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1ZA133)

作品数:5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彭勃杨剑赵敏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地震
  • 5篇汶川地震
  • 3篇地震灾区
  • 3篇震灾
  • 3篇唐家山堰塞湖
  • 3篇汶川地震灾区
  • 2篇震后
  • 2篇生态
  • 1篇人居
  • 1篇人居环境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修复
  • 1篇水库
  • 1篇景观
  • 1篇景观生态
  • 1篇RS
  • 1篇GIS
  • 1篇GIS技术

机构

  • 5篇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

  • 5篇杨剑
  • 5篇彭勃
  • 1篇赵敏

传媒

  • 2篇四川建筑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测绘与空间地...
  • 1篇科技视界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以唐家山堰塞湖片区为例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对汶川大地震后唐家山堰塞湖区域的山体地形地貌、土地质量、植被覆盖率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调研,结合唐家山堰塞湖片区目前所进行的风景区开发和生态修复工作,在一系列生态修复原则的指引下,研究了唐家山堰塞湖片区的山体生态修复和植被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对后重建时期的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一定技术支持。
杨剑彭勃赵敏
关键词:汶川地震生态修复唐家山堰塞湖
基于干扰理论下的汶川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以唐家山堰塞湖片区为例被引量:1
2015年
通过对汶川大地震后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的地形地貌、土地质量、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等基本情况详细调研,结合大地震后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片区现状存在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在干扰理论指导下对研究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地质量和水体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汶川地震后唐家山堰塞湖片区的整体干扰分布特征,得出了其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对未来在该片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彭勃杨剑
关键词:汶川地震生态环境唐家山堰塞湖
基于RS,GIS技术下的震后唐家山堰塞湖景观生态格局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对汶川大地震后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地质量、植被覆盖、工程建设及生态环境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调研,运用RS,GIS等技术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对唐家山堰塞湖区域的整体景观生态格局指标进行研究,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区域内斑块和廊道等景观格局因子的变化数据,总结区域内景观生态格局的各类特征,为地震灾区生态修复及环境破坏评价提供参考。
杨剑彭勃罗颖
关键词: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
运用GIS技术进行生态环境干扰评价研究:以震后紫坪埔水库区域为例被引量:5
2015年
运用GIS技术中的加权叠加法对震后都江堰市紫坪埔水库区域的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土地质量和水体干扰等因子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东向与北向水土流失量较少,植被分布量较多,干扰较轻;南向与西向水土流失量较多,植被分布量较少,干扰较重。坡度15°以下地区水土流失量较少,植被分布量较多,干扰较轻;坡度在15°~30°地区水土流失量逐渐增多,植被分布量逐渐减少,干扰适中;坡度大于30°地区水土流失量较多,植被分布量较少,干扰较重。海拔1 500 m以上地区水土流失量较少,斑块分布量较少,干扰较轻;海拔500~1 500 m以下地区水土流失量逐渐增多,斑块分布量适中,干扰适中;海拔500 m以下地区水土流失量最大,景观斑块分布量最大,干扰较重。离水体越远的地区,干扰越轻,越近的地区干扰越重,特别在距河流300 m范围内的区域干扰最重。地质灾害高度危险区沿岷江河道呈带状分布,与龙门山断裂带的走向大体一致,主要集中于映秀镇一带和紫坪铺水库一带。
彭勃杨剑罗颖
关键词:GIS汶川地震
汶川地震灾区人居环境重建与管理方法探讨被引量:1
2014年
对汶川地震灾区的人居环境重建进行简要探讨,总结人居环境重建中应注意的要点,并对人居环境重建中的应实施的管理方法进行论述。
彭勃杨剑
关键词:汶川地震人居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