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370145)

作品数:5 被引量:130H指数:3
相关作者:李作洲黄宏文暴朝霞王传华徐艳琴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三峡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药用
  • 2篇药用植物
  • 2篇植物
  • 2篇天麻
  • 2篇蜜环菌
  • 1篇道地
  • 1篇道地药材
  • 1篇等位
  • 1篇等位酶
  • 1篇药材
  • 1篇野生
  • 1篇野生天麻
  • 1篇遗传分化
  • 1篇淫羊藿
  • 1篇淫羊藿属
  • 1篇栽培
  • 1篇栽培天麻
  • 1篇生理生态
  • 1篇生理生态学
  • 1篇生态学

机构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三峡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华...

作者

  • 5篇李作洲
  • 4篇黄宏文
  • 2篇王传华
  • 2篇暴朝霞
  • 1篇邓艳芹
  • 1篇吴会芳
  • 1篇王瑛
  • 1篇徐艳琴

传媒

  • 2篇武汉植物学研...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中草药
  • 1篇植物科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琼脂固体培养基培养蜜环菌菌索总DNA的提取被引量:1
2007年
野外采集的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Vahl.ex Fr.)Quel]在提取DNA前需要分离获得纯化的菌丝体。常规液体培养获得菌丝团的方法感杂率较高,采集固体培养基表面cellophane膜上形成的菌丝则难以获得足量的DNA提取材料。蜜环菌细胞内含有大量多醣类物质,也使得蜜环菌高质量DNA的提取存在一定的困难。本研究通过改进试验,提供一个直接从琼脂固体培养基培养的蜜环菌菌索中提取高质量DNA的方法。其中样品的预先冻融处理方法可以促使蜜环菌菌索与琼脂分离;而在裂解提取缓冲液裂解材料细胞后加入1.25 mol/L KAc溶液,则有利于除去蜜环菌细胞内的多醣类物质以及残留的少量琼脂。通过琼脂糖电泳、紫外分光光度计对DNA浓度及OD值的测定、ISSR引物的PCR扩增以及酶切产物的PCR扩增等方法的检测,结果均表明该方法提取的DNA质量较好,符合进一步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要求。
邓艳芹李作洲王传华黄宏文
关键词:蜜环菌DNA提取
一种优化的蜜环菌分离与纯化方法被引量:2
2005年
从分离材料的采集、蜜环菌索的室内培养条件、培养基的改良和分离技术的优化4个方面对前人的蜜环菌分离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完善和改进。结果表明:采用蜜环菌生长良好的木本植物组织为分离材料,在15℃保湿的条件下培养可以得到健壮的菌索;按玉米粉¨黄豆粉¨蔗糖¨水=6¨1¨1¨26的质量比例制作的培养基不仅能满足蜜环菌生长的营养需求,而且对于其他杂菌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有助于菌株纯化;分离前对菌索表面进行适当干燥可显著提高分离的成功率。
王传华王义敏暴朝霞李作洲
淫羊藿属药用植物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99
2005年
在系统调研国内外淫羊藿属药用植物研究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淫羊藿研究现状,对其资源分布和药用种类、淫羊藿植物化学成分变异与药理研究、生物学特性与生理生态学研究、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淫羊藿植物研究的薄弱环节,指出在医药领域进一步加强淫羊藿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的同时,应在植物学领域重视并深入开展生物学、生理生态学和遗传学的整合研究。提出了“道地”药材形成机制的居群遗传学和数量遗传学的基础研究应是今后药用淫羊藿植物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李作洲徐艳琴王瑛黄宏文
关键词:淫羊藿属资源分布生理生态学道地药材
湖北野生天麻的遗传分化及栽培天麻种质评价被引量:24
2006年
采用7条ISSR引物对天麻(Gastrodiaelata)8个自然居群和6个人工栽培居群共483个样本的居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检测,共检测出清晰、重复性好的DNA带77条,其中64条为多态性带,总多态位点百分比PPB=83.12%。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天麻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分别为:多态位点百分比PPB=59.09%,有效等位基因数Ae=1.29,Nei’s遗传多样度H=0.176,Shannon’s多态信息指数I=0.270,明显高于人工栽培居群(PPB=35.71%,Ae=1.16,H=0.100,I=0.155),揭示出栽培居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基础狭窄和遗传均质性问题。UPGMA聚类分析表明,自然居群与栽培居群存在明显的分化而分别聚为两大类群。自然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0.2558,与AMOVA分析所揭示的居群间遗传变异量占总变异的27.25%的结果相近,说明天麻自然居群间亦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居群间基因流(Nm)为1.4547,相对较弱,可能对自然居群的遗传分化有一定影响。自然居群聚类结果显示出一定程度的地理区域聚类趋势,但Mantel检验表明自然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并不存在显著相关(r=0.1669,P=0.2110),揭示出天麻自然居群的分化现状可能是其生活史特性、地理隔离与人为破坏综合作用的结果。栽培居群的遗传均质化趋势,揭示了引种驯化的瓶颈效应和长期无性繁育所导致的遗传多样性丧失,也反映出栽培天麻种质的遗传基础狭窄。而栽培居群与自然居群间存在着明显的遗传分化,反映天麻栽培居群与自然居群间可能存在基因流的阻断。
吴会芳李作洲黄宏文
关键词:自然居群ISSR
药用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等位酶遗传变异及其变型间的遗传关系被引量:6
2011年
采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对湖北西部药用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4种变型进行了等位酶遗传变异的初步分析。在6个酶系统共检测到17个清晰位点和37个等位基因,其中多态位点11个,位点最大等位基因数为4,位点Acp-4和Prx-2的等位基因表现出变型特异性。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天麻在物种水平维持着较高遗传多样性,平均多态位点比率P=56.3%,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2.1,平均预期杂合度He=0.222;但其变型水平遗传多样性较低(P=42.2%,A=1.7,He=0.146),其中乌天麻遗传多样性最高,药天麻最低。天麻变型间遗传分化系数(GST)达0.3595,平均基因流(Nm)仅为0.4450,说明天麻变型间遗传分化较大,缺乏基因交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天麻居群以变型为单元优先聚类而非地域优先聚类,揭示各天麻变型在遗传上是相对独立的进化显著单元,支持天麻种内变型的划分。红天麻与乌天麻两变型最为近缘,火天麻与药天麻两类群有着较近的遗传关系。
李作洲暴朝霞黄宏文
关键词:天麻等位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