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135050)

作品数:48 被引量:373H指数:13
相关作者:王昌燧毛振伟冯敏秦颍朱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理学化学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历史地理
  • 14篇理学
  • 5篇化学工程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艺术

主题

  • 12篇铜器
  • 12篇青铜
  • 12篇青铜器
  • 10篇遗址
  • 9篇光谱
  • 9篇出土
  • 6篇拉曼
  • 6篇拉曼光谱
  • 5篇考古
  • 5篇矿料来源
  • 5篇白瓷
  • 5篇SRXRF
  • 4篇青瓷
  • 4篇微量元素
  • 4篇无损检测
  • 4篇线扫描分析
  • 4篇古代青铜器
  • 4篇光谱分析
  • 3篇遗址出土
  • 3篇荧光

机构

  • 44篇中国科学技术...
  • 20篇中国科学院
  • 14篇安徽省文物考...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北京大学
  • 5篇中国社会科学...
  • 5篇浙江省文物考...
  • 4篇黄石市博物馆
  • 4篇江西省文物考...
  • 3篇安徽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武汉大学
  • 2篇香港城市大学
  • 2篇河南省文物考...
  • 2篇陕西省考古研...
  • 1篇西北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文物研究...
  • 1篇重庆中国三峡...

作者

  • 38篇王昌燧
  • 23篇毛振伟
  • 16篇冯敏
  • 14篇秦颍
  • 11篇冯松林
  • 11篇程琳
  • 10篇冯向前
  • 8篇朱剑
  • 8篇魏国锋
  • 8篇徐清
  • 8篇雷勇
  • 6篇范东宇
  • 5篇凌雪
  • 5篇黄宇营
  • 5篇李清临
  • 5篇张仕定
  • 5篇何伟
  • 4篇胡耀武
  • 4篇宫希成
  • 4篇沈岳明

传媒

  • 11篇文物保护与考...
  • 9篇光谱学与光谱...
  • 5篇第十二届全国...
  • 4篇全国地球化学...
  • 3篇中国科学技术...
  • 2篇核技术
  • 2篇分析测试学报
  • 2篇有色金属
  • 2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稀土
  • 1篇岩矿测试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考古
  • 1篇中原文物
  • 1篇华夏考古
  • 1篇理化检验(化...
  • 1篇复旦学报(自...
  • 1篇考古与文物
  • 1篇江汉考古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09
  • 4篇2008
  • 5篇2007
  • 8篇2006
  • 13篇2005
  • 22篇2004
  • 7篇2003
  • 1篇2002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核分析技术在陶瓷考古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古陶瓷具有连绵不断的辉煌历史,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早在汉代青瓷已输入到东南亚地区,明清时期大量的青花瓷器输入到亚洲、非洲、美州和欧洲的诸多国家,在47个国家的200个博物馆...
冯松林徐清冯向前雷勇程琳汪燕青
文献传递
五千年前陶质建材的测试研究被引量:9
2004年
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表明 ,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 ,应该是距今 5 5 0 0年左右的凌家滩“红陶块”。考古学家推测其原料为粘土矿物 ,烧成温度约 80 0~ 10 0 0℃ ,且其物理性能与砖质建材较为接近 ,应为“砖的雏形” ,为此 ,本工作测试分析了凌家滩“红陶块”的物相组成、烧成温度、吸水率与抗压强度 ,同时对比分析了明砖、汉砖、现代砖的物理性能 ,发现“红陶块”系粘土原料在 95 0℃以上温度烧制而成 ,其吸水率和抗压强度由外向内呈梯度变化 ,内层的抗压强度、吸水率接近于现代砖和汉砖 ,业已超过明砖样品 ,所有这些分析结果 ,皆支持考古学家关于凌家滩“红陶块”为砖的雏型的推测。
李乃胜张敬国毛振伟冯敏胡耀武王昌燧
关键词:吸水率应力XRD
南宋低岭头窑青瓷与传统越窑青瓷和汝瓷关系的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朱守梅毛振伟冯敏朱剑王昌燧沈岳明张仕定
关键词:越窑青瓷汝瓷南宋陶瓷工艺北宋时期
天然氧化铜矿与铜制品腐蚀产物区别的探讨被引量:5
2005年
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铜渣、小块孔雀石等与炼铜有关的遗物。为探究这些孔雀石到底是天然的氧化铜矿还是铜制品的腐蚀产物 ,本工作对天然氧化铜矿和青铜器腐蚀产物进行岩相分析和元素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天然氧化铜矿大都具有一些特殊的结构构造 ,而在铜制品的腐蚀产物中却很难发现这些结构构造 ;同时 ,二者在元素成分上也有显著不同 ,Bi、Sb、As、Fe、Mo、Co、Mn等微量元素可以作为区分天然氧化铜矿和青铜器腐蚀产物的一个判别标志。结合岩相分析和成分分析 ,可以确定一个遗址出土的孔雀石或蓝铜矿是天然氧化铜矿还是铜制品的腐蚀产物 ;同时 ,可进一步判断是红铜的腐蚀产物还是青铜的。这一结论对探讨铜冶金的起源有重要意义。
魏国锋秦颍王昌燧张爱兵宫希成
关键词:青铜器氧化铜矿岩相分析
江西湖田窑明代青花瓷的PIXE研究
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国古瓷的产地、年代和真伪进行研究一直是文博界和科技界研究的热点。本工作采用质子激发X射线发射(PIXE)分析方法研究了江西湖田窑明代中晚期青花瓷的胎、釉和青花中主量、微量元素的含量,并用质子扫描微探针(...
程琳冯松林樊昌生张文江承焕生沙因M.Jaksic
关键词:湖田窑青花瓷PIXE
文献传递
凌家滩古玉受沁过程分析被引量:24
2005年
在漫长的埋藏过程中 ,凌家滩古玉的颜色、透明度、硬度、吸水性等物理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甚至出现了“外实内松”的特殊现象。为研究和解释这些现象 ,对典型样品进行体视显微镜观察、红外光谱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结果表明 ,古玉在入土埋藏后先后经历了风化淋滤阶段和渗透胶结阶段 ,物理性质发生变化是造成古玉“外实内松”的原因。
冯敏张敬国王荣王昌燧龚明
关键词:古玉蛇纹石高岭石
新石器时期人造石灰的判别方法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新石器晚期已经大量使用"白灰面"建筑涂料,这种建筑涂料,不仅坚固、美观、卫生,而且有一定的防潮作用,考古学家推测,这种建筑涂料很可能就是我国早期人工烧制的石灰。为此,本工作采用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取自陶寺遗址的"白灰面"、"白条石"做了红外光谱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白灰面"与"白条石"红外光谱的ν2/ν4比值明显不同,反应了二者碳酸钙晶体的无序度有较大区别,从而说明经过煅烧而得到的白灰面,即人工烧制的石灰是可以通过红外光谱方法鉴定的,这为我国石灰起源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易行的判别方法。此外,本工作还借助显微镜与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白灰面中掺和料,结果表明白灰面中的掺和料为纤维素类物质。
李乃胜何努汪丽华凡小盼
关键词:红外
我国北方古白瓷釉化学组成的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被引量:4
2006年
利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法(EDXRFS)测定了我国北方的四个窑口———邢窑、定窑、巩窑和宜阳窑所烧制白瓷釉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通过化学成分分析和多元统计的方法,揭示出不同窑口化学组成的分区特征,并且发现宜阳窑的白瓷与我国北方三个代表性白瓷窑口之一———巩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凌雪冯敏毛振伟胡耀武王昌燧梁宝鎏刘洪淼
关键词:白瓷
陶寺遗址出土的板瓦分析被引量:10
2007年
通过对陶寺遗址出土板瓦的物相组成、烧成温度、抗折强度、硬度与吸水率等进行测试分析,并与秦砖、汉砖、秦瓦、现代砖瓦的物理性能作比较,结果表明,板瓦系黏土烧制而成,烧成温度约1000℃,具有较高的抗折强度和硬度以及较低的吸水率,其性能甚至优于秦砖和汉砖,这对建筑材料发展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李乃胜何努毛振伟王昌燧
关键词:陶寺遗址板瓦抗折强度烧成温度
汝瓷成分的线扫描分析被引量:20
2002年
用SRXRF技术对汝瓷断面从釉到胎进行了十一种元素含量的线扫描分析 ,结果表明 :在汝瓷胎、釉之间的确存在一个元素含量与两者相差很大的中间层。我们认为这是汝瓷在烧制过程中 ,瓷釉在形成玻璃态的同时渗入了瓷胎表面而形成的 ,这个中间层在实体光学显微镜上能明显看出而在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看不到。此工作不仅有助于研究汝瓷的结构和烧造工艺 。
朱剑毛振伟杨益民冯敏王昌燧孙新民郭木森黄宇营何伟
关键词:SRXRF汝瓷线扫描分析中间层考古汝窑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