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5007)

作品数:24 被引量:177H指数:8
相关作者:赵万忠魏民祥王春燕桑楠魏建伟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常州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机械工程
  • 21篇交通运输工程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8篇汽车
  • 3篇电动
  • 3篇前轮
  • 3篇前轮转向
  • 3篇主动前轮转向
  • 3篇转向路感
  • 3篇路感
  • 3篇滤波
  • 3篇轮转向
  • 3篇卡尔曼
  • 3篇卡尔曼滤波
  • 2篇直接横摆力矩
  • 2篇制动
  • 2篇质心
  • 2篇质心侧偏角
  • 2篇汽车工程
  • 2篇助力转向
  • 2篇力矩
  • 2篇力学性能
  • 2篇扩展卡

机构

  • 16篇南京航空航天...
  • 5篇常州工学院
  • 3篇宁波工程学院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盐城工学院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山东交通学院
  • 1篇重庆大学
  • 1篇盐城工业职业...
  • 1篇山东农业工程...

作者

  • 11篇赵万忠
  • 8篇魏民祥
  • 3篇桑楠
  • 3篇魏建伟
  • 3篇王春燕
  • 2篇汤沛
  • 2篇张凤娇
  • 2篇黄丽琼
  • 1篇金智林
  • 1篇尚伟燕
  • 1篇张凤娇
  • 1篇李玉芳
  • 1篇李舜酩
  • 1篇王慧君
  • 1篇江星星
  • 1篇徐哲
  • 1篇石志潇
  • 1篇邱绪云
  • 1篇沈峘
  • 1篇李爱娟

传媒

  • 4篇Scienc...
  • 2篇南京航空航天...
  • 2篇Transa...
  • 2篇重庆理工大学...
  • 1篇森林工程
  • 1篇汽车工程
  • 1篇现代制造工程
  • 1篇中国机械工程
  • 1篇公路与汽运
  • 1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热加工工艺
  • 1篇机械设计与制...
  • 1篇南京理工大学...
  • 1篇机械科学与技...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8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与模糊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相结合的车辆状态估计被引量:23
2017年
针对汽车状态估计中模型参数的变化和观测噪声的时变特性,提出了递推最小二乘法与模糊自适应扩展卡尔曼滤波相结合的汽车状态估计算法。为实现模型参数与观测噪声的实时更新,建立了基于三自由度非线性车辆动力学模型的算法,首先利用递推最小二乘法对汽车的总质量进行估计,其次建立了模糊控制器对扩展卡尔曼滤波的观测噪声进行实时跟踪。在搭建的Car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中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算法估计精度高于传统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研究结果为汽车的主动安全控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汪?魏民祥赵万忠张凤娇严明月
关键词:状态估计递推最小二乘法
电液复合转向系统不确定性优化设计研究
针对大型车辆转向能耗高、驾驶员转向舒适性差等不足,本文在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和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电液复合转向系统,可以在满足大功率转向需求的同时,融合良好的转向经济性和转向路感。对于这种新型转向系统的优...
周小川
关键词:车辆制造不确定性动力学模型优化设计
EPS路感H∞控制下的频域整形方案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系统作为一种机械传动机构,受路面扰动和传感器噪声的影响比较大,直接影响到EPS系统的转向路感。将EPS系统模型与线性二自由度整车模型相结合,建立EPS系统控制模型,并给出助力控制的目标函数。根据EPS系统的频率分布,选取两个加权函数。通过转向盘把持力矩的幅频、相频特性及单位阶跃输入响应仿真计算,研究不同加权策略时助力控制对转向路感的影响。仿真结果可知,两个加权函数共同作用可以进一步改善EPS系统转向路感。
魏建伟李占东魏民祥赵万忠
关键词:电动助力转向转向路感H∞控制
车辆主动前轮转向与直接横摆力矩自适应控制被引量:10
2016年
基于Lyapunov理论提出车辆主动前轮转向与直接横摆力矩的集成控制方法,在二自由度车辆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自适应控制器,对轮胎刚度进行自适应估计以补偿轮胎侧向力的非线性,基于MATLAB和CarSim软件搭建了车辆闭环仿真模型,在路面上进行了正弦输入仿真试验。仿真结果表明:附着系数为0.8、车速为100km·h^(-1)时,前轴侧向力最大误差为210N,约占前轴实际侧向力的8.1%,后轴侧向力最大误差为296N,约占后轴实际侧向力的8.5%;附着系数为0.3、车速为80km·h^(-1)时,前轴侧向力最大误差为146N,约占前轴实际侧向力的8.5%,后轴侧向力最大误差为142N,约占后轴实际侧向力的9.8%。车辆主动前轮转向与直接横摆力矩集成控制的效果优于主动前轮转向和直接横摆力矩单独控制的效果。
桑楠魏民祥
关键词:汽车工程集成控制LYAPUNOV理论自适应控制主动前轮转向直接横摆力矩
主动转向干预时质心侧偏角的估计策略被引量:1
2014年
针对现有的基于转向盘转角信号的质心侧偏角估计策略不再适用于主动转向干预工况的问题,结合主动转向所装配的转向小齿轮转角传感器和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将质心侧偏角看作是转向小齿轮转角和车辆质心侧向加速度非线性映射的估计策略.为验证所提出的估计策略的有效性,利用CarSim仿真平台进行了双移线和蛇行试验,将得到的虚拟试验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基于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估计算法的训练和验证,并采用有无主动转向干预2种工况对2种估计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再与传统的基于转向盘转角信号的质心侧偏角估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估计策略在主动转向干预时仍可以正确地估计质心侧偏角.
魏建伟赵万忠尚伟燕
关键词:质心侧偏角CARSIM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
车辆主动前轮转向与主动悬架的自抗扰控制方法被引量:8
2017年
为实现主动前轮转向系统与主动悬架系统的集成及解耦控制,该文采用自抗扰方法对两个子系统进行集成控制,设计了主动前轮转向和主动悬架的自抗扰控制器,并进行了路面扰动输入下的双移线试验。研究了车辆的路径跟踪性能、转向路感、转向灵敏度和舒适性,对比分析了无控制、主动转向单独控制和主动悬架单独控制系统集成的控制特性。结果表明,自抗扰集成控制的主动前轮转向与主动悬架能同时改善转向性能指标和舒适性能指标,提高了车辆操纵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自抗扰控制器设计无需精确数学模型,干扰抑制也无需扰动模型,控制方法简单,鲁棒性好,易实现转向、悬架及各悬架间的解耦控制。
桑楠魏民祥
关键词:主动前轮转向主动悬架系统转向路感乘坐舒适性
基于BP-EKF算法的锂电池SOC联合估计被引量:23
2017年
电池荷电状态(SOC)的准确估计是电动车辆进行整车控制优化的先决条件,也是合理实施电池管理的依据。本文中在确定1阶RC等效电路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含有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算法和BP-EKF算法对模型参数与SOC进行在线联合估计,提出一种BP神经网络和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相结合的锂离子动力电池SOC估计方法,使用相应的滤波输出参数离线训练BP神经网络,进而将训练成功的BP神经网络用于补偿EKF算法的估计误差。通过仿真和电池动态工况试验验证,结果表明,与EKF算法相比,所提出的SOC估计方法具有良好的抑制发散和鲁棒性能,能有效提高SOC的估计精度。
孔祥创赵万忠王春燕
关键词:锂电池荷电状态扩展卡尔曼滤波BP神经网络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汽车紧急换道控制研究被引量:8
2017年
针对高速行驶车辆纵向制动避撞的不足,以及传统控制方法难以求解换道过程中的多目标多约束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汽车紧急换道控制策略。该策略以三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为预测基础模型,规划了期望换道路径曲线,建立了合适的安全距离模型,并以车辆前轮转角为控制变量,以跟踪期望路径为控制目标,将最优控制转化为二次规划问题求解。仿真结果表明,紧急换道控制系统能控制车辆在高速情况下完成期望换道路径规划,重合度高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张凤娇魏民祥黄丽琼赵万忠
关键词:安全距离模型模型预测控制
汽车紧急避撞系统控制算法被引量:6
2016年
针对汽车主动避撞问题,提出了一种紧急避撞系统的控制算法,建立了紧急避撞安全距离模型,设计了模糊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对典型的高速变道避撞工况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汽车紧急变道避撞控制系统,能够控制车辆在高速情况下按照所设计的预定变道轨迹行驶,横摆角速度为-7.41~7.42(°)/s,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仿真实验验证了模糊PID控制性能优于单纯的PID控制。
汤沛魏民祥赵万忠黄丽琼
关键词:汽车工程模糊PID
6082-T6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对新能源汽车用6082-T6铝合金进行了搅拌摩擦焊接。通过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维氏硬度试验、拉伸试验系统研究了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焊核区发生动态再结晶,组织呈细小的等轴晶粒,晶内位错密度降低,第二相颗粒数量减小。虽然搅拌摩擦焊接头的强度有所下降,但能够满足铝合金车身力学性能要求。
汤沛王淼
关键词:搅拌摩擦焊动态再结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