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1012)
- 作品数:22 被引量:253H指数:10
- 相关作者:李森孙武郑影华林培松廖继武更多>>
- 相关机构:佛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重点科技项目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风车草对水体中Hg2+和Cd2+污染的生理生态响应
- 当前重金属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Hg、Cd是水体中主要金属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破坏有着较大影响。利用人工湿地植物技术清除水体污染,具有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和处理效果好等优点,通过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去除...
- 聂磊
- 关键词:风车草生理生态响应
- 文献传递
- 近50年来海南岛西部气候变化初步研究被引量:45
- 2005年
- 根据海南岛西部 1 951~ 2 0 0 0年气温及降水资料 ,运用一元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学方法 ,对海南岛西部近 50年来气候变化做了分析。分析表明 :近 50年来海南岛西部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 ,增温率为 0 2 4℃ / 1 0a,90年代增温尤其明显。不同季节气温的变化趋势不同 ,冬季变暖趋势最明显。根据近 50年冷暖波动情况 ,可将海南岛西部气候划分成两个冷期和两个暖期。近 50年历年降水量则呈下降趋势 ,变幅为 - 2 3 93mm/ 1 0a ,其中 80年代降水最少。各季节中 ,春、秋、冬季降水呈上升趋势。近 50年海南岛西部降水变化可分为三个多雨期和三个少雨期。
- 林培松李森李保生
- 关键词:海南岛西部气候变化年均气温降水量
- 基于NDWI的海南岛西部沙漠化信息自动提取方法研究被引量:13
- 2006年
- 分析海南岛西部沙漠化土地的光谱特征,主要表现为沙漠化土地整体反射光谱率偏高,在TM3和TM5波段表现尤其突出,反射光谱曲线的波峰形态也比其他背景地物更为明显。选择能较好反映沙漠化土地的植被信息(TM4)和土壤水分信息(TM5)的波段,经波段运算得出归一化水指数(NDWI),用以自动提取沙漠化土地信息。运用海南岛西部典型沙漠化区域对该方法进行了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利用NDWI自动提取沙漠化土地信息是可行的,正确率达到89.71%。为快速自动提取沙漠化土地信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以期能更快捷地为沙漠化治理决策提供准确的时空变化信息和科学依据。
- 李辉霞李森周红艺郑影华
- 关键词:沙漠化海南岛西部
- 海南岛滨海沙地风沙活动的^(137)Cs示踪初步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采用137Cs示踪法研究了海南岛滨海地区风沙活动特征,初步查明:由于137Cs沉积量有限,海南岛137Cs背景值含量较低,距海越近沙地中137Cs含量越低,在植被覆盖较好的草地与林地土壤中137Cs含量稍高;根据灌丛沙丘及丘间地剖面的137Cs分布态势,丘间地剖面137Cs含量趋于微量的均匀化,表现出长期稳定沉积特征,而灌丛沙丘具有人为扰动剖面的特征;海南岛西部沙地风沙沉积速率约为1.25 cm.a-1。
- 张素红严平李森
- 关键词:滨海沙地
- 近20年来海南岛西部沙漠化土地动态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3年的3期TM数据,定量分析了海南岛西部的不同等级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过程及其面积与空间上的转换特点。结果表明:17 a来各类沙漠化土地面积显著减少,极重度、重度、中度、轻度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分别减少了58.34%,30.35%,25.88%,64.48%;各类沙漠化土地之间及其与其它土地类型相互之间的转化十分频繁,极重与重度沙漠化土地中分别有53.58%和41.34%的面积没有发生变化,而中度与轻度沙漠化土地分别仅有21.21%和12.02%面积没有发生变化;近17 a来,研究区沙漠化土地动态变化主要是受人为活动干扰作用的结果。
- 王兮之李森郑影华
- 关键词:海南岛西部沙漠化土地
- 海南岛西部沿海地区近70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被引量:9
- 2005年
- 海南西部沿海地区具有干旱、风大、高温、多灾害的自然地理特点,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近70年来本区生态环境变化很大,20世纪30年代呈典型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大面积的风沙化环境,生态环境恶化;此后,风沙化环境一直呈逆转趋势,1970年至2000年,人类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建设,生态环境比较稳定。在本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其前提条件,而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则是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经济建设和水利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本区生态环境的变化起了主要的作用。
- 廖继武孙武尹秋菊李森林培松
- 关键词:生态环境变化
- 海南岛昌江县1937~1975年土地覆被/土地利用的变化——以昌化大角为例
- 2004年
- 以昌江县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昌化大角为典型研究区,依靠对1937年、1959年和1975年大比例尺地形图土地利用类型的解译数据,并参照其他文献,研究了1937~1975年之间海南岛昌江县LUCC的总趋势和过程.结果表明:昌江县的LUCC较为显著,并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总的趋势是1959年以前变化和缓,以后剧烈.持续增加的是水田、建筑用地、有林沙地;旱地、林地在50年代减少,以后增加;裸沙地和荒草地在50年代增加而以后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商业化及国家政策等因素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 尹秋菊孙武廖继武李森林培松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LUCC土地覆被沙地旱地
- 海南岛西部热带沙漠化土地特征与成因被引量:33
- 2005年
- 海南岛西部沙漠化土地具有热带海岸沙地的地域特征、形态特征、旱生植被景观特征和土地利用快速演变特征。在大气环流、雨影区和海流的共同影响下,岛西形成热带半干旱气候和热带稀树草原环境,孕育并存在自然沙漠化发展的动力、空间和物质基础。岛西历史时期沙漠化受气候变化和毁林开荒等活动的影响,但仍是自然沙漠化为主的沙漠化过程。20世纪以来现代沙漠化经历了发展、恢复、再发展、逆转、波动等5个阶段,沙漠化既受数年或数十年尺度的气候变化的作用,又受人为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影响。用因子分析等诊断、分析后认为人为活动的贡献率远大于气候变化的贡献率,现代沙漠化已演变为以人为沙漠化为主的沙漠化过程。
- 李森孙武李凡林培松郑影华聂磊
- 关键词:沙漠化土地沙漠化过程半干旱气候海岸沙地植被景观
- 海南岛西部沿海地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被引量:8
- 2009年
- 选取海南岛目前风沙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昌江县西部的昌化地区和海南西部最干旱的地方——东方市八所地区作为研究区,利用20世纪30年代1∶50000、50年代1∶25000和70年代1∶50000 3个时期的地形图,以及1986年和2000年TM影像图,解译了5期土地利用数据,以此为基础资料,并参考了有关文献,对海南西部沿海地区近8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点、趋势及其成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结果表明:近80年来,水田和建筑用地一直呈增加趋势;荒草地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变化很小,以后持续减少;风沙化土地呈现低—高—低的变化特征,以20世纪50年代最多;林地、旱地表现为由多到少再到多的变化过程,其中林地是20世纪50年代最少,而旱地是20世纪70年代最少;防护林地从无到有到大面积增加.20世纪30—50年代是西部沿海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的时期.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其基础条件,而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则是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一直通过正反2个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
- 廖继武孙武尹秋菊
-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风沙化土地
- 从城镇发展看海南西部沿海土地利用的变化——以东方八所镇为例被引量:4
- 2004年
- 海南西部因其独特的位置而具有与海南其他地方显著不同的脆弱的自然环境。城镇的形成和扩张引起周围地区土地利用的巨大变化,尤其是风沙化土地和耕地在城镇发展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城镇建设、人口增加、水利和防护林建设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廖继武孙武尹秋菊李森
- 关键词:风沙化土地土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