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720901)

作品数:13 被引量:73H指数:5
相关作者:罗宏杰李伟东周铁夏寅吕功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敦煌研究院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历史地理
  • 3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可溶盐
  • 3篇盐害
  • 3篇出土
  • 2篇遗址
  • 2篇陶器
  • 2篇迁移
  • 2篇微裂纹
  • 2篇硫酸
  • 2篇硫酸钠
  • 2篇汉墓
  • 2篇NACL
  • 1篇动物考古
  • 1篇动物考古学
  • 1篇邢窑
  • 1篇盐分
  • 1篇阳陵
  • 1篇窑址
  • 1篇遗址博物馆
  • 1篇应力
  • 1篇釉色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4篇西北大学
  • 4篇敦煌研究院
  • 4篇陶质彩绘文物...
  • 2篇北方民族大学
  • 2篇上海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河南省文物考...

作者

  • 6篇李伟东
  • 6篇罗宏杰
  • 4篇陈港泉
  • 4篇吕功煊
  • 4篇赵静
  • 4篇王丽琴
  • 4篇夏寅
  • 4篇周铁
  • 3篇苏伯民
  • 3篇靳治良
  • 2篇胡红岩
  • 2篇钱玲
  • 2篇鲁晓珂
  • 2篇李强
  • 1篇付琳
  • 1篇董俊卿
  • 1篇李青会
  • 1篇王立新
  • 1篇张尚欣
  • 1篇张永科

传媒

  • 4篇文物保护与考...
  • 3篇自然杂志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硅酸盐学报
  • 1篇华夏考古
  • 1篇分析测试技术...
  • 1篇中国科学:技...
  • 1篇边疆考古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盐分在文物本体中的迁移及毁损机理被引量:21
2017年
本文以盐分对文物本体的破坏机理为主题,分别评述了国内和国外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提出今后文化遗产盐害机理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文物本体盐害的发生、发展与遗址本体中盐分的种类、含量、文物本体微结构以及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其盐害发生发展机理及盐分活动规律的研究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当然要求,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和重点。以土遗址和陶质文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着眼于共性问题,研究文物本体环境现状、材料组成、病害调查、盐分组成、迁移、毛细吸附、结晶破坏及可溶盐沉淀分布等,归纳出了若干盐害毁损的机理和规律。鉴于硅酸盐质文化遗产盐害分布极其广泛、赋存环境条件千差万别、盐害成因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治理难度极其困难、盐害文物修复后的复发几率又比较频繁,所取得的研究进展还很难解释所有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盐害现象。因此,如何建立一套符合文物盐害特点的研究方法,使得在该方法下获取的研究结果更加符合实际,也是很迫切的一项工作。
靳治良刘端端张永科陈港泉夏寅苏伯民周铁吕功煊罗宏杰
关键词:盐害
西安汉墓出土漆陶器的科学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电子探针(EPMA)等手段对陕西西安市汉墓出土的陶器残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这批陶器中有北方汉墓鲜有报道的红色彩绘漆陶器,其红色颜料为较常见的朱砂(HgS)。显微结构研究显示至少存在三种类型的陶器:其一,陶胎上先通体涂绘含高锰和铁化合物的棕黑色陶衣,其中MnO和FeO的质量分数超过20%,后再施红色彩绘层;其二,陶胎上先涂一层薄漆层后再进行彩绘;其三,先在陶胎上做底灰层,再刷一层薄漆,然后进行彩绘。漆层中都存在添加骨灰和石英的现象,漆灰层中有添加高铁物质及黏土的现象,其中FeO的质量分数达22%。研究结果不但扩展了陶器的种类,也为漆陶器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强李强李伟东罗宏杰
关键词:骨灰汉墓
土质文物本体中硫酸钠与氯化钠迁移速率的模拟研究被引量:6
2016年
以土质文物本体为模拟对象,采用土柱实验的方法,对比研究了由敦煌土制备的土柱中氯化钠(NaCl)和硫酸钠(Na_2SO_4)在土柱中的迁移速率,计算得到了氯化钠和硫酸钠在土柱中的表观迁移速率。在各种运移方式中,氯化钠的表观迁移速率均较硫酸钠大。氯化钠和硫酸钠在重力作用下自上而下运移时的表观迁移速率较自下而上饱和自然吸附运移时大。SO_4^(2-)受土质胶体的吸附作用大,加之硫酸钠晶型结构多变,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剧烈。上述多重因素在温度交变、干湿循环等环境因素作用下,既导致了硫酸钠在土柱中的运移速率的下降,又同时对土柱造成严重粉化和结构破坏,进而影响到土质文物本体的保护。
靳治良郝旭强陈港泉夏寅钱玲胡红岩苏伯民周铁吕功煊
关键词:土柱实验氯化钠硫酸钠迁移
可溶盐NaCl和CaCl_2对陶质文物的酥粉作用被引量:3
2015年
研究可溶盐NaCl和CaCl_2复合盐破坏陶质文物过程中作用本质,在复合盐溶液的平衡结晶相分析基础上,分析陶质样品中可溶盐溶液的吸收和水分蒸发速率变化,以及采用超景深显微系统、扫描电子显微系统等检测可溶盐NaCl、CaCl_2和复合盐溶液对陶质样品的破坏过程和作用。结果表明:陶质样品破坏的本质在于可溶盐结晶受力过程中微裂纹的扩展和贯通,在环境相对湿度变化引起裂纹扩展贯通过程中,陶质样品表面逐层粉化脱落,质量、形貌和强度都发生着一定程度的改变,其中NaCl结晶体对陶质样品产生的作用力较大,破坏性最强,而NaCl溶液中加入的CaCl_2延长了盐结晶所需要的时间,间接地阻碍了NaCl的结晶析出,反而对陶质样品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酥粉陶质文物的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赵静王丽琴罗宏杰李伟东容波周铁
关键词:可溶盐NACLCACL2微裂纹
山东青州和沂源地区出土彩绘陶器的测试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彩绘陶器以其绚丽多彩的彩色装饰为主要特征,对它们的相关研究将不断丰富古代制陶工艺及颜料加工技术的认识。为此,本研究利用EDXRF、XRD、SEM、热膨胀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山东青州香山汉墓和沂源战国墓葬出土彩绘陶器的组成结构及烧制温度进行了深入分析,首次发现了先以滑石粉打底其上再绘朱砂的彩绘陶品种。沂源战国墓葬中出土了表面用锡层作装饰的陶器,这是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墓葬中首次发现这种"锡涂陶"。青州香山汉墓出土的陶俑和器物的胎料组成相近,而烧成温度存在明显差异,陶俑的烧成温度要高于器物。这些结果可为研究彩绘陶器的工艺发展提供新资料。
鲁晓珂李伟东李强容波周铁
关键词:彩绘陶器烧成温度
林西井沟子西区墓葬出土滑石珠的科技分析及相关问题被引量:1
2015年
2002与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对林西县井沟子遗址西区墓葬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报告《林西井沟子——晚期青铜时代墓地的发掘与综合研究》于2010年正式出版[1],在报告下编中对以西区58座墓葬为代表的"井沟子类型遗存"展开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如对人骨遗存进行的体质人类学研究、线粒体DNA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
付琳董俊卿李青会王立新
关键词:体质人类学青铜时代动物考古学滑石矿
高汉墓酥粉灰陶文物的病变机理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超景深显微系统、扫描电子显微镜、离子色谱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了典型酥粉陶质文物样品的化学成分、微观形貌以及含有的可溶盐离子成分和浓度。结果表明:含量占样品总质量3.00%~10.00%的可溶盐NaCl和NaNO3是导致文物酥粉的主要原因。通过可溶盐溶液在陶质样品中的结晶动力学分析以及在模拟陶质样品中的结晶破坏过程,证实陶质样品的破坏本质在于可溶盐结晶受力过程中微裂纹的扩展和贯通。在环境相对湿度变化引起裂纹扩展贯通过程中,样品质量、形貌、孔径和强度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其中,NaCl结晶体对陶质样品产生的负压压力较大,破坏性最强。
赵静罗宏杰王丽琴王丽琴李伟东周铁
关键词:可溶盐微裂纹
邢窑的工艺发展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2年
邢窑以生产白瓷著称于世,邢窑白瓷开创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人们常用"类银似雪"来形容邢窑白瓷的釉色之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其遗址在河北省临城、内丘、邢台等地区相继被发现.
关键词:邢窑中国瓷器白瓷釉色窑址
复合淀粉-丙烯酰胺聚合物在秦始皇帝陵和汉阳陵土遗址脱盐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制备了一种复合淀粉接枝丙烯酰胺高分子聚合物(St-PAM).经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表征发现,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形成具有多层片状、尖锐断面及多重孔道的大比表面积的聚合物.同时,吸水性能测试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吸水耐盐性能.将材料应用于秦始皇帝陵K9901陪葬坑及汉阳陵地下遗址进行脱盐示范,结果表明,吸水脱盐材料对试验区域表面土层主要成盐离子Ca^(2+)和SO_4^(2-)的移除率分别达到70%和90%左右,对含量较少的其他盐类离子,如Na^+、NO_3^-等也有明显效果.
钱玲夏寅胡红岩张尚欣吕功煊陈港泉周铁
关键词:土遗址遗址博物馆盐害脱盐
可溶盐NaCl/NaNO_3对陶质样品的破坏作用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针对目前关于典型可溶盐Na Cl、Na NO3和两者的复合盐对陶质文物破坏作用的研究空白,在分析不同可溶盐以及复合盐溶液的表面张力、浓度变化以及平衡结晶相等的基础上,采用超景深显微系统和自动压汞仪等设备研究可溶盐Na Cl/Na NO3对模拟陶质样品的破坏过程和方式,结果表明:复合盐的吸水一失水能力远远高于单一的Na Cl和Na NO3,其在陶质样品中的溶解一结晶加速,破坏作用高于单一的可溶盐Na NO3;同时,含复合盐陶质样品的呈蘑菇状包裹的盐硬壳层在相对湿度的变化过程中,连续的盐结壳面积逐渐降低,不连续的结壳层面积增多,样品的平均孔径变小,小孔体积含量增加,微小裂缝逐渐扩张。本研究分析复合盐Na Cl/Na NO3破坏陶质文物的过程和作用,为酥粉陶质文物的进一步保护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赵静罗宏杰王丽琴李伟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