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09KMM23)
- 作品数:6 被引量:50H指数:5
- 相关作者:尹彤王红娟徐斌杨洁张玉霄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创新苗圃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国汉族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反应性的药物基因组学相关分析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探讨影响中国汉族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的药物基因组学关联因素。方法严格按照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连续募集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期间,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60岁以上患者,并给予常规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采用光密度比浊法检测患者服用稳定剂量氯吡格雷后第5日的腺苷二磷酸(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采用SnapShot基因分型法检测氯吡格雷的代谢和作用通路上的候选相关基因变异型(包括PONlQl92R,CYP2C19*2,CYP2C19*3,CYP2C19*17以及ABCBlC3435T)。结果在246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在候选的氯吡格雷代谢和作用相关基因变异型中,仅有CYP2C19*2基因型与氯吡格雷稳定治疗后的血小板反应性显著相关(P=0.001),其中CYP2C19*2携带者口服稳定剂量氯吡格雷第5日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46.1%±21.25%)显著高于非携带者(39.38%±19.44%,P〈0.001)。利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经校正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合并疾病和合并用药等临床环境相关因素后,CYP2C19*2仍与患者稳定剂量治疗下的血小板聚集率密切相关,它能够解释22.2%的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个体间变异(P=0.001)。结论CYP2C19*2是影响中国汉族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反应性的主要药物基因组学相关因素。
- 张蓝宁郑小琴徐斌杨洁王红娟张玉霄卢才义尹彤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氯吡格雷药物基因组学
- 定期随访对出院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定期随访对出院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中心住院期间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未达到稳定剂量、出院3个月内仍需持续服用该药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随访组和对照组。随访调查采用电话访问,对随访组患者每周访问1次,对照组患者仅在出院后3个月时访问1次。主要了解患者华法林剂量调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合并用药、饮食情况以及出血或血栓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另外,根据随访结果敦促患者定期测定INR和调节华法林剂量。结果:总共2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并分为2组,每组100例患者。随访组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57.0±16.2)岁;对照组男47例,女53例,平均年龄(59.6±13.4)岁。出院后3个月内,随访组坚持服用华法林并达到稳定剂量者比例高于对照组(75%比53%,P=0.00);随访组失访和非医源性停药者比例低于对照组(11%比22%,6%比15%,均P=0.04);随访组未监测INR者比例与对照组相近(8%比10%,P=0.62)。随访组患者出院至达稳定剂量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38.7±19.0)d比(54.5±45.6)d,P=0.03];随访组INR>3但<4和INR≥4者比例[分别为14.7%(11/75)和10.7%(8/75)]均少于对照组[分别为30.2%(16/53)和24.6%(1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4);随访组发生出血事件者比例低于对照组[4.0%(3/75)比11.3%(6/5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随访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血栓性事件。结论:定期随访可提高出院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和疗效,并可能有助于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 杨婷徐斌杨洁王红娟张玉霄尹彤
- 关键词:华法林抗凝治疗随访电话访问
- 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对中国患者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的预测效果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在接受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患者人群中,验证华法林药物基因组学剂量预测方程的效果。方法在接受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目标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1.6至2.5)的226例中国患者人群中,分别比较已公开发表并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的效果。效果评估指标包括剂量预测值位于实际值20%界限内的患者比例(20%界限内的患者比例)以及剂量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绝对误差的平均值(MAE)。结果8个入选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的平均MAE为(0.87±0.17)mg/d[(0.73-1.17)mg/d],平均20%界限内的患者比例为(43.8%±8.1%)(29.1%-52.1%)。配对比较显示,来自亚洲人群的方程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来自高加索人群的方程(OR:1.61-3.36,P≤0.02);加入INR值或CYP4F2*3的方程较未加入的方程预测效果更好[加入INR的OR:1.71(1.08-2.72),P=0.029;加入CYP4F2*3的OR:2.67(1.41-5.05),P=0.004]。结论来自亚洲人群,或者整合3个基因变异型和INR反应性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能更好地预测接受低强度抗凝治疗的中国患者人群的华法林剂量。
- 王红娟刘瑜杨洁徐斌李泱尹彤
- 关键词:华法林基因多态性
- 375例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跟踪调查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通过定期跟踪随访,调查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选择华法林抗凝治疗住院患者,且出院后继续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并在出院后定期跟踪随访。结果:在375例接受随访的患者中,234例达到稳定抗凝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患者的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最好,其次为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患者,房颤患者的依从性最差。使用华法林首次负荷剂量者更易达到稳定抗凝效果;在发生出血并发症的患者中,女性显著多于男性,且5d内INR达到或超过目标范围的患者比例高。结论:治疗起始阶段的剂量和INR值以及性别是影响华法林达到稳定治疗和出血并发症的主要临床因素。应加强对房颤患者出院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指导。
- 杨洁徐斌张玉霄骆荩杨婷李佳月王红娟尹彤
- 关键词:华法林抗凝并发症
- 中国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剂量的药物基因组学相关性及药物基因组学方程的比较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对华法林剂量的预测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其准确性仍受到种族和包括华法林剂量在内的多种临床因素的影响。本文旨在接受低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患者中,验证遗传因素对华法林治疗剂量的影响,并分析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对华法林不同剂量范围的预测效果。方法在接受低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目标INR为1.6~2.5)的中国患者队列(n=282)人群中,检测CYP2C93、VKORC1-1639A/G和CYP4F2*3基因多态性与华法林稳定治疗剂量的关系。根据华法林剂量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1.5mg/d),中间剂量组(1.5~4.5mg/d)和高剂量组(≥4.5mg/d),分别评估8个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在各组患者中的预测效果。预测效果评估指标包括,剂量预测值位于实际值20%界限内的患者比例(20%内患者比例),预测值与实际值之间绝对误差的平均值(MAE)。结果华法林的稳定治疗剂量在各个基因的变异基因型携带者和野生基因型携带者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CYP2C9-3:P〈0.00l;VKORC1-1639A/G:P〈0.001;CYP4F2*3:P=0.025)。来自白种人群和混合人群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在华法林高剂量组中预测效果最好,而来自亚洲人群的方程在中间剂量组中的预测效果更好。所有方程对低剂量患者的剂量预测效果均不佳。结论CYP2C93、VKORC1-1639A/G和CYP4F2*3基因多态性均与中国人群华法林稳定治疗剂量相关。已有的药物基因组学方程尚不能有效的预测华法林各个剂量组患者的稳定治疗剂量。
- 王红娟刘瑜杨洁徐斌李泱尹彤
- 关键词:华法林基因多态性
- 血栓弹力图法和光密度比浊法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的比较被引量:21
- 2013年
-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法(TEG法)和光密度比浊法(LTA法)对经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检测的相关性。方法募集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期间行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共93名。在患者经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稳定剂量后取血,分别采用LTA法和TEG法,检测腺苷二磷酸(ADP)和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并对不同方法的检测指标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在93名ACS受试者中,应用LTA法和TEG法检测的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59.3±21.34)%和(63.67±28.15)%,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4(P〈0.0001),回归方程为^Y(燃)=0.2+0.617血栓弹力图法oLTA法和TGA法检测的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40.87±35.16)%和(46.02±39.26)%,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65(P〈0.0001),回归方程为“Y(&{虫{击)=1.077Xm&#女目*+O.02。结论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ACS患者中,采用TEG法和u.A法检测的血小板功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张蓝宁白洁李玉茹杨洁徐斌王红娟张玉霄卢才义尹彤
- 关键词: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弹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