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05CB422005)

作品数:4 被引量:74H指数:4
相关作者:郭松长祁得林赵新全杨洁李红阁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青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牦牛
  • 2篇线粒体
  • 2篇线粒体DNA
  • 2篇控制区
  • 1篇遗传分化
  • 1篇鼠兔
  • 1篇探针
  • 1篇特异性表达
  • 1篇组织特异性
  • 1篇组织特异性表...
  • 1篇基因
  • 1篇家牦牛
  • 1篇高原鼠兔
  • 1篇分类学
  • 1篇分类学地位
  • 1篇Α基因
  • 1篇MTDNA
  • 1篇MTDNA控...
  • 1篇OB基因
  • 1篇PCR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青海大学

作者

  • 4篇赵新全
  • 4篇祁得林
  • 4篇郭松长
  • 3篇杨洁
  • 2篇李红阁
  • 1篇徐世晓
  • 1篇刘建全
  • 1篇曹俊虎
  • 1篇王德朋
  • 1篇王德鹏

传媒

  • 2篇兽类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高原鼠兔ob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被引量:7
2007年
ob基因编码的leptin蛋白在调节生物体能量平衡中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应用Taqman探针real time PCR技术对高原鼠兔ob基因的组织分布进行检测。通过提取不同组织总RNA,经DNase I消化后,用随机引物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采用特异性Taqman探针和引物分别对ob基因及β-actin基因进行实时定量PCR扩增,对不同组织中ob基因和β-actin基因的初始拷贝数之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ob基因在脑、心脏、肺、肝脏、脾脏、肾脏、骨骼肌、脂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白色脂肪组织中ob基因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心脏和肺,表达量最低的是肝脏和肾脏。
杨洁赵新全郭松长李红阁祁得林王德鹏曹俊虎
关键词:高原鼠兔OB基因TAQMAN探针REALTIMEPCR
家牦牛线粒体DNA(mtDNA)遗传多样性及其分类被引量:32
2008年
通过分析包括我国10个家牦牛品种(类群)在内共296个样本的mtDNA控制(D-loop)区部分序列的遗传变异,对我国家牦牛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聚类关系和分类进行了研究。所测序列经比对后,共检测到61个变异位点,定义了77种单倍型。分析显示青海环湖牦牛的单倍型多样性最高,达0.9848±0.0403,而巴州牦牛单倍型多样性最低,为0.8000±0.0825;核苷酸多样性方面,斯布牦牛存在最为丰富的核苷酸序列变异,核苷酸多样性值为0.022582±0.011767,而巴州牦牛仅为0.006856±0.002476,表明我国家牦牛品种(类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我国家牦牛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9251±0.0095和0.015265±0.007757,呈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显示我国家牦牛存在两个聚类簇——斯布牦牛独立为一类;其余9个品种(类群)聚为一类,表明家牦牛品种(类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分布无明显相关。分子变异分析(AMOVA)显示九龙、嘉黎、斯布牦牛构成的组与其余7个家牦牛品种(类群)构成的组之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ΦCT=0.05285,P<0.01),且其品种间/组内遗传分化不显著(ΦSC=0.00648,P>0.05),支持依据遗传分化程度将我国家牦牛划分为两大类型。AMOVA支持的分组在品种(类群)组成上与蔡立的研究结果相符,首次为我国家牦牛划分为横断高山型和青藏高原型两种类型提供了源自分子遗传学的证据。
郭松长祁得林陈桂华徐世晓赵新全
关键词:家牦牛MTDNA控制区遗传分化
青海家牦牛HIF-1α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被引量:12
2007年
[目的]探究青海家牦牛HIF-1α基因组织的特异性表达。[方法]应用半定量反转录PCR和实时定量反转录PCR(SYBRGreen)技术对青海家牦牛HIF-1α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进行检测。通过提取不同组织总RNA,经DNase I消化后,用随机引物进行反转录合成cDNA,采用特异性引物分别对HIF-1α和β-actin基因进行RT-PCR和Real Time RT-PCR扩增。[结果]结果表明,HIF-1α基因在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睾丸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以睾丸和脾中HIF-1α基因表达量最高,肌肉的表达量最低。[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HIF-1α在高原土著动物低氧适应过程中的分子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德朋李红阁郭松长杨洁祁得林赵新全
关键词:HIF-1
牦牛的分类学地位及起源研究:mtDNAD-loop序列的分析被引量:30
2006年
牦牛的起源与属级分类学地位至今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我们测定了家养牦牛和野生牦牛线粒体控制区(D-loop)序列,并以此构建牦牛和牛属、野牛属、水牛属以及非洲水牛属相关种的系统发育树。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D-loop区与Cytb基因序列在构建牛族的系统发育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系统发育关系显示野牛属的灭绝种草原野牛与现存种美洲野牛先聚合为一单系群,然后再和牦牛形成一单系分支,表明牦牛与野牛属的草原野牛、美洲野牛亲缘关系最近,具有最近的共同祖先,而与牛属的其它亚洲物种亲缘关系较远。因此,本研究不支持将牦牛独立为牦牛属———Poephagus,牛属与野牛属在分类上也应合并为一个属。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和化石证据,我们进一步对牦牛起源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讨论,认为牦牛与野牛属的分化是由于第四纪气候变化在欧亚大陆发生的,野牛通过白令陆桥进入北美;冰期结束后,由于欧亚大陆其它地区温度升高,牦牛只能局限分布在较为寒冷的青藏高原;而野牛属在北美先后分化为草原野牛和美洲野牛,前者可能是后者的直接祖先。
郭松长刘建全祁得林杨洁赵新全
关键词:牦牛线粒体DNA控制区分类学地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