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心血管病高技术实验室资助项目

作品数:17 被引量:835H指数:11
相关作者:王薇赵冬孙佳艺吴兆苏刘军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血管
  • 9篇血管病
  • 8篇发病
  • 8篇发病危险
  • 7篇动脉
  • 7篇心血管
  • 7篇心血管病
  • 6篇血压
  • 4篇脑血
  • 4篇脑血管
  • 4篇脑血管意外
  • 4篇颈动脉
  • 3篇动脉疾病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心血管疾病
  • 3篇血管疾病
  • 3篇血压水平
  • 3篇颈动脉粥样硬...
  • 3篇老年
  • 3篇老年人群

机构

  • 18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一...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医院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作者

  • 18篇赵冬
  • 17篇王薇
  • 16篇孙佳艺
  • 13篇刘军
  • 12篇吴兆苏
  • 11篇刘静
  • 10篇秦兰萍
  • 5篇刘飒
  • 4篇王淼
  • 3篇曾哲淳
  • 3篇周广华
  • 2篇吴桂贤
  • 2篇王文化
  • 2篇解武祥
  • 2篇杨颖
  • 2篇成君
  • 2篇李翠芬
  • 2篇霍勇
  • 2篇武阳丰
  • 2篇刘群

传媒

  • 8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华肾脏病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2篇2010
  • 6篇2008
  • 2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35~64岁人群胆固醇水平与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48
2006年
目的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与心血管病(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30384人的基线TC水平和1992—2002年发生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TC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以TC<3.64MMOL/L(140MG/DL)组为对照,随着TC水平的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呈持续增加变化。(2)TC水平与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的关系有所差别: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从TC很低水平(<3.64MMOL/L)开始,随着TC水平的增加呈持续上升的变化;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与TC水平的关系缺乏一致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TC<5.72MMOL/L(220MG/DL)相比,TC≥5.72MMOL/L时急性冠心病发病危险增加74%(RR=1.743,P<0.01),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增加12%(RR=1.119,P>0.05)。(3)在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中,5.9%可归因于高TC血症;其中11.7%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和2.9%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可归因于高TC血症。(4)不同TC水平时,随着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10年心血管病发病的绝对危险增加。结论从TC低水平<3.64MMOL/L(140MG/DL)开始,随着TC水平的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持续上升。应该加强多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以减少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
王薇赵冬刘静曾哲淳孙佳艺刘军秦兰萍吴兆苏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意外胆固醇
2740人基线血压水平及10年后血压变化与血清肌酐水平的关系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北京部分城区队列人群基线血压水平(1992年)及10年后(2002-2003年)血压的变化与血清肌酐(Scr)水平的关系。方法1992年对北京大学社区和首钢地区35- 64岁人群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调查,取得了基线数据。2002年对上述人群(45-74岁)进行复查,复查中加入了Scr检测指标。对两次资料完整的2740人基线血压水平及10年后血压变化与Scr水平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1)北京部分城区45-74岁人群平均Scr水平为(87.52±20.33)μmol/L,男性Scr[(96.36±15.92)μmol/L]高于女性[(80.44±21.22)μmol/L] (P<0.01)。(2)上述人群中Scr水平异常的发病率为8.7%,男性(13.6%)高于女性(4.4%)(P< 0.01)。其中,肾功能受损的发病率为0.9%,男性(1.6%)高于女性(0.3%)(P<0.01)。(3)随着基线血压水平的升高,10年后Scr水平呈增加趋势(P<0.01)。调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血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吸烟等变量后,基线血压≥180/110mm Hg组Scr水平异常的相对危险是血压<120/80 mm Hg组的3.89倍(95%CI:1.51-10.04)。(4)Scr水平异常的发病率在1992年和2002年血压均正常的人群为6.6%;在1992年为高血压到2002年血压控制到正常的人群为12.4%;在1992年和2002年均为高血压的人群为16.9%。结论高血压与Scr水平密切相关,有效控制血压能够延缓Scr水平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肾功能。
李翠芬赵冬王薇刘军刘飒孙佳艺吴兆苏
关键词:肌酸酐肾疾病队列研究
体质指数与腰围指标联合应用对心血管病危险的预测作用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分析和评价在体质指数(BMI)分层基础上,增加腰围指标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检出作用以及对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预测作用。方法以1992年建立的中国多省市前瞻性队列35~64岁共30378人数据为依据,在基线BM1分为正常、超重和肥胖的基础上,分析和评价加入腰围指标对心血管病代谢因素的检出作用以及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预测作用。诊断标准分别参照《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的BMI切点和《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的腹部肥胖切点。结果(1)联合应用BMI和腰围指标诊断肥胖时,呈现交叉重叠情况。以BMI为标准,队列人群肥胖率是10%,其中76.4%的人同时伴有腹部肥胖;以腰围为标准诊断人群腹部肥胖率为17.5%,其中有43.4%的人同时符合BMI的肥胖标准。(2)在BM1分层中加入腰围指标,男女两性有腹部肥胖者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患病率均高于无腹部肥胖组。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和体力活动等因素后,其特点仍存在,并有统计学的显著性。(3)以BMI和腰围均正常组为对照,多因素分析显示:超重和肥胖组中有腹部肥胖者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分别增加了38%(RR=1.383,95%CI1.083~1.765)和57%(RR=1.570,95%CI1.226~2.010)。结论在BM1分层中加入腰围指标可增加心血管病代谢危险因素以及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预测作用。
王薇赵冬孙佳艺刘静刘军秦兰萍吴兆苏
关键词:人体质量指数腰围
中国35~64岁人群血压水平与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73
2004年
目的 探讨我国 35~ 6 4岁人群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 ,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修订工作提供流行病学数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 ,对 1992年建立的 11省市 35~ 6 4岁队列人群共 3172 8人的基线血压水平和 1992~ 2 0 0 2年发生的心血管病 (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 )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以血压 110~ 119/ 75~ 79mmHg(1mmHg =0 133kPa)为对照 ,血压在 12 0~ 12 9/ 80~ 84mmHg时 ,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 1倍 (RR =2 0 9) ;血压在 14 0~ 14 9/90~ 94mmHg时 ,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 2倍以上 (RR =3 2 3) ;当血压≥ 180 / 110mmHg时 ,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了 10倍以上 (RR =11 81)。 (2 )与理想血压相比 ,2级高血压时 ,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的危险是理想血压组的 2 3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和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分别是理想血压组的 4 9倍和 11 7倍。 (3)在总的心血管病事件中 ,36 1%可归因于高血压 ;其中 4 4 0 %的急性脑卒中事件和 2 3 7%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可归因于高血压。 (4 )不同血压水平时 ,随着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加 ,10年心血管病发病的综合危险增加。结论 血压水平从 110 / 75mmHg开始 ,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 。
王薇赵冬刘静孙佳艺吴桂贤曾哲淳刘军秦兰萍吴兆苏
关键词:血压水平心血管病发病危险
1331人基线血压水平及10年血压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被引量:82
2004年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队列人群基线(1992年)血压水平及10年(1992年至2002年)血压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1992年在北京大学社区建立了年龄为35~64岁共1985人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队列,取得了基线调查数据;在2002年对该人群再次进行了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并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本研究对两次调查资料完整的1331人基线血压水平及10年血压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1)北京地区45~74岁研究人群中颈动脉内中膜(IMT)的增厚率为514%,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为347%。(2)高血压者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495%)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289%)(P<0001)。随着血压水平的增加,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均呈增加趋势。在血压≥180/110mmHg(1mmHg=0133kPa)时,颈动脉IMT增厚的相对危险是理想血压组的18倍,而颈动脉斑块的相对危险是理想血压组的56倍。(3)1992年和2002年查体血压均正常者其颈动脉斑块或IMT增厚的患病率为506%;1992年检查高血压,2002年检查血压正常者其颈动脉斑块或IMT增厚的患病率为636%;1992年和2002年查体均为高血压者其颈动脉斑块或IMT增厚的患病率为742%。结论在北京地区45~74岁的研究人群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普遍存在的。随着基线血压水平的上升,无论是颈动脉斑块、
王薇赵冬厚磊李志安勇强孙慧黄葵赵青田津孙佳艺张宏印赵丽雅吴兆苏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IMT血压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
中国35-64岁人群白细胞计数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不同类型心血管病(包括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992年建立的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共21318人的基线白细胞计数水平和1992-2003年发生的急性冠心病事件和急性脑卒中事件的关系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白细胞计数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白细胞计数从参照组4.0-4.9×10^9/L开始,随着白细胞计数水平的升高,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及总心血管病事件累计人年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变化,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及总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随白细胞计数的升高而增加。(2)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有所差别:与参照组(4.0-4.9×10^9/L)相比,随着白细胞计数的升高,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危险及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危险上升;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与白细胞计数水平未见明显相关趋势。(3)多因素分析显示,当白细胞计数〉9.0×10^9/L时,总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增加(95% CI:1.188-2.416),其RR是对照组的1.7倍。结论随着白细胞计数的升高,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及总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呈上升变化。
刘群赵冬王薇刘静孙佳艺刘军秦兰萍吴兆苏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脑血管意外白细胞计数
1331人基线血脂水平及10年血脂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北京地区队列人群基线(1992年)血脂水平及10年(1992年至2002年)血脂的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1992年在北京大学社区建立了年龄为35~64岁共1985人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研究队列,取得了基...
刘军赵冬王薇李志安勇强孙慧黄葵赵青田津孙佳艺吴兆苏
文献传递
中老年人群血脂水平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作用被引量:19
2010年
目的 了解2002年至2007年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的变化情况,评价基线血脂水平对新发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作用.方法 研究样本来自中美队列中的石景山人群和多省市队列中的北京大学社区人群.2002年9月对这两个人群进行基线颈动脉超声检查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2007年9至10月复查颈动脉超声.以两次颈动脉检查数据完整的2000名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基线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2002年至2007年,颈动脉斑块患病率男性从30.3%增加到62.2%,女性从21.5%增加到51.5%;新发斑块率男性为41.8%,女性为34.1%.(2)男女两性颈动脉新发斑块率随着基线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及总胆固醇与HDL-C比值(TC/HDL-C)水平的增高而增加,其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交叉分析显示,LDL-C,HDL-C,甘油三酯对斑块发生率有协同作用.(4)多因素分析显示,高LDL-C、高non-HDL-C和高TC/HDL-C是男女两性新发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男性OR值分别为1.44、1.45、1.59,女性OR值分别为1.47、1.35、1.64,均P<0.05).结论 2002年至2007年,中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患病率在快速增长.高LDL-C、nonHDL-C和TC/HDL-C水平是中老年人群新发颈动脉斑块的独立预测指标.
王薇霍勇赵冬刘静梁立荣孙佳艺杨颖王淼解武祥周广华史平任福秀武阳丰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脂异常超声检查
空腹血糖受损新标准对其患病率和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评价2003年美国糖尿病协会新的空腹血糖受损标准对中国35~64岁人群空腹血糖受损率的影响以及与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以中国多省市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为基础,对30 378人基线血糖水平的分布特点以及10年随访期间发生的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依据新的空腹血糖受损的标准,我国35~64岁人群空腹血糖受损率从6.9%上升到21.6%,增加了2.1倍;(2)按基线血糖水平分为4个亚组,随着血糖水平的升高,其他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比例增加;(3)缺血性心血管病人年发病率和血糖单因素分析显示,随着血糖水平的增加男女两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并达到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其他传统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空腹血糖受损新的标准(由6.11mmol/L 降为<5.55 mmol/L)对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有独立的影响作用(RR=1.302,95% CI=1.021~1.660);对女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缺乏独立的影响作用(RR=1.255,95% CI=0.887~1.776)。结论依据新标准中国35~64岁人群空腹血糖受损率增加了2倍以上。随着血糖水平的增加伴有其他传统的危险因素的比例及缺血性心血管病的人年发病率增加,多因素分析后空腹血糖受损新切点增加男性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
王薇赵冬孙佳艺刘军秦兰萍吴兆苏
关键词:血糖心血管疾病
中国35~64岁人群血清甘油三酯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被引量:56
2008年
目的探讨我国35~64岁人群血清甘油三酯(TG)与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利用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队列研究30378人的资料,通过对基线血清TG不同水平人群12年间(1992--2004年)急性冠心病事件、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和出血性脑卒中事件发病风险进行比较,研究TG对各类心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1)TG与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危险有明确的关系。急性冠心病事件的人年发病率在TG水平较低时(TG≥1.15mmol/L)开始增加,TG水平上四分之一分位组(TG≥1.60mmoL/L)人群的急性冠心病事件人年发病率是TG水平下四分之一分位组(TG〈0.81mmol/L)的2.7倍(168.4/10万,62.6/10万)。(2)应用COX回归分析调整了多种其他危险因素后,TG水平对12年间急性冠心病的发病风险有独立的预测作用。分析未发现TG与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存在关联。结论在35~64岁中国人群中,TG是急性冠心病事件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危险从TG≥1.15mmol/L即开始升高。
王淼赵冬王薇刘静刘军刘飒孙佳艺秦兰萍吴兆苏
关键词:甘油三酯急性冠心病事件队列研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