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BE2012770)

作品数:7 被引量:64H指数:6
相关作者:李军黄祖瑚韩亚萍金柯董莉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小板
  • 5篇血小板减少
  • 5篇血小板减少综...
  • 5篇综合征
  • 5篇发热
  • 5篇发热伴血小板...
  • 5篇发热伴血小板...
  • 4篇病毒
  • 3篇细胞
  • 3篇布尼亚病毒
  • 2篇蛋白
  • 2篇核蛋白
  • 2篇布尼亚病毒科...
  • 1篇蛋白抗体
  • 1篇新型布尼亚病...
  • 1篇心内膜
  • 1篇心内膜炎
  • 1篇疫苗
  • 1篇载量
  • 1篇致病

机构

  • 6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李军
  • 3篇韩亚萍
  • 3篇金柯
  • 3篇黄祖瑚
  • 2篇周东辉
  • 2篇李爽
  • 2篇孔练花
  • 2篇陈念
  • 2篇董莉
  • 2篇陈帆
  • 1篇严友德
  • 1篇王茜
  • 1篇刘宁
  • 1篇张永祥
  • 1篇刘艳
  • 1篇蔡洁
  • 1篇邢益平
  • 1篇党旖旎
  • 1篇杜兴冉
  • 1篇王星星

传媒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年份

  • 4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人工肝支持系统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5年
人工肝支持系统作为肝衰竭患者过渡到肝移植时机的治疗手段已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临床研究对各类型人工肝的疗效评价不一。此文将重点介绍常用的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及研究较多的生物型人工肝技术,并根据循证医学证据就其对肝衰竭患者治疗的生化指标及生存率的影响进行综述。
陈帆周东辉李爽
关键词:人工肝肝功能衰竭生物型人工肝非生物型人工肝
T淋巴细胞活化在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发展中的作用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感染过程中,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对血液细胞、组织损伤和疾病发展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动态定量监测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表面CD69、HLA-DR、CD28和CTLA-4等表达水平,分析其细胞表面分子变化与血清酶学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异常的关系。结果 SFTS患者T细胞活化分子CD69和HLA-DR在整个病程中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CD4+细胞表面CD28的表达在SFTSV感染早期明显减低,但随病程发展而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而T细胞表面CTLA-4的高表达则出现在感染后的中晚期。SFTS患者病程中,血清ALT、AST和LDH、CK等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并伴随着T细胞表面CD69、HLA-DR等活化分子下调和CTLA-4表达水平上调而逐步恢复正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出现在病程初期,伴随着T细胞表面CD69、HLA-DR等活化分子下调和CTLA-4表达增加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结论 T淋巴细胞的过度活化可能是组织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而CTLA-4高表达,则可能是对机体T淋巴细胞过度活化的一种负反馈调节,在SFSTV感染者的免疫应答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韩亚萍李军张永祥严友德吴玉英刘艳党旖旎孔练花邢益平黄祖瑚
关键词:发热血小板减少布尼亚病毒科感染淋巴细胞活化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程度的相关实验室指标筛选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联合检测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血清病毒载量、淋巴细胞亚群、血清酶学及血细胞计数;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建立SFTS疾病严重程度综合评估方法。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SFTS患者24例,诊断标准参照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症组(16例)和重症组(8例),32名健康对照者均为南京市中心血站健康献血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健康对照者及SFTS患者外周血中CD3+、CD4+、CD8+淋巴细胞以及CD3-CD16+CD56+即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流式液相多重蛋白定量(CBA)技术定量检测血清中Th1/Th2/Th17细胞因子;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动态检测SFTS患者外周血中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载量,同时检测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清酶学指标;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的多指标联合模型及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SFTS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单一指标的ROC分析发现SFTSVRNA、CD3、CD4、CD8、CD56、AST、乳酸脱氢酶(LDH)、CK、白细胞介素石(IL-6)和IL—10对SFrS早期预测疾病严重程度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分别为0.83、0.84、0.90、0.75、0.94、0.73、0.78、0.87、0.74和0.77,其中SFTSV载量、CD3+、CIM+、NK细胞和CK的cut—off值分别为6.19log 10拷贝/ml、57.51%、19.47%、15.71%和696.45U/L。用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模型,并对预测概率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SFTSVRNA/cD3/cD4/cD8/cD56、SFTSVRNA/AST/LDH/CK、SFTSVRNA/IL-6/IL-10联合指标模型的预测价值有所提高,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95%CI:0.00~1.00)、0.87(95%CI:0.75~0.99)、0.83(95%CI:0.70~0.97),敏感度分�
韩亚萍陈念金柯李军蒋龙凤杜兴冉蔡洁董莉周宜庆黄祖瑚
关键词:布尼亚病毒科感染杀伤细胞疾病严重程度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核蛋白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原性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构建SFTSV的核蛋白核酸疫苗并探讨其免疫原性。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SFTSV核蛋白基因,并用引物引入限制性内切酶酶切位点,克隆入载体p JW4303。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的质粒,用PEI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用免疫印迹法鉴定核蛋白的表达。同时以质粒p JW4303作为阴性对照,免疫BALB/c小鼠,酶联免疫法验证其免疫原性。结果:成功构建质粒p JW4303-N,经Western blot证实SFTSV核蛋白能够在HEK293T细胞中表达。ELISA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特异性Ig G抗体及其亚型发现,Ig G抗体及其亚型较免疫前明显升高,亚型中以Ig G2a升高为主。结论:SFTSV核蛋白核酸疫苗p JW4303-N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研究SFTSV核蛋白奠定了基础。
周宜庆金柯徐菱遥李军
关键词:核蛋白核酸疫苗免疫原性
2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 :分析近5年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并发症、微生物学及预后,提高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4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22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共收集到223例,平均年龄(46.0±17.8)岁,患者主要表现有发热(90.6%),心脏杂音(87.4%)。并发症以心功能不全最多(41.7%),其次为栓塞事件(19.7%),且以左侧居多。致病菌以链球菌属最常见,其次为葡萄球菌属,真菌感染比例上升。截至出院后30 d,死亡27例(12.1%),对于有外科适应证的左心IE患者,肾功能衰竭(OR=33.761,P=0.003)及多器官功能衰竭(OR=17.958,P=0.003)为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而外科治疗(OR=0.077,P=0.001)可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结论:外科手术可改善IE患者预后,尤其是对于有适应证的左心IE患者,所以在内科积极抗病原治疗的同时,消除危险因素后应及早外科手术治疗。
王星星陈帆乔慧捷李爽周东辉
关键词: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发症微生物学病死率
病毒载量和细胞因子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致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观察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病毒载量、血清细胞因子与组织损伤的关系,探讨该病毒感染水平对组织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门诊及住院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的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24例,根据患者临床预后分为痊愈组21例和死亡组3例。另选取南京市中心血站健康献血者32名作为对照。采用荧光定量 PCR 检测血清病毒载量,用流式细胞仪动态定量检测患者血清中 Th1、Th2、Th17细胞因子,分析其与血清酶学、白细胞和血小板之间的关系。组间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血清病毒载量与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血细胞计数、组织损伤的相关性采用 Spearman 相关分析。结果24例患者新型布尼亚病毒 RNA 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痊愈组21例患者中有2例病毒载量>7.0 lg 拷贝/mL。死亡组3例患者的病毒载量分别为6.7 lg 拷贝/mL、8.8 lg 拷贝/mL 和9.8 lg 拷贝/mL。SFTS 痊愈组患者在病程第5天和第7天,血清 IL-6分别为21.76和7.12 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82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SFTS 痊愈组患者病程第5天、第7天和第9天,血清 IL-10分别为14.33、14.13和3.01 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56 pg/mL。死亡组患者在病程第7天、第9天,血清IL-6为137.61和1450.83 pg/mL,IL-10为50.26和49.43 pg/mL,较痊愈组患者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病程中 SFTS 患者血清 IL-2、IL-4则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 <0.05)。SFTS痊愈组患者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最低值出现在病程初期,血清 ALT、AST、乳酸脱氢酶(LDH)、CK 等均明显高于正常范围。相关性分析显示,SFTS 患者血清 IL-6、IL-10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 值分别为-0.390和-0.608,均 P <0.01),与病毒载量�
韩亚萍董莉孔练花章莉莉刘宁陈念金柯王茜黄祖瑚李军
关键词:病毒载量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清中核蛋白抗体的动态变化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观察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病原体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核蛋白(NP)IgM和IgG型抗体在SFTS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规律,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发病机制的认识提供依据。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28例SFTS患者不同病程阶段血清中NP特异性IgM、IgG抗体。结果:①28例SFTS患者中,IgM阳性检出率为89.3%(25/28),IgG阳性检出率为85.7%(24/28)。②IgM和IgG均在发病5天后开始出现,随着病程延长血清中抗体水平逐渐上升,其峰值出现在发病2周左右。③死亡组患者的抗体检出时间迟于痊愈组患者,且抗体水平低下。结论:①在SFTSV感染早期,SFTS患者血清中NP特异性抗体IgG和IgM的变化趋势一致,NP特异性抗体IgG和IgM一样是SFTS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②因疾病严重而死亡的患者,抗体出现延迟、抗体水平低下可能与患者细胞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及多脏器功能障碍有关,致使机体体液免疫应答减退或应答无能。③抗体出现延迟且抗体水平低下可能是病情严重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刘艳金柯韩亚萍党旖旎吴玉英李军
关键词:新型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核蛋白体液免疫应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