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G2000046701)

作品数:28 被引量:719H指数:18
相关作者:丘学林郝天珧曾志刚殷学博刘长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广东省地震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篇地壳
  • 5篇海底
  • 4篇地壳结构
  • 4篇地震
  • 4篇岩石
  • 4篇重磁
  • 4篇海底热液
  • 4篇反演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地球物理
  • 3篇新生代
  • 3篇三维反演
  • 3篇时频
  • 3篇时频分析
  • 3篇盆地
  • 3篇频分
  • 3篇热液
  • 3篇现代海底
  • 3篇南海东北部

机构

  • 30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广东省地震局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台湾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海南省地震局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国立中山大学

作者

  • 9篇丘学林
  • 9篇郝天珧
  • 6篇曾志刚
  • 5篇刘长华
  • 5篇殷学博
  • 4篇姚长利
  • 4篇李安春
  • 4篇戴明刚
  • 4篇施小斌
  • 3篇秦蕴珊
  • 3篇赵明辉
  • 3篇郭兴伟
  • 3篇夏戡原
  • 3篇叶春明
  • 3篇刘振峰
  • 3篇胥颐
  • 3篇吴智平
  • 3篇王晓媛
  • 3篇徐亚
  • 3篇刘建华

传媒

  • 5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3篇海洋科学
  • 2篇大地构造与成...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物探与化探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沉积学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华南地震
  • 1篇海洋地质动态
  • 1篇台湾海峡
  • 1篇地学前缘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年份

  • 3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 4篇2004
  • 9篇2003
  • 5篇2002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东北部海陆联测与海底地震仪探测被引量:63
2003年
利用三分量海底地震仪、陆上便携式地震仪和海上气枪震源在南海东北部首次进行了海陆联合的深地震探测,测线呈北北西-南南东方向,垂直于区域构造走向,总长达500km,所获得的数据质量好,深部信息丰富,可分辨出Pg、Pn、PmP等地震相,为南海东北部深部地壳结构及油气盆地形成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丘学林赵明辉叶春明王天楷王平张毅祥夏戡原李昭兴
关键词:南海东北部海底地震仪海陆联测深部地壳结构
冲绳海槽Jade热液区块状硫化物中流体包裹体的氦、氖、氩同位素组成被引量:8
2003年
对冲绳海槽Jade热液区块状硫化物中流体包裹体的氦、氖和氩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流体包裹体的~3He/~4He比值为(6.2~10.1)Ra,均值为7.8Ra,与大洋中脊玄武岩一致[~3He/~4He≈(6~11)Ra],^(20)Ne/^(22)Ne比值为10.7~11.3,明显高于大气值(9.8),而^(40)Ar/^(36)Ar比值的变化范围在287~334之间,接近大气值(295.5),这些结果表明,块状硫化物中热液流体捕获的稀有气体是地幔和海水源组分混合的产物,且流体包裹体中的氦主要来自地幔,氖和氩主要来自海水。
曾志刚秦蕴珊翟世奎
关键词:块状硫化物流体包裹体同位素海洋地球化学
台湾岛东北部龟山岛附近海域自然硫烟囱体的基本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龟山岛热液活动区位于冲绳海槽向西延伸的部位,菲律宾海板块向欧亚板块下方俯冲在此隐没,热液活动的出现为研究该地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龟山岛热液活动产生的烟囱体高度富集自然硫,几乎没有其它矿物结晶形成,烟囱体本身呈现分层现象,自然硫的含量也是从烟囱体的外层到内层依次增高,与烟囱体颜色上表观的分层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我们根据这种分层现象探讨了烟囱体的成因机制和热液流体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同时根据等离子质谱(ICP-MS)和X射线衍射仪(XRF)的实验数据分析了自然硫烟囱体存在两种物质来源:热液活动区基底的安山岩和地幔,但是对于地幔物质以何种形式加入到热液流体中还需进一步研究.
刘长华曾志刚殷学博陈镇东
关键词:海洋地球化学自然硫烟囱体安山岩
重磁遗传算法三维反演中高速计算及有效存储方法技术被引量:107
2003年
将地下场源区域规则划分成很多小长方体单元 ,并且通过反演确定这些单元的物性变化 ,勾画出场源的分布图像 ,这种方式逐步成为重磁反演 ,特别是三维反演的重要方向 ;遗传算法等非线性技术进行该类反演将逐步成为发展趋势 .本文指出 ,在应用遗传算法进行该类反演过程中 ,隐含着数据量较大时超常规的计算量 ,它已成为制约该类反演充分发挥作用的瓶颈问题 ;同时 ,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分离并存储几何格架的计算策略、以及独特的几何格架等效压缩存储技术 ,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非线性反演计算速度 ,为该类反演的有效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姚长利郝天珧管志宁张聿文
关键词:遗传算法
重磁遗传算法三维反演中高速计算及有效存储方法技术
将地下场源区域规则划分成很多小长方体单元,并且通过反演确定这些单元的物性变化,勾画出场源的分布图像,这种方式逐步成为重磁反演,特别是三维反演的重要方向;遗传算法等非线性技术进行该类反演将逐步成为发展趋势.本文指出,在应用...
姚长利郝天珧管志宁张聿文
关键词:遗传算法
文献传递
海水对现代海底热液烟囱体中硫同位素演化的影响被引量:2
2006年
刘长华付兆辉殷学博
关键词:海底热液活动热液烟囱硫同位素同位素演化
黄海深部结构与中朝—扬子块体结合带在海区位置的地球物理研究被引量:52
2004年
以黄海及其邻区为研究对象 ( 32~ 4 2°N ,1 2 0~ 1 30°E) ,以研究区的空间重力异常、布格重力异常和地震层析成像数据为基础 ,在研究区中分辨出方向各异的主要断裂带并给出它们的分布。对在朝鲜半岛存在的一条近SN向分布的断裂带进行了重点讨论。根据重力数据、莫霍深度分布特点和层析成像的结果 ,认为该断裂带的两侧应属于不同的构造地质单元 ;提出该断裂带与五莲—青岛断裂带和济州岛南缘断裂带一起组成了中朝与扬子块体在黄海海区的边界结合带的认识 ;并推测在三叠纪的晚期 ,沿郯庐断裂带和该断裂带曾分别发生过左旋和右旋走滑。受SN向挤压应力的作用 ,(下 )扬子块体被平移嵌入到中朝块体之中。因此 ,两个块体在海区的结合带为一个巨大的“Z”
郝天珧SUH Mancheol刘建华阎晓蔚CHOI Suckwon姚长利刘少华戴明刚徐亚
关键词:深部结构重磁异常地震层析成像
地震资料在层序地层学中的应用进展
在层序地层学的发展过程中,地震资料的应用始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储层规模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地震反射波的运动学、动力学以及统计学特征的应用对解决薄层分析、岩性预测、物性预测、压力预测、含油气性预测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
刘振峰郝天珧王峰徐亚
关键词:层序地层学时频分析岩性预测孔隙度预测
文献传递
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和环境指示意义被引量:47
2002年
对冲绳海槽南部陆架、陆坡和海槽 33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的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 、Al2 O3 和CaO ,这三种组分占沉积物总量的 6 8%左右。多数元素在陆架和陆坡的变化范围较大 ,在海槽区相对稳定。向海槽方向随沉积物粒径变细 ,SiO2 和CaO减少、Al2 O3 和其它多数元素含量增加。常量元素和Al2 O3 的比值分布特征表明 ,本区沉积物由物源区经由陆架向海槽输送 ,沉积物主要由陆源碎屑沉积组成 ,此外还有生物碎屑沉积和自生沉积。陆架区部分微量元素富集因子 (EF)与长江和黄河沉积物的富集因子对比结果表明 ,本区的沉积物与长江沉积物的关系更为密切。陆坡区Cu、Pb、Zn、Co、Ni和Cr的富集因子较高是由于生物的富集作用造成的 ,Mn的富集主要是自生沉积的结果。用R型因子分析方法对沉积物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 ,结合元素的分布特征 ,给出了四个主因子所对应的沉积环境和特征元素组合 ,分别为 1)陆架型的元素组合 :SiO2 、TiO2 、Zr、CaO和Sr,2 )陆坡型的元素组合Fe2 O3 、MgO和P2 O5,3)海槽型的元素组合 :Al2 O3 、K2 O、Cu、Zn、Co、Ni、Cr和Ba ,4 )反映沉积环境氧化—还原属性的元素组合 :MnO和FeO。
蒋富清李安春
关键词:地球化学特征表层沉积物冲绳海槽沉积环境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新生代裂后不整合、加速沉降事件及其成因浅析被引量:19
2007年
为了考察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新生代裂后不整合及加速沉降事件并探讨其成因机制,利用悬臂梁模型和二维挠曲回剥模型的正反演模拟,对济阳坳陷2条NS向剖面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进行了重建.正演计算表明,要反映14Ma的盆地结构,需要叠加断陷阶段及裂后不整合时期发生的构造抬升事件,叠加的构造抬升量在坳陷东北部比西南部大;反演计算表明,要恢复到14Ma的盆地结构,按照断层估算的拉张系数产生的热沉降不足以恢复当时的古水深,如果要通过人为增加构造沉降以恢复到14Ma的古水深,那么坳陷东北部比西南部需要更大的沉降量.结果说明,济阳坳陷在新生代发育时,除了水平伸展产生的岩石圈被动减薄外,可能还叠加了垂向因素引起的岩石圈主动减薄;14Ma以来发生的裂后加速沉降有从坳陷东北部向西南部推进的趋势.分析表明除了水平伸展诱发软流圈热扰动及随后快速热衰减外,岩石圈拆层作用、岩石圈地幔交代作用等主动因素,也会产生裂后不整合及加速沉降事件.
郭兴伟施小斌丘学林吴智平杨小秋
关键词:渤海湾盆地数值模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