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0EL016)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李瑞勇闫鸿浩李晓杰王小红阎庆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连理工大学南阳二机石油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理学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理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氧化铝
  • 4篇纳米
  • 4篇爆轰
  • 3篇纳米氧化铝
  • 3篇爆轰合成
  • 1篇炸药
  • 1篇直径
  • 1篇制取
  • 1篇硝酸
  • 1篇硝酸铝
  • 1篇斜拉
  • 1篇斜拉索
  • 1篇拉索
  • 1篇混合炸药
  • 1篇黑索金
  • 1篇爆轰法

机构

  • 5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南阳二机石油...
  • 1篇中国石化胜利...

作者

  • 5篇李瑞勇
  • 4篇闫鸿浩
  • 3篇李晓杰
  • 2篇王小红
  • 1篇阎庆华

传媒

  • 2篇爆炸与冲击
  • 1篇石油化工高等...
  • 1篇工程爆破
  • 1篇纳米技术与精...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爆轰法制取氧化铝
2013年
为进一步探求纳米氧化铝的尺寸和晶型与混合炸药爆轰参数之间的有机联系,以九水硝酸铝和黑索金为原材料,按1∶8的质量比将两者均匀混合配制出密度约为0.8g/cm3的混合炸药在爆炸罐内进行爆轰实验研究,爆轰实验产物为灰色粉末。通过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和X光衍射仪器对产物进行检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物为纳米氧化铝,氧化铝颗粒形状呈标准球形,大部分颗粒尺寸小于100nm,少量颗粒尺寸大于100nm,颗粒平均尺寸为30nm左右,氧化铝晶型为γ型。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混合炸药中黑索金含量越高,爆轰合成的纳米氧化铝尺寸越大。
李瑞勇李瑞勇张勇闫鸿浩闫鸿浩
关键词:爆轰纳米
爆温控制合成γ型纳米氧化铝
2011年
本文旨在通过改变混合炸药的爆温来控制爆轰合成的纳米氧化铝的晶型.根据研究方案,采用600 g硝酸铝粉末和400 g炸药黑索金粉末为原材料,通过搅拌把两者均匀混合配制出混合炸药.经过计算该粉状混合炸药的理论爆温约为945℃,该温度接近于低温稳定的γ型氧化铝生成和存在的温度区间,所以该混合炸药发生爆轰反应时应该产生γ型纳米氧化铝.为了验证理论分析,将该混合炸药放在直径为3 m的专用爆炸罐里面进行了爆轰反应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收集到的爆轰产物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爆轰产物确实是γ型纳米氧化铝,氧化铝颗粒为标准的球形,颗粒尺寸约为20 nm.因此,可以通过理论计算改变混合炸药的爆温来控制纳米氧化铝的晶型.
李瑞勇李晓杰闫鸿浩
关键词:爆轰合成
粉状混合炸药爆轰合成纳米氧化铝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以硝酸铝粉和黑索金粉为原料,按1∶2的质量比均匀混合配制出爆热值为5 376J/g的混合炸药,将混合炸药在爆炸罐内进行了爆轰合成氧化铝的实验。通过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证实爆轰中产生了氧化铝粉末,氧化铝颗粒呈完整的球形,颗粒尺寸均小于100nm,平均颗粒尺寸约50nm,氧化铝晶型为α型和γ型2种。该实验进一步证明改变混合炸药的爆轰参数可以控制氧化铝的尺度和晶型。
李瑞勇闫鸿浩王小红李晓杰
关键词:硝酸铝黑索金爆轰纳米氧化铝
爆轰合成纳米氧化铝颗粒的生成时间估算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胶体理论中的快速聚沉动力学模拟尺寸为20nm的γ氧化铝球形颗粒在爆轰化学反应区的生成过程,估算出其生长时间为0.11μs,该时间值在爆轰化学反应区的时间长度(约1.0μs)内。理论计算证明该尺度的纳米氧化铝颗粒是在爆轰反应区内形成的,这与实验证明的结果一致。根据爆轰反应机理可知爆轰化学反应区的长度可以通过改变炸药的爆轰参数来改变,因此通过人为改变混合炸药的爆轰参数可以控制纳米氧化铝在反应区的生长时间,进而可以控制其最终的生长尺寸。
李瑞勇李晓杰闫鸿浩
关键词:爆轰纳米氧化铝
斜拉跨越结构的优化分析
2013年
考虑斜拉索直径、塔架高度和斜拉索与塔架连接间距三方面因素,利用有限元法对斜拉跨越的结构形式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斜拉索的尺寸变化对结构的强度影响不大,而对结构的变形影响很大,其中斜拉索的直径以从管架桥中间到两边逐渐减小的分布形式最好。塔架高度变化对结构的变形影响不大,而对结构的强度影响很大,塔架高度为46m时结构的强度更好。斜拉索与塔架的连接间距变化对结构的变形影响很小,而对结构强度影响很大,当间距为7.5×10-2 m时结构的强度更好。
李瑞勇杨汉立高菲龚玮署恒木阎庆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