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31080)

作品数:41 被引量:852H指数:20
相关作者:崔之久杨晓燕夏正楷乌兰图雅郑景云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4篇历史地理
  • 5篇经济管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气候
  • 6篇考古
  • 5篇遗址
  • 5篇农业
  • 5篇人地关系
  • 4篇清代
  • 4篇全新世
  • 4篇孢粉
  • 4篇孢粉分析
  • 4篇西辽
  • 4篇西辽河
  • 4篇西辽河流域
  • 4篇环境考古
  • 3篇辽代
  • 3篇垦殖
  • 3篇环境变迁
  • 3篇古人类
  • 3篇古文化
  • 2篇人口
  • 2篇人文

机构

  • 27篇北京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河北省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辽宁省文物考...

作者

  • 8篇崔之久
  • 7篇杨晓燕
  • 5篇夏正楷
  • 4篇乌兰图雅
  • 3篇王守春
  • 3篇郑景云
  • 3篇梁文栋
  • 3篇许清海
  • 3篇韩茂莉
  • 3篇李洪江
  • 3篇阳小兰
  • 2篇李德文
  • 2篇南凌
  • 2篇唐晓峰
  • 2篇张威
  • 2篇莫多闻
  • 2篇葛全胜
  • 2篇颜廷真
  • 2篇韩光辉
  • 2篇赵亮

传媒

  • 3篇地理研究
  • 3篇科学通报
  • 3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第四纪研究
  • 3篇中国历史地理...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地理科学
  • 2篇Scienc...
  • 1篇Acta B...
  • 1篇中国史研究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人文地理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冰川冻土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辽宁工程技术...

年份

  • 1篇2005
  • 6篇2003
  • 13篇2002
  • 15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9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清代科尔沁农耕北界的变迁被引量:23
2001年
根据清代对蒙政策及其对蒙旗土地垦殖的影响 ,结合当时科尔沁建置的时空特征 ,恢复了清代科尔沁土地垦殖典型时期的农耕北界 ,发现 :清代科尔沁农耕北界具有两次显著的北跃。其中 ,农垦的第一次扩展是在 18世纪末到 2 0世纪初的“请旨招垦”时期 ,导致农耕北界从清代初期的“柳条边墙”北上至今长春四平昌图以及敖汉、翁牛特旗南部 ,哲里木盟东南部、卓索图盟大部以及昭乌达盟南部变成农牧并举、以农为主的交错区。农耕的第二次发展是在清末时期 ,农垦推到洮儿河下游及西辽河两岸地区 ,此时的农耕北界北起黑龙江大庆县 ,经白城西、通辽北、开鲁县到林西县。今吉林省西部、辽宁省北部以及西辽河沿岸地带发展成为以农为主的农牧交错区。事实证明 :清朝对蒙政策及其变化是导致科尔沁农耕北界跃变的主要驱动因子之一 。
乌兰图雅张雪芹
关键词:清代垦殖农牧交错区
黄河中游地区末次冰消期新旧石器文化过渡的气候背景被引量:27
2001年
对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进行的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所在的黄河中游地区,在 35~9.4 kaBP期间始终是草原环境.其中 35.l~17.0 kaBP属末次冰期,气候寒冷干燥,为荒漠草原环境, 晚期出现寒冷较阴湿的草原环境;17.0~11.9kaBP属末次冰消期早-中期,以温和干燥的草原植被与温和 半干燥的、生长有少量落叶阔叶树的草原植被多次交替为特征;11.9~10.5 kaBP再次出现寒冷干燥的冰 期气候,为荒漠草原环境;10.5~9.4 kaBP气候温和半干旱,并向温暖湿润方向发展,前期为草原环境, 后期过渡为生长有较多落叶阔叶树的草原环境.细石器作为新旧石器文化过渡时期的标志,主要分布 在17.0~11.9 kaBP,末次冰消期早-中期相对温暖干燥且多变的草原环境有助于细石器文化的出现和发展.
夏正楷陈戈郑公望陈福友韩军青
关键词:柿子滩遗址孢粉分析末次冰消期古气候
赤峰地区孢粉分析与先人生活环境初探被引量:52
2002年
从考古孢粉学角度 ,根据赤峰七锅山剖面孢粉分析 ,结合赤峰地区古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 ,探讨了赤峰地区 80 0 0aB .P .以来的先人生活环境 ,以及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演变的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84 0 0~ 62 0 0aB .P .为温暖湿润的草原气候 ,先人既狩猎捕鱼 ,也种植作物和放牧 ;6 2 0 0~ 4 0 0 0aB .P .,随着森林的破坏 ,环境逐渐恶劣 ,农业水平下降 ;4 0 0 0~ 2 5 0 0aB .P .植被以草原为主 ,气候温干 ,先人以旱作农业为主 ;2 5 0 0aB .P .至现在 ,植被为典型的蒿草草原 ,气候温和偏干 ,农业和畜牧业相对发展 ,人类活动加剧。
许清海杨振京崔之久阳小兰梁文栋
关键词:孢粉分析古环境自然环境气候
鬼方:殷周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群被引量:10
2000年
本文认为鬼方是殷周时代北方的农牧混合族 群,不是如后世匈奴那样的骑马游牧族群。在山陕北部发现的 鬼族考古遗存可以证明这一点。自鬼族之后,战国匈奴出现之 前,在山陕北部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骑马游牧民族。自新石器 时代始,今山陕北部长期以来是原始农业的分布地区,后因气 候变化,逐渐演变为半农半牧地区,遂以这种形式长期与晋南 的农业区相对峙,其间出现比较稳定的半农半牧地区与纯农 区的分界线,即后来司马迁所说的龙门——碣石线。
唐晓峰
关键词:鬼方殷周时期考古工作新石器时代
全文增补中
全新世中期以来西辽河流域动物地理与环境变迁被引量:11
2002年
自全新世中期以来 ,西辽河流域动物群的种类成分有很大变化。全新世中期 ,野猪和鹿科动物是这里最主要的大型食草动物。公元初期 ,野马等草原动物占有一定地位。中世纪的辽代时期 ,鹿科动物成为这里最主要大型食草动物 ,同时 ,有适应沼泽环境的麋鹿。直到清代初期 ,野马在动物群中还占有一定地位。清代中期 ,大型食肉动物虎、豹、熊分布较广泛 ,清代晚期 ,其分布迅速减少直至消失。动物地理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的变化。
王守春
关键词:环境变迁全新世历史时期西辽河流域动物地理
华北北部花岗岩风化穴形成机制与环境意义被引量:25
2003年
通过对华北北部3个地区花岗岩风化穴的调查研究,对其形态类型和成因作了详细讨论.研究区风化穴从形态上可分为底穴型(锅穴)、沟槽型、边墙型以及前三者的组合.根据形态特征分析,首次提出锅穴主要与局部岩面上大气降水的长时间停留有关;沟槽型则与岩面流水有关,主要沿岩面半固定流路发育;边墙型大多起源于结构构造引起的岩石抗蚀性能的不均匀性.组合型在成因上则与前述3种机制中的一种或几种有关.风化穴作为裸岩表面差异风化的产物是一种广域型地貌景观,其空间分布并不指示特定的地理环境,但锅穴在形态特征上与环境要素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环境意义.
李德文崔之久李洪江南凌
关键词:华北北部花岗岩环境意义
Climate background of the evolution from Paleolithic to Neolithic cultural transition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被引量:6
2002年
Shizitan in Jixian County, Shanxi Province, is a site of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Paleolithic to Neolithic. The dating and the sporopollen analysis show that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where the site is located had been maintaining a steppe environment during 35.1-9.4 kaBP, in which, 35.1-17 kaBP belonged to the last glacial. With cold and dry climate, this period featured a desert steppe environment. In the late of this period, the area had a cold and half-humid steppe environment. The 17.0-11.9 kaBP belonged to the early- and mid-period of the last deglaciation. Mild and half-arid steppe alternates with mild and half-arid steppe, with a small amount of deciduous broadleaf species. During the period of 11.9-10.5 kaBP, cold and dry glacial climate appeared once more, featuring a desert steppe environment. During 10.5-9.4 kaBP, it is mild and half-arid, and later transited toward warm and half-humid. The early phase of this period featured a steppe environment and the later transited into a
Zhengkai XiaGe ChenGongwang ZhengFuyou ChenJunqing Han
关键词:SHANXIDEGLACIATION
河北迁安盆地中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英)被引量:2
2002年
依据位于燕山南部迁安盆地蚕姑庙村和余家洼村具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支持的埋藏泥炭剖面的孢粉分析资料 ,揭示了迁安盆地 5 0 0 0aBP以来自然植被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在 4 6 0 0~ 310 0aBP期间 ,迁安盆地曾经生长着以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 ,至 310 0aBP以后 ,森林中阔叶树成分显著下降 ,喜凉耐干的松树比例增加 ,16 0 0aBP后 ,迁安盆地人类农耕活动进一步加剧 ,森林遭受到大规模的破坏。孢粉分析资料揭示迁安盆地人类栽培板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6 0 0aBP左右 ,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70 0aBP左右。
许清海孔昭宸阳小兰梁文栋孙黎明
关键词:中全新世植被变化
论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环境变迁”思想被引量:4
2002年
侯仁之是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重要开创者之一 ,他率先打破了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束缚 ,他在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中独树一帜 ,他开辟了“沙漠历史地理”研究的新方向 ,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侯仁之一贯重视野外实地考察 ,强调历史地理学与考古学、历史学、生态学、地貌学、孢粉学、遥感科学的综合交叉 ,他的研究工作跨越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 ,而“环境变迁”思想始终贯穿于他的历史地理学理论与实践活动中 ,从而构成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极富特色。
邓辉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环境变迁
A HISTORICAL EXAMINATION ON LAND DESERTIFICATION IN NORTH CHINA被引量:2
2001年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has been facing severe situations in the interlocking area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and grazing land in North China since the Qing Dynasty because of unreasonable land utilizatio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olicies of all the previous governments to open up land, and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background and process by means of historical records. We consider that causes of the area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to extend are increase of farming migrants, the change of life style of Mongol and weather and land conditions.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spread of land desertification, we suggest the level of the government to make policies should be improved, the number of farming migrants should be controlled, the Government′s general and specific polices should be actively publicized, and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should be increased.
YAN Ting-zhen1 , CHEN Xi-bo2 , HAN Guang-hui1 (1.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P. R. China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