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交通行业科技项目

作品数:111 被引量:838H指数:14
相关作者:杜修力张金喜薛忠军张顶立房倩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市道路工程质量监督站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2篇交通运输工程
  • 30篇建筑科学
  • 9篇自动化与计算...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机械工程
  • 3篇电气工程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沥青
  • 13篇路面
  • 11篇混合料
  • 9篇沥青混合
  • 9篇沥青混合料
  • 9篇沥青路
  • 9篇沥青路面
  • 8篇地铁
  • 8篇路工
  • 8篇抗震
  • 8篇抗震性
  • 8篇抗震性能
  • 8篇交通工程
  • 7篇公路
  • 6篇道路工程
  • 6篇隧道
  • 6篇桥梁
  • 6篇租车
  • 6篇轨道交通
  • 6篇病害

机构

  • 51篇北京工业大学
  • 2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4篇北京市道路工...
  • 13篇北京建筑大学
  • 10篇北京市交通委...
  • 9篇交通部公路科...
  • 7篇北京市交通运...
  • 5篇北京市轨道交...
  • 5篇北京市市政工...
  • 4篇北京警察学院
  • 4篇北京市政路桥...
  • 4篇北京首发公路...
  • 4篇北京市轨道交...
  • 3篇北京航空航天...
  • 3篇北京市公安局
  • 3篇交通运输部
  • 3篇北京国道通公...
  • 3篇北京市首都公...
  • 3篇北京智博联科...
  • 2篇北京市勘察设...

作者

  • 10篇张金喜
  • 7篇杜修力
  • 6篇薛忠军
  • 5篇房倩
  • 5篇张顶立
  • 5篇许成顺
  • 5篇徐世法
  • 5篇王建刚
  • 5篇刘洪涛
  • 4篇罗富荣
  • 4篇李洋
  • 4篇荣建
  • 4篇李华明
  • 3篇张涛
  • 3篇王春明
  • 3篇李振龙
  • 3篇赵晓华
  • 3篇金浏
  • 2篇于富才
  • 2篇张晓亮

传媒

  • 10篇公路交通科技...
  • 8篇公路交通科技
  • 5篇建筑结构学报
  • 5篇市政技术
  • 5篇北京建筑大学...
  • 5篇交通工程
  • 4篇北京工业大学...
  • 4篇交通信息与安...
  • 3篇公路
  • 3篇中外公路
  • 3篇中国公路学报
  • 3篇石油沥青
  • 2篇城市轨道交通...
  • 2篇土木工程学报
  • 2篇工程勘察
  • 2篇计算机仿真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2篇都市快轨交通
  • 2篇公路工程
  • 1篇工业工程与管...

年份

  • 2篇2023
  • 5篇2022
  • 10篇2021
  • 14篇2020
  • 25篇2019
  • 21篇2018
  • 14篇2017
  • 5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7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交通信息特征图谱的信号控制评价方法
2019年
为有效评价交通信号控制的效果,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图谱的评价方法.首先,采用两阶段K-means聚类对车辆运行速度轨迹进行聚类,得到描述速度轨迹特征的交通模式;然后,根据模式吸引度、路段评价指数、分布均衡度等指标构建交通信号控制评价的特征图谱,直观体现交通流演变的时空规律.最后,以北京市道路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特征图谱的评价方法能够细致、直观地描绘交通流的演变过程和运行状态,进而对信号控制进行有效地评价,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张琳琳李华明卓为张耀伟郑淑欣李振龙
关键词:交通控制信号控制交通模式
基于改进Q学习的双周期干线信号协调控制方法被引量:3
2021年
针对双周期干线信号协调控制中干线协调与双周期交叉口通行效率存在一定矛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Q学习的双周期干线信号协调控制方法,从状态空间和动作空间两个方面对Q学习算法进行了改进。首先,提出了新的交通状态描述指标——排队消散指数,依据该指标的阈值对交通状态进行等级划分,降低了Q学习状态空间的维数。其次,综合考虑相邻交叉口交通状态之间的关联和影响,针对每种系统状态分别设定可行的关联动作,降低了Q学习的动作空间。最后,以北京市两广路为例验证了改进的Q学习算法。结果表明,改进Q学习算法相比于普通Q学习算法、固定配时方案,干线平均延误分别减少10.47%、9.93%,平均停车次数分别减少22.64%、7.96%,双周期交叉口平均延误分别减少21.58%、24.96%,平均停车次数分别减少8.51%、11.64%,表明该算法对减少双周期干线延误,降低停车次数具有较为显著作用。
李振龙张靖思刘钦邢冠仰
关键词:交通信号控制Q学习交通状态VISSIM仿真
车联网技术初探被引量:57
2011年
车联网是现代化城市减少交通拥堵和绿色出行的重要手段。随着物联网技术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作为物联网的具体应用,车联网获取车辆运行参数和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使用状况,感知实时道路交通路况,提供丰富的智能交通综合服务。本文的目的是对现有的车联网技术进行一个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本文首先分析了车联网相关概念以及系统分类情况,介绍了车联网目前面临的诸多挑战,总结了车联网的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最后对现有的车联网原型系统进行总结。
诸彤宇王家川陈智宏
关键词:物联网车联网射频识别
轨道交通SIL4级产品危险源辨识方法被引量:1
2013年
为了保证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营,应当在信号系统投入使用之前,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估和认证。安全认证首当其冲的就是辨识和分析系统中潜在的事故致因因素,即危险源。危险源是可能导致事故的条件或潜在原因。在北京轨道交通示范工程亦庄线信号系统安全认证过程中,从系统运行的具体场景出发,利用HAZOP(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辨识危险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燕飞
关键词: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危险源辨识
“公交都市”智能化发展水平与实施效果评估指标研究被引量:2
2020年
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创建背景下,各地公共交通智能化都得到了大力发展,公交行业管理、企业运营、公众服务能力都得到了持续提升。在现状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建设经验,分析公交智能化特点和影响因素,构建公交智能化发展水平和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公交智能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主要关注公交智能化系统建设的先进程度、公交运行实时监测和调度、服务等;实施效果评估指标主要从公交智能化为公交管理、公交企业、公交乘客带来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提取。此外,基于专家赋权和咨询,进一步分析了评价指标权重和分级隶属度,为城市公交智能化实施评价提供一定支撑。
王晶王建民刘冬梅张晓亮
关键词:智能交通公交智能化评价指标
隧道初期支护与围岩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化特性被引量:49
2017年
支护–围岩动态相互作用机制是支护设计的核心问题。首先基于弹塑性软化模型和非关联流动法则,对深埋圆形隧道进行弹塑性解析,并进一步考虑喷射混凝土的时效特性和隧道施工过程特点,建立初期支护–围岩耦合模型,得到了在隧道开挖过程中,距开挖面不同距离的各分析断面支护与围岩的动态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具体实例计算,对型钢和格栅钢架结构在不同支护时机下的支护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研究喷射混凝土硬化特性对于围岩稳定性控制效果和支护结构安全性的影响,基于此给出了合理支护时机的确定方法。得到如下主要结论:格栅相对于型钢初期支护刚度较小,有利于围岩应力和位移的释放,但同时控制围岩变形能力较差,对于支护时机的变化也更为敏感;对于初期支护而言,喷射混凝土支护力的发展过程可分为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增长减缓、趋于稳定4个阶段,且各阶段的分布比例随支护时机变化而有所不同;在支护结构施作早期,喷射混凝土承担的荷载可能大于其当前极限承载能力而导致其失稳;支护时机的选取应综合考虑钢架类型、喷射混凝土硬化特性及隧道掘进速率,在保证支护结构安全性的前提下达到理想的支护效果。该研究成果可对初期支护–围岩动态作用关系进行全过程预测,可使得收敛约束法在隧道支护设计中的应用更为准确,为隧道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孙振宇张顶立房倩台启民于富才
关键词:隧道工程应力释放混凝土硬化
浅埋小净距公路隧道围岩压力分布规律被引量:51
2018年
为了给小净距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完善中夹岩墙的加固方法奠定理论基础,首先通过对41座小净距隧道的双洞内侧围岩压力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的演化特点,分析了垂直围岩压力与单洞开挖宽度、埋深和净距的关系,讨论了双洞内侧侧压力系数与各工程地质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基于隧道实际滑裂面,建立了小净距隧道荷载计算模型,提出了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的计算方法,通过与实测数据及既有研究成果的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及普适性,并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提出了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小净距隧道垂直围岩压力与水平压力发展趋势基本一致,水平压力发展速率明显大于垂直压力,稳定时间也较短;水平压力受双洞间的相互影响比垂直压力要大,在施工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水平方向的应力发展;侧压力系数随净距增加而增大,但随埋深、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增加而减小,并普遍小于规范值;所提出的围岩压力计算式对于复杂小净距隧道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并能对施工过程中小净距隧道的围岩压力进行估算;小净距隧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应从合适的施工方法、合理的支护设计以及实时的监控量测3个层面考虑,具体的控制对策应结合围岩条件和工程特点进行实施。
孙振宇张顶立房倩粟威
关键词:隧道工程小净距隧道统计分析围岩压力侧压力系数
基于材料吸附机理的抑尘沥青路面改性剂选择与试验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为了选择性能更优的抑尘吸附改性剂,通过对抑尘吸附材料的吸附机理进行分析,研究了比表面积、表面张力两项指标对纤维素系吸附材料、无机物系吸附材料和无机盐系吸附材料的影响.通过吸湿增重试验、比表面积测定、表面自由能测定对抑尘吸附改性剂的性能进行评估;通过抑尘沥青混合料吸湿效果试验对抑尘吸附改性剂的性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玉米芯粉、天然沸石粉及无水氯化钙都可作为吸尘吸附改性剂且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吸附性能:无水氯化钙>沸石粉>玉米芯粉.
张奥薛忠军乐兴堃索智
生态主动抑尘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水稳性能评价被引量:3
2018年
为了考虑生态主动抑尘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和抑尘功能的平衡,根据规范对生态主动抑尘沥青混合料的原材料进行了技术指标的测试.调整了传统AC-13的集料配合比,开发了抗滑型AC-13沥青混合料,提高了混合料的表面纹理和构造深度,保证了湿润状态下混合料抗滑性能不降低.同时,采用马歇尔的方法确定了不同类型吸附改性添加剂在不同掺量下的最佳油石比.最后通过浸水马歇尔试验和冻融劈裂试验对沥青混合料的水稳定性能进行了评价,确定了吸附改性添加剂的最佳掺量.结果表明:天然沸石粉、无水氯化钙和玉米芯粉的最优掺量分别为抑尘沥青混合料的总质量的8%,6%,4%.在此掺量下,抑尘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大于80%,冻融劈裂强度比大于80%,满足规范要求.
罗亮张涛于静索智
关键词: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某斜交V型墩刚构桥抗震性能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借助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了某斜交V型墩刚构桥有限元模型,首先分析了该桥的动力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行E1地震下反应谱分析、E2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探讨了斜交刚构桥支座剪力及位移、桥墩弹塑性地震反应,评价了该桥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斜桥抗震设计的建议,以供参考。
刘陆宇焦驰宇袁旭斌张羽
关键词:反应谱分析时程分析抗震性能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