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31080) 作品数:41 被引量:877 H指数:20 相关作者: 崔之久 杨晓燕 夏正楷 乌兰图雅 郑景云 更多>> 相关机构: 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历史地理 经济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清代科尔沁农耕北界的变迁 被引量:22 2001年 根据清代对蒙政策及其对蒙旗土地垦殖的影响 ,结合当时科尔沁建置的时空特征 ,恢复了清代科尔沁土地垦殖典型时期的农耕北界 ,发现 :清代科尔沁农耕北界具有两次显著的北跃。其中 ,农垦的第一次扩展是在 18世纪末到 2 0世纪初的“请旨招垦”时期 ,导致农耕北界从清代初期的“柳条边墙”北上至今长春四平昌图以及敖汉、翁牛特旗南部 ,哲里木盟东南部、卓索图盟大部以及昭乌达盟南部变成农牧并举、以农为主的交错区。农耕的第二次发展是在清末时期 ,农垦推到洮儿河下游及西辽河两岸地区 ,此时的农耕北界北起黑龙江大庆县 ,经白城西、通辽北、开鲁县到林西县。今吉林省西部、辽宁省北部以及西辽河沿岸地带发展成为以农为主的农牧交错区。事实证明 :清朝对蒙政策及其变化是导致科尔沁农耕北界跃变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 。 乌兰图雅 张雪芹关键词:清代 垦殖 农牧交错区 20世纪科尔沁的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 被引量:29 2002年 科尔沁现代农业的雏形出现于清代早期。它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该区延续几个世纪的纯游牧状态,使得科尔沁地区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农牧交错区。通过分析科尔沁近代农耕的出现及其扩展过程,尤其从它20世纪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20世纪是垦殖真正推进到科尔沁草原的时期,而垦殖的主要扩展则发生在清代末期的土地丈放和建国初期的开荒时期。大面积土地的沙漠化成为该区20世纪最显著的景观变化,“科尔沁草原”被改变成“科尔沁沙地”。 乌兰图雅关键词:土地沙漠化 农业开发 土地利用 农牧交错区 黄河中游地区末次冰消期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气候背景 被引量:28 2001年 对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进行的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所在的黄河中游地区,在 35~9.4 kaBP期间始终是草原环境.其中 35.l~17.0 kaBP属末次冰期,气候寒冷干燥,为荒漠草原环境, 晚期出现寒冷较阴湿的草原环境;17.0~11.9kaBP属末次冰消期早-中期,以温和干燥的草原植被与温和 半干燥的、生长有少量落叶阔叶树的草原植被多次交替为特征;11.9~10.5 kaBP再次出现寒冷干燥的冰 期气候,为荒漠草原环境;10.5~9.4 kaBP气候温和半干旱,并向温暖湿润方向发展,前期为草原环境, 后期过渡为生长有较多落叶阔叶树的草原环境.细石器作为新旧石器文化过渡时期的标志,主要分布 在17.0~11.9 kaBP,末次冰消期早-中期相对温暖干燥且多变的草原环境有助于细石器文化的出现和发展. 夏正楷 陈戈 郑公望 陈福友 韩军青关键词:柿子滩遗址 孢粉分析 末次冰消期 古气候 赤峰地区孢粉分析与先人生活环境初探 被引量:54 2002年 从考古孢粉学角度 ,根据赤峰七锅山剖面孢粉分析 ,结合赤峰地区古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 ,探讨了赤峰地区 80 0 0aB .P .以来的先人生活环境 ,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演变的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84 0 0~ 62 0 0aB .P .为温暖湿润的草原气候 ,先人既狩猎捕鱼 ,也种植作物和放牧 ;6 2 0 0~ 4 0 0 0aB .P .,随着森林的破坏 ,环境逐渐恶劣 ,农业水平下降 ;4 0 0 0~ 2 5 0 0aB .P .植被以草原为主 ,气候温干 ,先人以旱作农业为主 ;2 5 0 0aB .P .至现在 ,植被为典型的蒿草草原 ,气候温和偏干 ,农业和畜牧业相对发展 ,人类活动加剧。 许清海 杨振京 崔之久 阳小兰 梁文栋关键词:孢粉分析 古环境 自然环境 气候 鬼方:殷周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群 被引量:10 2000年 本文认为鬼方是殷周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 群,不是如后世匈奴那样的骑马游牧族群。在山陕北部发现的 鬼族考古遗存可以证明这一点。自鬼族之后,战国匈奴出现之 前,在山陕北部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骑马游牧民族。自新石器 时代始,今山陕北部长期以来是原始农业的分布地区,后因气 候变化,逐渐演变为半农半牧地区,遂以这种形式长期与晋南 的农业区相对峙,其间出现比较稳定的半农半牧地区与纯农 区的分界线,即后来司马迁所说的龙门——碣石线。 唐晓峰关键词:鬼方 殷周时期 考古工作 新石器时代 全文增补中 全新世中期以来西辽河流域动物地理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12 2002年 自全新世中期以来 ,西辽河流域动物群的种类成分有很大变化。全新世中期 ,野猪和鹿科动物是这里最主要的大型食草动物。公元初期 ,野马等草原动物占有一定地位。中世纪的辽代时期 ,鹿科动物成为这里最主要大型食草动物 ,同时 ,有适应沼泽环境的麋鹿。直到清代初期 ,野马在动物群中还占有一定地位。清代中期 ,大型食肉动物虎、豹、熊分布较广泛 ,清代晚期 ,其分布迅速减少直至消失。动物地理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的变化。 王守春关键词:环境变迁 全新世 历史时期 西辽河流域 动物地理 第四纪科学与环境考古学 被引量:12 2005年 由于第四纪包含了人类生活与生产的全部历史,第四纪研究成为环境考古研究的主要内容。第四纪科学作为环境考古的一种研究手段,对于考古学家而言,其目的是获取更多的考古资料和更多的考古学信息,对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法则提供更多的帮助;对于第四纪科学家而言,古人地关系的研究只能通过环境考古学来实现。在环境考古研究中,第四纪科学主要承担 3个方面的研究内容:①重建古人类活动区域自然环境演变的历史;②探索遗址形成和废弃的自然原因;③包括农业考古、人类起源与现代人起源等的专题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可基于不同空间尺度进行,不同尺度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小尺度环境考古,采用主题研究;中尺度、大尺度和超大尺度研究,采用对比研究。所有的高级尺度研究一定是建立在低级尺度研究基础之上,就像一座金字塔。低级尺度研究是基础,是高级尺度研究资料和证据的积累;同时不同研究尺度可大可小,它的界定根据研究主题而决定。第四纪科学在环境考古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但环境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考古学家与地学家的精诚合作,需要双方多进行学科之间的交流。我国环境考古学的发展还处在资料积累阶段,应该循序渐进发展环境考古学。 杨晓燕 夏正楷 崔之久关键词:第四纪科学 环境考古 古人类 环境演变 A HISTORICAL EXAMINATION ON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NORTH CHINA 被引量:2 2001年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has been facing severe situations in the interlocking area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and grazing land in North China since the Qing Dynasty because of unreasonable land utiliz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olicies of all the previous governments to open up land, and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and process by means of historical records. We consider that causes of the area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to extend are increase of farming migrants, the change of life style of Mongol and weather and land conditions.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spread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we suggest the level of the government to make policies should be improved, the number of farming migrants should be controlled, the Government′s general and specific polices should be actively publicized, and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should be increased. YAN Ting-zhen1 , CHEN Xi-bo2 , HAN Guang-hui1 (1.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P. R. China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被引量:22 2003年 畜牧业是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的生产部门 ,早期的畜牧业属于放养型 ,依托定居农业而存在 ,游牧业的产生晚于放养型畜牧业 ,并与定居农业完全脱离。导致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离 ,并由放养型过渡到游牧型与气候变迁有直接关系。本文以内蒙古朱开沟考古发现为例 ,论证了畜牧业分离以及游牧业产生与环境变迁的对应关系 ,并指出草原民族在由原始农业转向畜牧业几乎没有发生空间区域的位移 ,环境变迁推动人们适应环境放弃农业生产 。 韩茂莉关键词:畜牧业 农业 气候变迁 从考古遗址地层堆积看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被引量:6 2001年 考古遗址的地层堆积特征 ,为追索遗址废弃的原因提供了可能。通过大量的实例研究 ,证明了史前的洪涝、干旱、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可以导致古人类居住址的废弃 ,考古文化的迁移 ,甚至消亡 ,但同时也促使了人类适应自然 ,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从追索考古遗址废弃原因的角度进行考古学研究 ,这种切入角度在环境考古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杨晓燕关键词:环境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