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070127)

作品数:11 被引量:183H指数:8
相关作者:张孝羲翟保平刘向东张立建方军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棉蚜
  • 5篇寄主
  • 3篇寄主转换
  • 2篇蚜虫
  • 2篇取食
  • 2篇取食行为
  • 2篇棉花
  • 2篇瓜类
  • 2篇飞行
  • 2篇飞行能力
  • 2篇EPG
  • 1篇遗传分化
  • 1篇羽化
  • 1篇羽化节律
  • 1篇植物
  • 1篇生理
  • 1篇生态
  • 1篇适合度
  • 1篇体色
  • 1篇迁飞

机构

  • 1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11篇刘向东
  • 11篇翟保平
  • 11篇张孝羲
  • 1篇方军
  • 1篇孙魁龙
  • 1篇张立建
  • 1篇熊风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昆虫知识
  • 2篇昆虫学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棉花学报
  • 1篇Agricu...
  • 1篇武夷科学
  • 1篇中国昆虫学会...

年份

  • 4篇2004
  • 3篇2003
  • 5篇200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tudies on the Host Biotypes and Its Cause of Cotton Aphidin Nanjing,China被引量:3
2002年
The fitness of cotton aphid, Aphis gossypii Glover, on different host plants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tton aphid population in Nanjing formed host preference bio-types on cucumber and cotton. The aphids from cotton and cucumber could not inter-transplant successfully between the two host plants. The apterous and alate offspring of stem mother from hibiscus could not survive, reproduce and form population normally when they were transplanted to cucumber and water melon, but they could form normally when transplanted to cotton and muskmelo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ylet length of cotton aphids from cucumber and cotton, so the stylet length was not the cause of the host preference. When the aphids originated on hibiscus were transplanted to cotton, water melon and muskmelon, the stylet could reach host phloem to absorb host plant's nutrients, but it couldn't when transplanted to cucumber. Cotton aphid can feed on muskmelon without secretion of water-soluble saliva. It could be concluded that the two host biotypes of cotton aphid came from different winter host plants.
LIU Xiang-dong, ZHAI Bao-ping and ZHANG Xiao-xi(College of Plant Protec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P. R. China)
关键词:APHISHOSTHOST
棉花与瓜类上棉蚜相互转换后的生命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对棉花和瓜类寄主上棉蚜的相互转接后的种群特征研究表明 ,南京地区棉花与瓜类 (黄瓜、西瓜和甜瓜 )上的棉蚜相互转接后不能正常存活和繁殖后代 ,其存活时间仅为 1- 4天 ,所产仔蚜存活 1- 3天 ,不能建立蚜群 ,形成了寄主专化型。瓜类上棉蚜在三种瓜之间均能成功转接 ,但转接后 1- 4代的净增殖率均有所下降 。
刘向东张孝羲翟保平孙魁龙
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对寄主植物的适合度被引量:16
2004年
采用寄主转换建立生命表及触角电位 (EAG)方法比较了棉蚜两寄主专化型 (棉花型和黄瓜型 )对不同夏季作物的适合度。结果表明 ,棉花型蚜转到黄瓜上及黄瓜型蚜转接到棉花上均不能正常产仔繁殖和建立种群。两种蚜型均不能在茄子和苋菜上建立种群。黄瓜型蚜能在豇豆上建立种群 ,但棉花型蚜不能 ,表现出两种寄主型棉蚜对夏寄主利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受棉蚜为害 12~ 36 h后的黄瓜或棉花植株仍不适合于棉花型或黄瓜型蚜 ,表现出黄瓜型蚜不能在被棉花型蚜为害过的棉株上正常存活和繁殖 ,棉花型蚜也不能在被黄瓜型蚜为害过的黄瓜苗上存活和繁殖。两种寄主型蚜对不同寄主叶片丙酮提取物的触角电位表明 ,黄瓜型蚜对棉花、哈密瓜和马铃薯叶片提取物的反应显著强于棉花型蚜 ,而对黄瓜和甜瓜叶片提取物的反应上两种蚜型差异不显著。文中同时对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产生的生态机制进行了讨论。
刘向东翟保平张孝羲方军
关键词:棉蚜适合度触角电位
棉花和瓜类上棉蚜相互转换后取食行为的EPG研究被引量:21
2002年
实验采用 EPG技术测定了棉花和 3种瓜类上棉蚜转换后的取食行为 ,结果表明 ,西瓜、黄瓜和南瓜上的棉蚜转接到棉花叶片上取食 ,均可出现 A、B、C、E、F和 G6种取食波 ,其中寻食刺探的次数和时间均较少 ,且每次达到韧皮部吸取营养的时间长于 1 0 min。而棉花上的棉蚜转到黄瓜叶片后 ,寻食和刺探的时间占整个处理时间的95 %以上 ,口针到达韧皮部的次数少、持续时间很短。
刘向东张孝羲翟保平
关键词:棉花瓜类棉蚜取食行为寄主转换
蚜虫迁飞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1
2004年
蚜虫的迁飞能造成危害扩展、病毒病传播和防碍人们的正常生活。蚜虫迁飞有其生理生态基础。寄主营养、蚜群拥挤度、天敌以及气候条件是刺激有翅蚜产生的主因素。蚜虫迁飞与卵巢发育存在明显的共轭关系。蚜虫迁飞多发生在晴朗的白天 ,并且温度、光照和风是影响迁飞行为的主导因子。蚜虫可上升到逆温层并随气流迁飞到上百公里以外的地方。目前 ,昆虫雷达观察、天气学分析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已应用于蚜虫迁学的研究中 ,文章对蚜虫迁飞的生理生态基础、迁飞行为、影响迁飞的生态因子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 。
刘向东翟保平张孝羲
关键词:蚜虫迁飞生理生态飞行能力昆虫
棉蚜对寄主的选择及寄主专化型研究被引量:48
2002年
采用叶片选择法、生命表及 EPG技术研究了棉蚜对寄主植物的选择和专化性。结果表明 ,棉花上生长的棉蚜对棉花、西葫芦和西瓜叶片均具有强选择性 ,而对黄瓜和南瓜选择性弱。西瓜、南瓜和黄瓜上生长的棉蚜对其原寄主选择性强 ,而对棉花选择性弱。棉花上的棉蚜转接到黄瓜和南瓜上 ,其存活率和繁殖力极低。棉蚜的取食行为在黄瓜和马铃薯、黄瓜和棉花之间存在明显的寄主专化型。黄瓜与棉花上的棉蚜相互转接均难成功 ,而黄瓜和马铃薯上的棉蚜转移具有不对称性。
刘向东张立建张孝羲翟保平
关键词:棉蚜寄主选择
蚜虫寄主专化型及其成因被引量:31
2004年
综述了蚜虫寄主专化型产生的可能原因。蚜虫寄主专化型的形成在生态学水平上主要与蚜虫对寄主的选择识别能力、天敌作用、其他共生 (共存 )生物作用、抗药性等有关 ;并且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主要表现在蚜虫体内酶系的变化、染色体变异、有性繁殖中同型交配行为及种群的遗传分化上。但是对某种寄主专化型蚜虫而言 。
刘向东张孝羲翟保平
关键词:蚜虫遗传分化
南京地区棉蚜的飞行活动节律及其飞行能力被引量:21
2003年
昆虫的飞行活动规律及飞行能力是研究其能否迁飞的基础。通过采用春季到秋季 2 0m高空黄盆诱蚜、高空所诱蚜和春季木槿树上有翅蚜的卵巢解剖 ,以及春夏秋三季田间有翅蚜的吊飞试验等方法 ,研究了南京地区棉蚜Aphisgossypii的飞行活动节律和飞行能力。结果表明 ,有翅棉蚜的日羽化高峰出现在 19:0 0~ 2 0 :0 0。 2 0 0 1年南京地区棉蚜的春、秋两季迁飞高峰分别在 5月 8日和 10月 2 5日。 5月份高空诱集的棉蚜中 ,95 7%个体的卵巢小管数在 7条以下 ,而木槿上羽化后 1天的有翅蚜中有 35 2 %个体的卵巢小管数在 7条以上 ;高空诱蚜和木槿上蚜的平均卵巢小管数存在极显著差异 ,分别为3 94± 1 6 5和 5 88± 1 92。 8月中下旬棉田棉蚜存在低空飞行行为 ,并且出现飞行高峰时有翅蚜的卵巢小管数平均在 6条以下 ,超过 6条则停止飞行。羽化后 1~ 2天有翅棉蚜吊飞个体的飞行比率和平均飞行距离表现为春、秋季显著大于夏季 ,三季的最长飞行距离分别为 3 89km、 6 15km和 1 4 4km。
刘向东张孝羲翟保平
关键词:棉蚜羽化节律飞行距离
棉蚜的飞行特性及种群分化
棉蚜是棉花及瓜类作物上的重要害虫。在南京地区棉蚜存在明显的春秋两季高空迁飞行为。羽化后1日龄棉蚜的起飞角最大,随着日龄的增加,起飞个体的起飞角度变小;3日龄个体的起飞比率显著下降,起飞行为明显延迟。冬寄主上的棉蚜在飞行能...
刘向东翟保平张孝羲
关键词:棉蚜飞行特性种群分化
文献传递
不同体色棉蚜的体色变化规律与繁殖特征被引量:4
2002年
黄、绿两种体色棉蚜在不同温度下的体色变化规律表明,绿色干母的黄色后代在18℃和22℃下经1代分化后全部稳定产绿色个体,而在26℃下则分化为绿色和黄色两种个体。棉田采集的黄、绿个体在不同温度下的体色筛选表明,黄色个体在18℃和21℃下能分化出黄色和绿色两种个体,但在24℃和27℃下保持黄色不变;而绿色个体在18℃和21℃的低温下连续4代基本上保持绿色不变,24℃和27℃的高温下却全分化为黄色。棉蚜在棉株新叶上的绿色蚜比例明显高于老叶。田间黄、绿两种体色棉蚜在相同温度下的产仔前期、平均寿命无显著差异,但平均产仔量表现为绿色蚜高于黄色蚜,并在26℃下差异显著。
刘向东张孝羲翟保平
关键词:繁殖特征棉蚜体色温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