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卫生局妇幼科研基金

作品数:17 被引量:83H指数:7
相关作者:陈红李瑛刘晓红卢新刘向梅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海淀妇幼保健院襄阳市中心医院北京市石景山区妇幼保健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乙型
  • 12篇乙型肝炎
  • 12篇肝炎
  • 12篇病毒
  • 11篇肝炎病毒
  • 10篇乙型肝炎病毒
  • 8篇母婴
  • 7篇乙肝
  • 7篇免疫
  • 5篇宫内
  • 4篇阳性
  • 4篇阻断
  • 4篇免疫效应
  • 4篇抗体
  • 4篇抗原
  • 3篇蛋白
  • 3篇新生儿
  • 3篇乙肝病毒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球蛋白

机构

  • 16篇北京海淀妇幼...
  • 1篇襄阳市中心医...
  • 1篇北京市石景山...

作者

  • 16篇陈红
  • 6篇李瑛
  • 4篇卢新
  • 4篇刘晓红
  • 3篇杨海珊
  • 3篇刘向梅
  • 2篇韩静
  • 1篇张淑敏
  • 1篇雷艳喆
  • 1篇徐艳
  • 1篇李亚平
  • 1篇王欣煜
  • 1篇任群
  • 1篇何逸文
  • 1篇李小鸥
  • 1篇任杰

传媒

  • 6篇中国优生与遗...
  • 5篇中国妇幼健康...
  • 2篇中国妇幼保健
  • 2篇中国新生儿科...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方案探讨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根据她们的不同情况和就诊的不同时期分为6组,Ms组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乙肝e抗原阴性的孕妇,根据就诊的不同时期分为Ms1组、Ms2组、Ms3组。Mse组为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孕妇。MF组为孕妇与配偶均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F组为孕妇为非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配偶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孕妇。各组采用不同的方法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结果 Ms1组230例中有22例母亲孕期用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占本组总数9.6%)。Ms2组:372例中有37例母亲孕期用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占本组总数9.9%)。Ms3组287例中有4例母亲孕期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用过HBIG(占本组总数1.4%),与Ms1组和Ms2组母亲用乙肝免疫球蛋白率9.6%和9.9%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都非常显著(χ2=17.850,P=0.000);(χ2=20.311,P=0.000)。Mse组32例母亲在孕期都用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占本组总数100%)。MF组72例中有20例母亲在孕期用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占本组总数27.7%)。F组:48例中3例母亲在孕期用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占本组总数6.2%);32例母亲在孕期用过乙肝疫苗接种(占本组总数66.6%)。各组共1041例新生儿生后24h内静脉血乙肝抗原抗体定性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均为阴性。生后3个月至1岁随访检测婴儿静脉血1041例乙肝抗原定性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仍均为阴性。结论孕妇或配偶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如乙肝e抗原阳性或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孕妇孕期需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型肝炎病毒传播,否则不需要。父母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如新生儿生后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需要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否则不需要。所有新生儿必须接种乙肝疫苗。
陈红李瑛刘晓红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疾病传播母婴
乙肝病毒携带孕妇检出病毒阳性年龄及疫苗接种调查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母婴和父婴传播中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的比例和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乙肝疫苗接种情况。方法:对父母也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乙肝病毒检出年龄进行调查,并对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乙肝病毒检出前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也进行了调查。结果:①165例被调查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中,否认在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前家庭有乙肝病毒接触史72例,占43.64%。有非家庭乙肝病毒接触史11例,占6.67%。家庭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76例,占46.06%,其中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42例,占25.45%,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21例,占12.73%,丈夫为乙肝病毒携带者13例,占7.88%。做过外科手术6例,占3.64%。②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加父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63例中,4例1岁以前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占6.35%,1岁以后检出乙肝病毒阳性59例,占93.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032,P=0.000)。其中6例7岁以前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占9.52%,其余57例均在7岁以后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占90.48%,经统计学处理,7岁以前与7岁以后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χ2=76.222,P=0.000)。③165例被调查乙肝病毒携带孕妇中有98例明确自己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前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占被调查乙肝病毒携带孕妇的59.39%。其中检出乙肝病毒阳性前接种过乙肝疫苗者39例,占39.80%,但均未在检出前3年内接种乙肝疫苗。未接种过乙肝疫苗者59例,占60.20%。结论: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和父婴传播中水平传播多于垂直传播。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不可能终生免疫,乙肝病毒密切接触者需要定期检测乙肝保护性抗体定量,及时加强免疫。
陈红任群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疾病传播
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子女的免疫效应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了解乙肝疫苗免疫效应在乙肝病毒携带者子女接种疫苗后的持续时间,从而探讨乙肝疫苗复种时间及婴儿出生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疫苗免疫效应的影响。方法对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儿进行观察,这些婴儿出生时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均为阴性,所有观察对象均采用乙肝疫苗按0、1、6个月各10μg方案接种。观察对象的母亲随机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观察1组婴儿生后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观察2组婴儿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200U,生后15~30天重复1次。在婴儿每满周岁时进行定期抽取静脉血检测乙肝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定量,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定性。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予以乙肝疫苗10μg加强接种。结果①观察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1岁婴儿316例,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有162例(51.3%);②婴儿2岁时观察其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的未加强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仅有26例(26/266,9.8%),与婴儿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定量〉lOOmU/mL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13.698,P=0.000);③婴儿1岁时观察1组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48例;观察2组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有106例,经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χ^2=4.892,P=0.027)。结论①婴儿经乙肝疫苗3次10μg接种后,对母亲乙肝病毒抗原阳性的高危儿童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很有必要;②对于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不足者应加强疫苗接种;③1岁和2岁时观察1组的婴儿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均显著多于观察2组,说明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疫苗免疫效应存在抑制现象。
陈红李瑛刘晓红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母婴疫苗免疫
不同剂量HBIG对母婴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抗体宫内传播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抗体宫内传播的影响。方法将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婴儿作为500例观察对象,根据出生前母亲是否用HBIG分为:观察1组:产前母亲孕末期28w、32w、36w各用200IU(蓉生)HBIG 200例;观察2组:产前母亲孕末期28w、32w、36w各用400IU(蓉生)HBIG 100例;对照1组:产前母亲孕末期不用HBIG 200例。观察生后12h内新生儿静脉血乙肝五项: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结果观察1组200例新生儿HBsAg阳性1例,阳性率为0.5%,HBeAg阳性3例,(其中1例HBsAg同时阳性)阳性率为1.5%。对照组HBsAg阳性2例,阳性率为1%,HBeAg阳性8例,(其中2例HBsAg同时阳性)阳性率为4%。经统计学处理(HBsAg)χ2=0.336,P=0.562;(HBeAg),χ2=2.337,P=0.126。观察1组与对照组生后24h内HBV抗原检测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1组、观察2组与对照组HBsAb检测比较:观察1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1%,观察2组新生儿HBsAb阳性率2%,对照组HBsAb阳性率1%,各组HBeAb和HBcAb检测比较,结果HBeAb和HBcAb检测母婴符合率均在97%-97.5%之间。结论孕妇HBV携带者产前孕末期用HBIG 200IU隔4w连用3次的方法对阻断乙肝病毒的宫内感染效果不显著。加大HBIG的用量400IU可基本阻断HBV垂直传播胎儿。但鉴于对照组宫内感染率仅4%,加大用量不适用所有HBV携带者孕妇,尤其是HBsAg单阳性孕妇。
陈红李瑛刘向梅
HBV宫内感染新生儿与父母抗原抗体携带情况的关系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陈红李瑛张淑敏
关键词:宫内感染抗原抗体新生儿母婴垂直传播乙肝表面抗原
阻断早产儿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免疫效应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为了了解不同免疫方式对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婴儿早产儿方案的免疫效应。方法将在我院分娩的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周小于37周,出生体重小于2500g的早产儿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同期出生的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足月儿作为对照。分组:①早产1组为母亲在孕期用过HBIG的早产儿,早产2组为母亲在孕期未用过HBIG的早产儿。早产1组和早产2组早产儿生后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生后2~4周重复1次,生后2、3、6个月各接种乙肝疫苗10μg。②足月1组为母亲在孕期用过HBIG的足月儿,足月2组为母亲在孕期未用过HBIG的足月儿。③对照1、2、3组为在1岁时检测乙肝表面抗体的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足月儿。对照1组为母亲在孕期用过HBIG的足月儿,对照2组为母亲在孕期未用过HBIG的足月儿。对照1组和对照2组生后注射HBIG200IU,生后2~4周重复1次,对照3组为母亲在孕期未用过HBIG生后新生儿也未用过HBIG的足月儿。各对照组足月儿出生后0、1、6月各接种乙肝疫苗剂量10μg。观察项目:①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早产发生率。②检测生后24h内静脉血乙肝病毒抗原。③观察生后乙肝病毒抗原为阴性的婴儿生后1岁乙肝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HBsAb)定量检测,定量大于100mIU/ml为强应答,小于100mIU/ml为弱应答。④观察生后1岁乙肝抗原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定性。结果①乙肝病毒携带者孕妇早产发生率为5.30%。②早产儿47例生后检测乙肝病毒抗原为阳性者2例,阳性率为4.25%,同期足月新生儿840例,乙肝病毒抗原为阳性者9例,阳性率为1.07%,早产儿与足月儿出生时乙肝病毒抗原阳性率率差异无显著性(χ2=3.684,P=0.055)。③早产1组生后1岁19例早产儿有12例(63.2%)HBsAb定量为强应答,早产2组26例早产儿有17例(65.4%)HBsAb定量为强应答,两组早产儿HBsAb定量检测免疫效应差异无显著�
陈红李瑛杨海珊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阻断早产儿免疫应答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父婴传播的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阻断乙型肝炎(乙肝)病毒父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将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乙肝母婴阻断门诊就诊的配偶为HBV携带者的孕妇共例61例作为观察对象,22例配偶为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其中28例孕妇也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仅1例孕妇为HBsAg和HBeAg双阳性。对33例本人未检出HBV抗原的孕妇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定量,对定量较低或阴性的孕妇在孕前或孕期接种国产(基因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根据定量接种1~2次。对孕妇也为HBV携带者和孕妇在孕末期前检验血中尚未达到高滴定度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者,在孕末期28、32、36w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400IU。观察新生儿生后12h内静脉血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及乙肝表面抗体定性,采用酶联免疫法定性测定。结果所有观察新生儿61例生后12h内静脉血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均为阴性,以后3、6、12个月复查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未发现阳转者。33例母亲未检出HBV的新生儿生后12h内静脉血乙肝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均为阳性,28例母亲也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新生儿乙肝表面抗体均为阴性。结论对配偶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孕妇在孕前或孕期接种乙肝疫苗;对孕妇也为HBV携带者或孕妇在孕末期前检验血中尚未达到高滴定度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者,在孕末期肌肉注射较大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措施可基本阻断乙肝病毒父婴垂直传播。
陈红李小鸥雷艳喆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疾病传播
乙型肝炎抗原抗体定量测定在阻断母婴宫内传播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抗原抗体定量测定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中的意义。方法我院分娩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阳性、乙肝e抗原(HBeAg)阴性孕产妇445例及其分娩的新生儿445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孕产妇乙肝e抗体(HBeAb)阳性349例(作为干预1、2组和对照1组),HBeAb阴性96例(作为对照2组)。⑴干预1组:孕妇孕28、32、36周共3次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共133例。⑵干预2组:孕妇孕20~27周检测静脉血HBsAg、HBeAb和HBcAb定量,HBeAb定量大于50ncu/ml者孕28、32、36周分别肌肉注射HBIG400IU,共124例。⑶对照1组:孕期未注射HBIG,共92例。⑷对照2组:孕期未注射HBIG,共96例。检测各组孕妇的新生儿生后12h内静脉血HBV抗原定性。结果干预2组孕妇46例(37.1%)HbsAg升高、41例(33.1%)HbcAb升高;新生儿HBV定性,干预1组阳性2例(1.5%),对照1组阳性4例(4.3%),两组之间阳性率对比(χ2=1.695,P=0.1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2组和对照2组无HBV定性阳性。结论孕妇HBsAg和HBcAb定量值高者未见宫内传播者。孕妇HBeAb定量值低者未见宫内传播者。HBeAb定量值高的孕妇分娩HBV定性阳性新生儿的可能性大,故可作为HBIG阻断宫内传播对象的参考。HBeAb定量增高与宫内传播关系的探讨目前是初步的,尚待继续深入研究。
陈红何逸文卢新
关键词:抗原抗体反应
不同免疫方式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水平传播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主动免疫和主动加被动联合免疫的不同方式阻断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母婴水平传播的效果,以及乙肝表面抗体HBsAb的产生情况。方法对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分娩的母亲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婴儿作为观察对象。这些婴儿生后24h内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HBV抗原HBsAg、HBeAg及HBV表面抗体(HBsAb)均为阴性,HBV抗体乙肝e抗体(HBeAb)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均为阳性。所有观察对象均采用基因重组乙肝疫苗(HBVac)按0、1、6月各10μg方案接种,随机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观察1组232例婴儿生后24h内注射(蓉生)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100~200IU,生后15~30d重复1次;观察2组182例婴儿生后不注射HBIG。观察项目:①观察生后3个月、6个月、1岁时HBsAg和HBeAg阳性率。②观察生后3个月、6个月和1岁时HBsAb定性阳性率和1岁时HBsAb定量。③观察生后3个月、6个月、1岁时HBeAb和HBcAb阴性率。结果①所有观察对象生后3个月、6个月、1岁时HBsAg和HBeAg检测均为阴性。②生后3个月观察1组HBsAb阳性率96.53%;观察2组HBsAb阳性率为75.68%,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94,P=0.000)。生后6个月观察1组HBsAb阳性率为88.24%;观察2组HBsAb阳性率为96.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5,P=0.022)。生后1岁时观察1组HBsAb阳性率为93.53%;观察2组HBsAb阳性率为97.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2,P=0.039)。③观察生后3个月、6个月、1岁时HBeAb、HBcAb阴转率和1岁时HBsAb定量检测结果,所有结果观察2组均高于观察1组,但除了生后3个月观察2组HBeAb阴转率大于观察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汉逊)酵母基因重组HBVac10μg0、1、6方案单纯主动免疫可使母亲HBsAg携带者的婴儿产生不低于加用HBIG联合免疫的免疫效应。HBIG对婴儿自身主动产生保护性抗体HBsAb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现象。
陈红刘向梅韩静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方式母婴抗原抗体
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了解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情况的影响。方法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的孕妇中随机抽取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29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自然分娩组180例,剖宫产术组(简称手术组)112例。所有孕妇孕期均未使用过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和其他任何抗病毒药物。观察婴儿生后0、3、6个月静脉血乙肝抗原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定性。结果自然分娩组180例新生儿乙肝病毒阳性者5例,乙肝病毒阳性率为2.78%;剖宫产术组112例新生儿乙肝病毒阳性者4例,乙肝病毒阳性率为3.57%。两组新生儿乙肝病毒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2χ=0.146,P=0.736)。所有乙肝病毒阳性新生儿乙肝e抗原均呈阳性。自然分娩组乙肝表面抗原无阳性,剖宫产术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2例,阳性率为1.79%,经检验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146)。结论乙肝病毒携带者剖宫产与自然分娩新生儿乙肝病毒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仅占乙肝病毒阳性新生儿的少数,所有乙肝病毒阳性新生儿均可出现乙肝e抗原阳性。
陈红任杰刘晓红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分娩方式婴儿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