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1999043712)

作品数:9 被引量:295H指数:7
相关作者:程家骅刘勇程济生李圣法金显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底层鱼
  • 3篇底层鱼类
  • 3篇鱼类
  • 2篇多样性
  • 2篇群落
  • 2篇群落结构
  • 2篇黄鲫
  • 1篇敌害
  • 1篇东海北部
  • 1篇休渔
  • 1篇养殖
  • 1篇养殖动物
  • 1篇生活史
  • 1篇生态习性
  • 1篇体重
  • 1篇排氨率
  • 1篇资源合理利用
  • 1篇资源状况
  • 1篇洄游
  • 1篇洄游分布

机构

  • 6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程家骅
  • 4篇刘勇
  • 2篇程济生
  • 2篇方建光
  • 2篇金显仕
  • 2篇李圣法
  • 1篇李建生
  • 1篇梁翻鹏
  • 1篇凌建忠
  • 1篇俞连福
  • 1篇丁峰元
  • 1篇张继红
  • 1篇林龙山
  • 1篇张继红

传媒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水产学报
  • 2篇海洋学报
  • 2篇海洋水产研究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黄海无脊椎动物资源结构及多样性被引量:75
2005年
根据1998~2000年在黄海进行的生物资源底拖网定点试捕调查,所取得的春、夏、秋、冬4季347个样方的无脊椎动物资料,分析了黄海无脊椎动物的资源结构及多样性。调查捕获无脊椎动物53种、2336 896kg、1385397尾。运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作为生态优势度的度量指标,依此来划定每个种在群落中的作用。IRI大于1000的种类定为优势种,全年只有1种,即冷温性的脊腹褐虾(Crangonaffinis),该种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61 4%;IRI值在1000~100的种类定为重要种,有3种(类),即枪乌贼(Loligosp )、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pacificus)和鹰爪虾(Trachypenaeuscurvirostris),它们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25 8%。使用物种丰富度指数(D)、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性指数(J′)剖析了该水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群落各样方指数D=0 000~2 347,H′=0 000~2 140,J′=0 006~1 000。此外还采用Bray Curis指数CN来比较黄海不同区域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与黄海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的种类组成相似性最高,CN=0 846,黄海中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与黄海南部无脊椎动物群落之间的种类组成相似性最低,CN=0 478。经分析,黄海现有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优势种及多样性具有比较好的稳定性。
程济生
关键词:无脊椎动物多样性
东海区黄鲫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合理利用探讨被引量:12
2006年
对采自东海区的315尾黄鲫样本鱼进行生物学测定,使用Bhattacharya方法把所获样品体长频率分布划分成不同的平均体长组,推算出各个组的年龄,求出生长参数,探讨生长规律。再依据B-H模型计算、分析在不同开捕年龄和不同捕捞强度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N/R和YW/R)、单位补充量资源量(PW/R和PN/R)、渔获质量(平均体质量Wy、平均体长Ly和平均年龄Ty)的情况。结果表明,该资源已过度捕捞,应采取适当措施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若保持当前捕捞强度不变,则必须把开捕年龄限制在2.38龄较合适;若能同时改变捕捞强度和开捕年龄,则可以把当前的开捕年龄限制在1.50龄,捕捞死亡率降到1.34,这样黄鲫资源仍能够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
刘勇程家骅李圣法
关键词:黄鲫资源状况
史氏菊海鞘生活史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2年
史氏菊海鞘为附着、滤食性无脊椎生物 ,为贝类筏式养殖的主要敌害生物。目前还没有找到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切断其生活史的某个环节 ,阻止其发展可能是一条途径。本文对史氏菊海鞘生活史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概述 ,并对其生态习性和生活史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史氏菊海鞘具有无性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生殖方式。出芽生殖过程中 ,一般 7d为 1个无性生殖周期 ,幼体的出芽生殖阶段至少持续 4 9d;无性出芽生殖之后 。
张继红方建光金显仕刘瑜
关键词:生活史生态习性海水养殖动物敌害
东海、黄海底层鱼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的因子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黄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海域鱼类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R型分析发现,春季关系最密切的鱼种有4种:斑鳐、凤鲚、海鳗和黑鳃梅童鱼;夏季有5种:鳀、小黄鱼、黄鮟鱇、绿鳍鱼和长蛇鲻;秋季也有5种:带鱼、灰鲳、虻鲉、日本鲭和小黄鱼;冬季有3种:带鱼、鳄齿鱼和发光鲷。历史资源调查证实,夏季的这5个鱼种之间以摄食与被摄食关系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各季节关系密切的鱼种所聚集分布的水域,正是这些鱼种各季对应的生理周期洄游分布的主要水域。根据Q型分析可以得到各季的综合优势鱼种及其优势分布水域,发现带鱼和小黄鱼是东海、黄海渔业资源的绝对优势鱼种,除了带鱼、小黄鱼以外,其他的综合优势鱼种都是一些价值较低的、生长速度较快的小型鱼类。
刘勇程家骅
关键词:底层鱼类
黄、东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被引量:93
2004年
根据1991年和2000年冬季在黄海中南部和东海中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东海底层鱼类群落的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的生态优势度与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指数明显下降,个体小型化使生物资源密度显著上升;重要种类成分发生演替,优势度有较大变化;物种丰富度指数(D)下降极其显著,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也有所下降,但不显著。
程济生俞连福
关键词: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
东海区小黄鱼伏季休渔效果及其资源合理利用探讨被引量:44
2004年
以1991-2002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研究了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资源的养护效果及其局限性,并根据Ricker繁殖模型解析现行资源状况下的最大持续产量,探讨巩固伏季休渔效果的相关管理措施。结果表明,伏季休渔措施对小黄鱼资源的养护作用十分明显,经3个月休渔期,海域中小黄鱼资源增重率达1.71倍,开捕时刻(9月)的相对资源密度为全年最高。但伏季休渔的效果在当年的秋冬汛后即被消耗殆尽,12月份时的资源残存量仅为伏季休渔结束时刻的11%;与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相比,目前东海区小黄鱼资源的群体结构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当龄鱼的渔获比例由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的43.14%上升至近年来的74.64%,剩余群体的渔获比例由56.86%下降至25.36%,资源结构的脆弱程度进一步加剧;伏季休渔制度对小黄鱼资源的长期恢复效果因捕捞力量的居高不下而难以持续体现。坚持产出控制,在现行资源状况下实行9.34×104t最大持续产量的管理目标,伏季休渔制度对东海区小黄鱼资源保护和恢复的长期效果才能得以逐步实现。
程家骅林龙山凌建忠李建生丁峰元
关键词:小黄鱼伏季休渔
东海北部与黄海南部黄鲫群体洄游分布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06年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从中选出关于黄鲫的数据,分析了其资源密度的四季空间分布变化,发现在所调查的区域中黄鲫资源可以分成两个群体:一个分布在东海北部水域,另一个分布在东海南部水域。本文主要对分布在北部的这一群体进行了四季空间分布变化的研究,不同大小的黄鲫在各个季节的分布区域有较大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产卵、索饵、越冬等洄游活动行为,并根据研究结果描绘出黄鲫的产卵育卵场、索饵场、越冬场的大致分布位置。
刘勇程家骅陈学刚
关键词:黄鲫
低温对菲律宾蛤仔能量收支的影响被引量:20
2002年
在实验室内采用静水法,测定了在3、5和8℃下,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和排氨率与体重的关系及其能量收支情况。实验数据显示,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菲律宾蛤仔的耗氧率和排氨率都与体重负相关;温度对耗氧率的影响与体重有关。摄食率、生长率(净生长率、毛生长率)与温度正相关。温度对能量分配影响较大,代谢分配率、排粪分配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且变化极其显著(P<0.01);生长分配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能量收支方程中,排粪能所占比例较大,在41.131%~60.69%之间,代谢能在23.37%~32.73%之间,生长能在6.13%~34.63%之间,排泄能所占的比例最小,低于3%。
张继红方建光金显仕梁翻鹏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耗氧率排氨率体重
东海、黄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研究被引量:60
2006年
根据2000年春(4月)、夏(6月)、秋(9月)、冬(12月)四季东海、黄海底拖网鱼类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四季变化特征.四季全部调查海域中出现的优势鱼种有8种:带鱼、小黄鱼、黄鲫、发光鲷、细条天竺鲷、鳀、鳄齿鱼和刺鲳,其中带鱼和小黄鱼是常年优势种.鱼种季节迁移变化以黄海南部波动最大,东海中部相对较为稳定,东海北部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生物多样性指数中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变化趋势一致,在春、夏两季3个区域相差不大,而在秋、冬两季黄海南部与东海北部和中部有明显分异;种类均匀度指数(J′)在四季节3个区域之间相差不大.在暖季(夏、秋)南部鱼类呈向北迁移,而在冷季(冬、春)北部的鱼类有向南迁移的趋势.
刘勇李圣法程家骅
关键词:底层鱼类群落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