003年春季(3—4月)和秋季(9月)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的悬浮体样品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有机无机组成、粒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03年春季研究区内悬浮体浓度要普遍高于秋季的悬浮体浓度。悬浮体浓度最高值区位于长江口-老黄河口之间的近岸区。陆源物质为主的无机组分是悬浮体的主体成分,特别是在近岸浅水区和接近海底的底层水中尤为突出;(2)研究区海水中的悬浮体主要来源于辐射沙脊区(老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3)悬浮体分布是风浪、潮流及沿岸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风浪和潮流是影响本区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巨大的风浪和强大的潮流造成辐射沙洲海底的沉积物再悬浮、搬运和再沉积,并在苏北沿岸流的作用下向沙洲外缘输运。
宋召军黄海军杜廷芹刘芳倪金龙
关键词:悬浮体辐射沙洲南黄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