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1-0464)

作品数:4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包木太李一鸣孙培艳皮永蕊郑秀瑾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局青岛光明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石油烃
  • 2篇石油烃降解
  • 2篇石油烃降解菌
  • 2篇烃降解菌
  • 2篇降解菌
  • 1篇单胞菌
  • 1篇毒性
  • 1篇毒性效应
  • 1篇芽孢
  • 1篇芽孢杆菌
  • 1篇溢油
  • 1篇油污染
  • 1篇增溶
  • 1篇增溶作用
  • 1篇生物表面活性...
  • 1篇生物修复
  • 1篇石油污染
  • 1篇微生物学
  • 1篇污染
  • 1篇环境微生物

机构

  • 4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
  • 2篇青岛光明环保...

作者

  • 4篇包木太
  • 3篇李一鸣
  • 2篇孙培艳
  • 1篇王丽娜
  • 1篇陆金仁
  • 1篇宿兰芳
  • 1篇赵东维
  • 1篇曹丽歆
  • 1篇杨晓飞
  • 1篇皮永蕊
  • 1篇郑秀瑾

传媒

  • 3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一株石油烃降解菌D2-1解烃性能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从山东东营受原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得到一组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群,对降解率较高的菌株D2-1进行烃降解性能评价.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D2-1被确定为寡养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sp.).优化实验确定了菌株D2-1降解原油的最佳条件为:底物质量浓度为2 g/L,pH值为8.0,温度为25℃,NaCl质量浓度为30 g/L.在最佳降解条件下,该菌原油去除率超过50%.由微生物降解前后烃组分的气相色谱分析可知,菌株D2-1对原油中的C9~C38都能进行有效降解,正构烷烃的去除率最高.菌株D2-1对原油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过程.
包木太王丽娜李一鸣孙培艳杨晓飞曹丽歆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学石油污染石油烃降解菌生物修复
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溢油事故处理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5年
2010年4月20日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石油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致使大量的原油(~500万桶)在深海(~1 500 m)泄露,这场灾难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也对石油开采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文中综述了此次事故溢出石油的总量,泄露速率以及测量相关数据中所涉及的技术及方法,对进一步研究溢油转移的趋势和转化过程具有指导意义.喷洒了6.6×10^6 L的消油剂,消油剂可以促使溢油的快速分散,同时也会给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该事故对墨西哥湾的植被和海洋生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沼泽植被、海水中的浮游动/植物、鱼类、贝类、珊瑚虫、迁徙鸟类,甚至是墨西哥湾大型底栖生物.此次溢油事故涉及各种不同的环境情况,为研究石油烃降解菌在溢油转移和降解过程中种群和群落的变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消油剂处理过的溢油转化机理以及微生物降解过程中生物表面活性剂的产生与生物标志物以及微生物菌落的变化之间的关系,仍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包木太皮永蕊孙培艳李一鸣
关键词:石油烃降解菌
芽孢杆菌Lz-2在碱性环境下产糖脂类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及增溶作用初探被引量:2
2013年
从油田污水中筛选得到一株产表面活性剂的细菌Lz-2,对其生理生化性能及产物特性进行了测定,并初步分析了其产物结构。结果表明,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在最佳培养条件即:柠檬酸钠为30g·L-1,蛋白胨为5g·L-1,氯化钠为5g·L-1,pH=9,温度为37℃时,发酵液的表面张力从最初75 mN·m-1降低到30.6mN·m-1,表面活性剂产量可达到1.228g·L-1,且该表面活性剂对多环芳烃具有良好的增溶性能,能使芘的表观溶解度增加1.25倍。
包木太赵东维陆金仁李一鸣宿兰芳连军帅
关键词:芽孢杆菌生物表面活性剂增溶作用
几种石油烃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效应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以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为受试生物,采用半静态实验法,考察了苯、甲苯、萘、菲和原油的水生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表明,苯、甲苯、萘、菲和原油对斑马鱼的96h半致死浓度(Half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分别为49.24、75.17、33.95、36.71和59.71mg·L-1。根据鱼类毒性分级标准,5种试剂均属于中毒物质,毒性大小顺序为萘>菲>苯>原油>甲苯。在试验过程中中毒个体均出现身体失衡,无序游动,侧游仰游等症状。经过进一步的毒性机理分析得出,各物质的组成和分子结构不同,导致其在生物体内的转运和转化过程不尽相同,毒性大小各异。
郑秀瑾李懿儒包木太何锐刘守平尚迎春
关键词:石油烃斑马鱼急性毒性效应半致死浓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