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503800)

作品数:9 被引量:29H指数:4
相关作者:侯明冀学斌王谦彭军杨晓静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血小板
  • 4篇抗体
  • 3篇血小板减少
  • 3篇特发性
  • 2篇地塞米松
  • 2篇地塞米松治疗
  • 2篇动脉
  • 2篇血小板减少症
  • 2篇紫癜
  • 2篇免疫
  • 2篇免疫性
  • 2篇免疫性血小板...
  • 2篇免疫性血小板...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白细胞介素-...
  • 2篇白细胞介素1...
  • 1篇单克隆
  • 1篇单克隆抗体
  • 1篇单链
  • 1篇单链抗体

机构

  • 6篇山东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作者

  • 6篇侯明
  • 5篇冀学斌
  • 3篇彭军
  • 3篇王谦
  • 2篇展凤霞
  • 2篇单宁宁
  • 2篇马道新
  • 2篇张晓琳
  • 2篇石艳
  • 2篇杨晓静
  • 2篇秦平
  • 1篇马爱群
  • 1篇王蕊
  • 1篇葛均波
  • 1篇张景博
  • 1篇朱媛媛
  • 1篇金红芳
  • 1篇杜军保
  • 1篇王克强
  • 1篇朱效娟

传媒

  • 4篇中华血液学杂...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二氧化硫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结构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讨二氧化硫(sulfur dioxide,SO2)对于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结构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n=8)、低氧组(n=8)和低氧+SO2组(n=10,给予Na2SO3/NaHSO3)。对低氧组和低氧+SO2组大鼠进行低氧处理21 d。同时对照组置于常氧环境。检测各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并通过光镜检测肌型小动脉相对中膜厚度(RMT),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肺小动脉超微结构的变化,检测血浆SO2含量。结果低氧组大鼠肺动脉平均压[(5.12±0.51)kPa]较对照组[(2.25±0.50)kPa]高(t=5.091,P〈0.01),低氧组肺动脉RMT测定值(9.66±1.27)较对照组(6.83±1.57)高(t=3.392,P〈0.01),超微结构观察显示低氧组大鼠肺小动脉内皮细胞体积增大变性,内弹力层疏松厚薄不均。平滑肌细胞体积增大,细胞器丰富,细胞间见胶原原纤维增多,同时低氧组血浆SO2含量[(27.01±4.17)umol/L]较对照组[(33.36±5.62)umol/L]低(t=3.767,P〈0.05);低氧+SO2组大鼠的肺动脉平均压[(3.94±0.33)kPa]较低氧组[(5.12±0.51)kPa]低(t=2.712,P〈0.01),低氧+SO2组RMT测定值(6.97±1.83)较低氧组(9.66±1.27)低(t=3.009,P〈0.01),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给予SO2干预后上述改变较低氧组明显改善,同时血浆SO2含量[(29.89±4.52)umol/L]较低氧组[(27.01±4.17)~mol/L]高(t=1.263,P〉0.05)。结论SO2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小动脉结构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田悦汤秀英金红芳唐朝枢杜军保
关键词:二氧化硫
人源化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Ⅵ单链抗体的研究
2009年
目的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研究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人源化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Ⅵ单链抗体。方法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技术和血小板聚集实验筛选出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抗血小板GPⅥ自身抗体。从抗GPⅥ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提取mRNA,用RT—PCR扩增出人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VH)和轻链可变区(VL)基因片段,用连接DNA将VH和VL连接成单链抗体(ScFv)基因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SfiⅠ/NotⅠ酶切ScFv基因片段后克隆到噬菌体载体pHEN2,然后转化大肠杆菌TGI。用辅助噬菌体M13K07援救转化后的TG1,产生单链抗体。用抗原吸附法经过5轮吸附→洗脱→富集,得到纯化的抗GPⅥ单链抗体,并研究其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806例慢性ITP患者中11例(1.36%)血浆中抗GPⅥ自身抗体阳性,2例(0.24%)明显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扩增出380—400bp大小的VH和VL基因,用连接肽(Gly4Set)3成功地连接成约800bp大小的ScFv基因片段。将ScFv克隆到pHEN2并转化大肠杆菌TG1后,形成4.1×10^7个克隆。用辅助噬菌体M13K07援救TG1后产生的抗体滴度为2.62×10^10 cfu/ml。亲和层析后得到的纯化抗体可抑制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无明显影响。结论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表达的人源化抗血小板GPⅥ抗体ScFv片段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
冀学斌侯明张春青石艳彭军初晓霞马道新李丽珍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噬菌体抗体库技术
血小板膜表面自身抗体表达与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疗效的关系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评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特异性自身抗体对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应用改良直接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技术检测血小板膜GPⅡb/Ⅲa、GPⅠb特异性自身抗体的表达。所有患者均接受口服地塞米松40mg,每日1次,共4d。结果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后,GPⅡb/Ⅲa、GPⅠb自身抗体阴性患者疗效(64.2%)明显优于自身抗体阳性患者(42.1%)(P〈0.05),GPⅡb/Ⅲa自身抗体阳性(36.4%)与阴性(63.8%)患者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Ⅰb自身抗体对疗效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血小板膜GPⅡb/Ⅲa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可作为ITP患者口服大剂量地塞米松疗效预测的潜在指标。
王蕊秦平冀学斌侯明
关键词:抗体特异性血小板计数
抗核抗体对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本研究将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Dex)治疗的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抗核抗体(ANA)对成人IT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大剂量Dex疗效的影响,以期指导ITP的治疗。
张景博冀学斌侯明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地塞米松治疗抗核抗体大剂量特发性成人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8及其受体α链的表达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通过检测新诊断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用药前外周血IL-18和CD3+细胞表面IL-18受体仪链(IL-18Rα)的表达,探讨IL-18和IL-18Rα在ITP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8例新诊断的11TP为研究对象,应用ELISA检测血浆中IL-18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3+细胞和总淋巴细胞表面IL-18Rα的表达,应用RT-PCR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IL-18mRNA、转录因子T-betmRNA和GATA-3mRNA的表达。选择15例与试验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新诊断的ITP患者血浆中IL-18的含量为(468.57±141.62)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3细胞表面及淋巴细胞表面IL-18Rα的表达分别为(8.50±3.16)%和(9.16±2.98)%,两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TP患者PBMCs中IL-18mRNA、T-betmRNA和GATA-3mRNA的表达分别为0.12±0.02、0.07±0.02和0.0039±0.0014,IL-18mRNA和T-betmRN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GATA-3mRN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bet/GATA-3比例显著增高。结论IL-18与ITP的发生发展有关,本研究从蛋白和基因水平说明IL-18和IL-18Rα可能上调ITP患者Th1类细胞的表达,通过调整T—bet/GATA-3的比例,恢复Th1/Th2的平衡,有望为ITP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治疗策略。
王谦展凤霞单宁宁侯明杨晓静陆楠王洪春张晓琳冀学斌纪春岩
关键词:转录因子白细胞介素18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高浓度胰岛素对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发现的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反应的过程。研究探讨胰岛素对人单核源的树突状细胞(monocyte deriveddendritic cell,MoDC)分化成熟、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人外周血 CD14^+单核细胞,在含重组人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0μg/L)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20μg/L)的完全培养基中培养5天,使其分化为 MoDC。然后单独加入1、10、100 nmol/L浓度的胰岛素。另用 PI3K 抑制剂 LY294002及 MAPK 抑制剂 PD98059干预后再加入1、10、100 nmol/L 浓度的胰岛素。以 PBS 和脂多糖(LPS)分别为阴性及阳性对照组。干预24h 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表型(CD83、CD86)。FITC-Dextran 检测树突状细胞吞噬功能。ELISA 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 IL-12)浓度。结果与 PBS 对照组比较,10、100 nmol/L 浓度的胰岛素明显上调了 MoDC 表面 CD83及共刺激分子 CD86的表达(P<0.05),且促进 MoDC 分泌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 IL-12,10 nmol/L 的胰岛素减弱了 MoDC 的吞噬功能,而1 nmol/L 的胰岛素则没有以上作用。PD98059及 LY294002干预后使10、100 nmoL/L 浓度胰岛素上调 CD83和 CD86表达及促进TNF-α、IFN-γ和 IL-12分泌的作用明显减弱(P<0.05)。结论高浓度胰岛素通过 MAPK 及 P13K 两条途径促进了树突状细胞分化及免疫功能的成熟。高浓度胰岛素可能通过促进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成熟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免疫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
陆浩钱菊英姚康孙爱军黄榕翀郝颖施鸿毓王克强邹云增葛均波
关键词:动脉硬化自身免疫树突细胞
IL-18及其受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h1类细胞优势应答中的作用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其受体(IL-18R)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Th1类细胞因子优势应答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5例活动期和18例缓解期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转录因子T-bet和GATA-3mRNA的表达;应用ELISA法检测血浆中IL-18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细胞和淋巴细胞表面IL-18R的表达。13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结果ITP活动期患者PBMNC中T-betmRNA表达水平(0.069±0.013)明显高于对照组(0.019±0.010)(P〈0.05),而GATA-3mRNA的表达水平(0.002±0.001)明显低于对照组(0.005±0.002)(P〈0.05);血浆IL-18和CD3^+细胞表面IL-18R表达水平较ITP缓解期患者和对照组显著增高。ITP缓解期患者T-bet与GATA-3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bet/GATA-3比例基本恢复正常,血浆中IL-18和CD3^+细胞表面IL.18R的表达水平也基本恢复正常。结论ITP活动期患者表现为Th1优势应答,T-bet/GATA-3比例明显失衡,T-bet/GATA-3比例可作为ITP患者Thl类细胞极化的敏感指标;ITP活动期患者IL一18和IL-18R表达上调,可能为ITP患者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靶点。
王谦杨晓静单宁宁侯明冀学斌王春燕朱效娟杨蕾张晓琳彭军马道新石艳
关键词:紫癜转录因子T-BET转录因子GATA-3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8
阿司匹林使用与腔梗长期的再发脑卒中减少有关
2018年
目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长期预后不佳,再发脑卒中风险较高,但抗血小板治疗减少再发脑卒中风险的证据有限。我们在一个多中心的队列研究中,探讨阿司匹林治疗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再发脑卒中风险的长期影响。方法 2000年11月1日至2011年11月1日收集来自兖州、西安、重庆、武汉、北京、天津6个地区7个中心因脑卒中就诊,年龄为34-74岁的患者共2000人。入选患者分为3种类型脑卒中,分别为: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及颅内出血。本研究中共有54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纳入分析。纳入分析的患者分为两组(使用阿司匹林组n=342,未使用阿司匹林组n=202)。研究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COX分析阿司匹林使用与再发脑卒中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544例患者平均随访4.1年,再发脑卒中患者99例,心血管事件125例,心血管死亡31例及全因死亡59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与未使用阿司匹林组相比,使用阿司匹林组患者有更低的再发脑卒中及心血管事件风险(log-rank test,P=0.049, 0.047)。COX向后逐步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用显著减少腔梗患者再发脑卒中风险(HR=0.67, 95%CI:0.45-0.99, P<0.05)。结论阿司匹林显著减少腔梗患者长期再发脑卒中的风险。
孔涛陈敬洲孙凯张伟丽王继征汪道文秦勤马爱群宋雷惠汝太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阿司匹林再发脑卒中
前瞻性评价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 评价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以来自14家医院的321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18例,女203例,应用改良MAIPA试验双盲法检测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抗-GPⅡb/Ⅲa和抗-GP Ⅰ b/Ⅸ),客观评价该试验在ITP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了解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浓度与血小板数量的相关性以及地塞米松治疗后抗体浓度的变化.结果 抗-GPⅡb/Ⅲa、抗-GP Ⅰ b/Ⅸ、抗-GPⅡb/Ⅲa联合抗-GP Ⅰ b/Ⅸ诊断ITP的敏感性分别为39.75%、32.64%、55.23%,特异性分别为97.56%、93.94%、92.68%,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94%、93.98%、95.65%,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5.71%、32.35%、41.53%,总有效率分别为54.51%、48.29%、64.80%;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数量显著低于阴性患者,ITP患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水平[吸光度(A)值]与血小板数量呈负相关;激素治疗有效的ITP患者抗-GPⅡb/Ⅲa或(和)抗-GP Ⅰ b/Ⅸ转阴或抗体水平降低.结论 MAIPA试验对ITP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ITP患者的疗效也具有指导意义,可作为IFP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依据.
王谦展凤霞侯明丁娟朱媛媛秦平彭军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自身抗体单克隆抗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