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6-0437)

作品数:22 被引量:417H指数:15
相关作者:陈新军刘必林李纲冯波许柳雄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水产大学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柔鱼
  • 5篇鲐鱼
  • 4篇渔场
  • 3篇头足类
  • 3篇中西太平洋
  • 3篇西太平洋
  • 3篇金枪鱼
  • 3篇海表
  • 2篇大眼金枪鱼
  • 2篇印度洋西北海...
  • 2篇渔场分布
  • 2篇栖息
  • 2篇栖息地
  • 2篇鸢乌贼
  • 2篇外海
  • 2篇秘鲁外海
  • 2篇茎柔鱼
  • 2篇环境因子
  • 2篇海表面温度
  • 2篇耳石

机构

  • 13篇上海海洋大学
  • 9篇上海水产大学
  • 3篇教育部

作者

  • 22篇陈新军
  • 6篇刘必林
  • 5篇李纲
  • 2篇钱卫国
  • 2篇胡振明
  • 2篇许柳雄
  • 2篇邵锋
  • 2篇郭爱
  • 2篇冯波
  • 2篇钟俊生
  • 2篇陆化杰
  • 2篇郑晓琼
  • 1篇朱国平
  • 1篇田思泉
  • 1篇周应祺
  • 1篇官文江
  • 1篇刘勇
  • 1篇郑波

传媒

  • 4篇水产学报
  • 3篇上海水产大学...
  • 3篇海洋渔业
  • 3篇大连水产学院...
  • 2篇海洋湖沼通报
  • 2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生态科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海洋学研究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12篇2008
  • 2篇2007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元胞自动机探讨商业性CPUE与资源量之间的关系被引量:7
2008年
构造1个集鱼类资源增长、渔船捕捞及鱼群分布与渔船作业间相互作用的元胞自动机模型,以探讨鱼群探捕与渔船作业可能对商业性CPUE与资源量之间关系的影响。文中分别模拟了(1)鱼群集中或随机分布,渔船随机分布;(2)鱼群由随机逐渐集中,渔船通过捕捞数据也逐渐集中分布,同时规定每艘船的最大捕捞量;(3)鱼群由分散到集中再到分散,而渔船集中在鱼群分布概率最大区;(4)渔船从随机分布到逐渐集中分布,鱼群集中分布不变等4种渔业上客观存在的情形。在渔船随机分布的情形下,不管鱼群如何分布,商业性CPUE与资源量均呈线性关系;在鱼群分布逐渐集中、渔船由于渔民经验积累也随之逐渐集中的情形下,商业性CPUE与资源量能表现出高稳性和高贫化性的特点。由于鱼群的集散或渔船进入渔区的时间长短不一,会造成商业性CPUE与资源量负相关的现象。上述模拟情况说明,在渔业资源评估中需要关注模型应用的前提条件以及模型的完善。文中还探讨了元胞自动机在渔业资源评估中应用的可行性。
官文江陈新军
关键词:元胞自动机资源量渔业资源评估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黄鳍金枪鱼产量的时空分布及与表温的关系被引量:12
2007年
黄鳍金枪鱼是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业中的重要捕捞种类之一。本文根据2003年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生产统计及其表温数据,利用频次统计分析和地理信息软件Marine Explorer 4.0对黄鳍金枪鱼产量和单位日产量(CPUE)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探讨其与海水表温的关系。结果显示,产量和CPUE最高的是2月份,其次是9月份,5月份为最低。高产量的范围为140-160°E、0°-5°S;CPUE高值区分布在130°E、0°-15°S,140°-160°E、0°-15°S和175°W、0°-15°S;产量经纬度重心分别为150°30′E和3°48′S。产量主要分布在海表温为28-31℃的海域,产量比重高达95.45%,其中29-30℃产量为最高,占69.54%。
刘勇陈新军
关键词:黄鳍金枪鱼金枪鱼围网中西太平洋海表温度
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和水温结构的关系被引量:24
2009年
分布在东南太平洋海域的茎柔鱼是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是我国鱿钓船队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研究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的水平、垂直结构等关系,是探索渔场形成机制及其规律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2006年1—12月我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的渔捞记录、表温(SST)和5~180m垂直水温等资料,用3种方法计算SST的水平梯度(Dmax,Dsquare和Dmean),用ArcGIS9.0和Sufer8.0软件分析绘制单船平均日产量(CPUE)和SST、SST水平梯度关系的分布图、水温垂直结构分布图,分析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全年中心渔场分布在80~85°W、10~17°S,SST为18~28℃,产量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变化。其中,6—8月为全年最高产时期,其中心渔场分布在81~83°W、12~13°S,相应的SST为18~23℃。SST水平梯度与渔场分布关系密切,水平梯度Dsquare和产量的拟合度为最优(P〈0.001),中心渔场相应的Dsquare为0.6~1.7℃。水温垂直结构分析认为,6-8月通常在81°W、12~13°S附近形成上升流中心,中心渔场基本位于上升流冷水团边缘81°30′~02°30′W。研究认为,该渔场因上升流而形成,主要分布在上升流引起冷水与外洋暖水的交汇区,与SST、SST水平结构、水温垂直结构关系极为密切。
胡振明陈新军周应祺
关键词:茎柔鱼渔场分布秘鲁外海
东黄海鲐鱼形态差异分析被引量:20
2008年
应用4种数理统计方法,采用19个形态比例性状,对东黄海鲐鱼(包括日本鲐的五岛西部种群和东海西部种群,澳洲鲐)3个群体形态差异进行研究。差异系数(cD)检验证实,日本鲐的五岛西部与东海西部2个种群形态上尚未达到亚种差异水平。均数差异系数表明,日本鲐的五岛西部和东海西部种群间比例性状差异显著有FL/BL,SPL1/BL,ED/BL,D2-4/BL,D2-5/BL,D3-5/BL,D4-7/BL,D6-7/BL等8个参数(P〈0.05),日本鲐与澳洲鲐间有FL/BL,SPL1/BL,D1—3/BL,D2—3/BL,D2-4/BL,D2-5/BL,D3-4/BL,D3-5/BL,D4-5/BL,134—6/BL,D4-7/BL,D5-6/BL,D5-7/BL,D6-7/BL等14个参数(P〈0.05)。主成分分析构建了四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67.09%。建立了日本鲐的五岛西部与东海西部以及澳洲鲐3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70.0%~85.0%,判别准确率只为72.4%~82.3%,综合判别率为78.6%。研究认为,可通过比例性状差异来判别3个群体的归属。
邵锋陈新军李纲钱卫国
利用水温垂直结构研究中西太平洋鲣鱼栖息地指数被引量:21
2009年
根据1990~2001年中西太平洋海域(20°N^25°S、175°W以西)金枪鱼围网鲣鱼作业产量和作业次数,结合不同水层的水温及其温差数据(海表温度SST,12.5 m、237.5 m和287.5 m温度,137.5 m与287.5 m温差),以高产频次的相对比值分别建立各因素的栖息地指数SI,建立单因素一元非线形回归模型。采用连乘法、最小值法、最大值法、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建立综合栖息地指数HSI,并对1990~2001年各月HSI值与实际作业产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连乘法和最小值法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5以下的区域;采用算术平均法和几何平均法时,主要产量分布在0.30.7的区域,其产量占总产量的87%。五种模型结果比较,认为最大值法能更好地反映中心渔场分布和符合鲣鱼的分布特征。采用最大值法推算2003年各月HSI值,并与实际产量分布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其各月产量主要分布在HSI>0.8的区域,说明利用HSI模型来预测中心渔场是可行的。
郭爱陈新军
关键词:鲣鱼中西太平洋
基于表温的中西太平洋鲣栖息地适应指数的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根据1990—2001年中西太平洋海域(20°N^25°S,175°W以西)鲣Katsy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产量和作业频次,结合海水表面温度(SST)数据,以高产频次的相对比值表示栖息地适应指数(HSI),采用3种方法建立HSI-SST模型。根据建立的3个模型,利用1990—2001年各月HSI值与实际作业产量进行比较,以选择最优HSI-SST模型;最后,利用2003年SST数据计算其各季度HSI值,用来验证预测中心渔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模型A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4的区域;采用模型B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6的区域;采用模型C时,主要产量分布在HSI>0.8的区域,因此认为模型C更符合鲣资源分布的特征。利用模型C估算2003年各季度HIS值,高产主要分布在HSI>0.8的区域,这进一步说明,模型C能较为准确地预报鲣中心渔场的位置。
郭爱陈新军
关键词:中西太平洋
2006年西南大西洋鱿钓渔场与表温和海面高度距平值的关系被引量:22
2008年
根据2006年1-6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的生产统计和表面水温(SST)、海面高度距平值(SSHA)的资料,利用海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 4.0绘制了各月产量、日产量与SST和SSHA的关系图,推测出各月渔场的最适SST和SSHA值,并经K-S检验。结果表明:1—3月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45°S、60°W附近海域,各月最适SST分别为11~12℃、12~13℃、12~13℃;4-6月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42°S、58°W附近海域,各月最适SST分别为11~13℃、9~11℃、8~9℃。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SSHA=0附近海域。中心渔场分布与SST和SSHA关系极为密切,可作为渔情分析指标。
陆化杰陈新军
关键词:阿根廷滑柔鱼中心渔场西南大西洋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耳石的形态特征分析被引量:26
2008年
根据2004-2005年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调查期间获得的114尾鸢乌贼(胴长为142~575mm)的耳石,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测量。观测表明,鸢乌贼耳石具有很大的翼区,背区则较小,其形态结构与一些其它科种类如黵乌贼科有明显差异。耳石总长TSL、最大宽度MW、侧区长LDL、背侧区长DLL、吻侧区长RLL和翼区长WL等6个主要形态参数值与胴长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P<0.05)。随着胴长不断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逐渐减小,背区、侧区、吻区、翼区的长度与耳石总长之比则基本保持不变,分别为42%、57%、49%和75%左右。
刘必林陈新军钟俊生
关键词:鸢乌贼主成分分析印度洋西北海域
头足类发光器及其在分类学上的应用
2009年
发光器是一些头足类的重要组织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头足类中具有发光器的种类有6目23科57属198种,占世界头足类总数的26%,其中又以大洋性的开眼亚目为最多,近海生活的闭眼亚目和乌贼类较少。头足类发光器通常可分为本体发光器和腺体发光器两类,前者位于体表,后者位于外套腔内。发光器不仅具有照明、求偶、诱捕食物、迷惑和警告捕食者的作用,也在科、属、种的分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重点以科、属为基本单元,描述头足类发光器的类型、部位、大小、数量以及排列方式等特征,同时列举其在分类中的应用。最后,建议有必要细化不同科、属间的发光器特征,建立发光头足类的检索表,以便为国内外头足类研究者提供参考。
刘必林陈新军
关键词:头足类分类学
采用耳石研究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的年龄、生长和种群结构被引量:38
2009年
利用2004—2005年中国鱿钓渔船资源探捕期间在印度洋西北部采集的104枚鸢乌贼Sthenoteuthisoualaniensis耳石样本,对其年龄和生长进行了研究。鸢乌贼的生命周期约为1年,样本年龄为88-363 d,优势年龄组为180-270 d,占总体的81.3%。样本孵化日期为2004年1—11月,几乎为全年性,但存在两个峰值:3—5月和9—10月,分别占总体的57.8%和14.4%。根据孵化日期可将鸢乌贼分为春季和秋季两个产卵群体。两产卵群体胴长与年龄符合线性方程,而体重与年龄符合指数方程模式。各胴长组间的瞬时相对生长率和绝对生长率存在变化,不同群体之间的瞬时相对生长率和绝对生长率差异明显。
刘必林陈新军钟俊生
关键词:鸢乌贼耳石印度洋西北海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