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BSH001)

作品数:9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吕旭峰李申申张群梅邹晓东韩小慧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教育
  • 2篇道德
  • 2篇道德教育
  • 2篇德教
  • 2篇老子
  • 1篇心理健康
  • 1篇学术
  • 1篇学术争鸣
  • 1篇优秀文化
  • 1篇争鸣
  • 1篇政府
  • 1篇政府公共
  • 1篇政府公共性
  • 1篇政府有效性
  • 1篇政治
  • 1篇政治均衡
  • 1篇知识分子
  • 1篇中华优秀文化
  • 1篇社会和谐
  • 1篇社会和谐发展

机构

  • 9篇河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4篇吕旭峰
  • 3篇李申申
  • 2篇张群梅
  • 1篇李荷蓉
  • 1篇邹晓东
  • 1篇韩小慧

传媒

  • 3篇河南大学学报...
  • 2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河南教育学院...
  • 1篇大学教育科学

年份

  • 4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老子的“道”与苏格拉底的“善”之比较——兼论二者对后世道德教育的影响被引量:4
2011年
老子的"道"与苏格拉底的"善"分别是二者哲学的最高道德境界,在中西方伦理学和道德教育思想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老子的"道"与苏格拉底的"善"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二者相同的是:"道"与"善"分别是二者哲学体系中的最高境界;二者都是在关注自然的同时,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二者的道德教育思想中辩证思维充盈其间;躬行实践成为他们道德教育思想的落脚点。二者不同的是:老子的"道"是混沌的,苏格拉底的"善"是明晰的;"道"始于自然,"善"始于认识你自己;"道"是建立在"天地人合一"的基础上,"善"是建立在"美德即知识"的基础上;得"道"之法为"不言之教",而获"善"之法为"产婆术"。从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二者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西道德教育的分异,尊"道"成为中国感性体悟道德教育的传统,扬"善"成为西方注重理性主义道德教育的源流。
吕旭峰
关键词:老子苏格拉底道德教育
政治均衡: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被引量:1
2011年
政治失衡是社会失衡的结果,政治均衡却是社会均衡的前提,解决发展趋于失衡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经济发展,而在于政治均衡,这既是对发展中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反思,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现实诉求。政治均衡,作为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路径选择,以寻求并逐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均衡为价值目标,以利益均衡与制度均衡为逻辑起点,以公共资源的汲取和公共物品的供给为实现机制,并最终以政府公共性秉持和有效性发挥为重要考量维度。
张群梅
关键词:政治均衡社会和谐发展政府公共性政府有效性
均衡与非均衡: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探析被引量:3
2009年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往往伴随着政治与经济的发展悖论而陷入怪圈,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又表明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失衡最终会撕裂其现代化。现代化的发展,既要经济发展来提供公共物品,又要政治发展来分配公共物品。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模式间的转换是一种辩证式发展,其本质区别在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否均衡。现阶段,政治发展问题即提高均衡性公共物品的供给与分配能力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张群梅
关键词:非均衡
老子与毕达哥拉斯“和谐”思想比较
2011年
老子与毕达哥拉斯的"和谐"思想有相同之处,他们都认为"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特征,都把数与"和谐"的阐释联系在一起,也都为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途径。同时,二者的"和谐"思想也有许多不同点,可以反映出中西方哲学的不同特征和发展趋向。
李荷蓉
关键词:老子毕达哥拉斯
略论知识分子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的使命与担当被引量:3
2011年
传统文化精神浸育下的中国知识分子形成了种种独具特色的精神本性和人格特质,当然也有其弱点和缺陷。这种本性和特质以及当今时代对优秀文化传承的迫切需求,使当代知识分子面临着不可推卸的弘扬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大使命。作为有所作为的中国的真正知识分子,应当继承和发扬历史上知识分子那种撼人心魄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古今中外的文化碰撞、交汇中正视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以及传统文化自身的种种悖论,并在对文化悖论的反思中走向自觉,通过寻找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卓有成效地担当起文化传承的使命。
李申申
关键词:知识分子中华优秀文化传承
加强师德建设,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被引量:1
2010年
近期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以专门段落强调教师的行为准则和师德的要求,指出:"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其表明师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要厘清师德的"边界"是当前必须要研究和明晰的一个问题。为此,本栏目特别以笔谈形式对师德"边界"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
韩小慧
关键词:师德建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事业
当前教育学学科理论研究中方法论层面的反思被引量:6
2010年
自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学学科的理论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其总体趋势是向以人为本与辩证思维方向发展。但是,在方法论层面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内在矛盾:放眼全球与对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和话语唯命是从构成了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矛盾;华丽的辞藻、思辨性语言的表述中透视出缺乏历史的厚重与深邃;教育这一直面"人"的学科往往在研究中"目中无人"。
李申申吕旭峰
关键词:方法论
论陶行知对杜威生活教育思想之超越——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性反思被引量:10
2009年
陶行知和杜威基于不同的哲学根基和社会环境,二者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阐释的角度上表现出同中有异。陶行知不是简单地对杜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是结合国情深入实践并且不断地修正和超越,探索出适合我国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生活教育理论路径和体系。当前理论界跟随胡塞尔等现象学家的理论提出的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这一热门话题需要冷静思考,要像陶行知一样不轻易对西方理论照抄照搬,而应该结合国情深入研究,不仅要有理论上的应答,更要有实践上的探索。
邹晓东吕旭峰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争鸣的考察与省思被引量:1
2010年
近年来学者们从多种视角对教育理论问题的探讨,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知识观"之论辩、主体性教育的讨论与争鸣、教师权威和教学中对话与平等的探讨、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讨论等等,都成为教育理论研究深化和学术自由与平等的重要表征。但其中也透射出教育研究者在研究中的某些缺憾。在中国教育史上,先哲先贤们学术争鸣中的平等交流和对学术的真诚追求深深地启迪着后世的学术界。
李申申吕旭峰
关键词:教育理论学术争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