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YW-Q06-03)

作品数:14 被引量:94H指数:7
相关作者:王莉霞阎百兴刘树元祝惠潘晓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台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三江平原
  • 4篇人工湿地
  • 3篇潜流
  • 3篇潜流人工湿地
  • 3篇去除率
  • 3篇
  • 3篇PH
  • 2篇水稻
  • 2篇水量
  • 2篇水田
  • 2篇污染
  • 2篇灌溉
  • 1篇氮磷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动态
  • 1篇稻田
  • 1篇稻田生态
  • 1篇稻田水
  • 1篇点源
  • 1篇点源污染

机构

  • 14篇中国科学院
  • 1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台州学院
  • 1篇湖北文理学院

作者

  • 11篇阎百兴
  • 11篇王莉霞
  • 4篇刘树元
  • 3篇徐莹莹
  • 3篇祝惠
  • 3篇潘晓峰
  • 2篇王毅勇
  • 1篇王先兵
  • 1篇路永正
  • 1篇王志勇
  • 1篇张丰松
  • 1篇聂晓
  • 1篇曹会聪
  • 1篇刘文莉
  • 1篇张燕
  • 1篇王毅勇
  • 1篇胡梦娇

传媒

  • 3篇环境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环境化学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土壤与作物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6
  • 2篇2012
  • 4篇2011
  • 6篇2010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潜流人工湿地中氮磷污染物净化的分层效应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选定芦苇、小叶章为湿地植物,土壤、炉渣为基质,构建3个小型潜流人工湿地系统,通过间歇运行方式,考察了模拟系统上层、下层中N、P和pH值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0 d时,小叶章和芦苇湿地上层总氮的去除负荷分别为0.771 g.(m2.d)-1和1.481 g.(m2.d)-1,分别是下层的1.15倍和1.31倍;小叶章和芦苇湿地上层溶解性总磷的去除负荷分别为1.655 g.(m2.d)-1和6.838 g.(m2.d)-1,分别是下层的1.13倍和1.28倍,湿地系统上层N、P净化能力高于下层.湿地系统pH值具有规律性变化趋势,以土壤-炉渣为基质的湿地上层pH值小于下层,以土壤为基质的湿地上层pH大于下层,系统具有良好的缓冲能力.pH值先升高后降低的拐点可作为NH 4+-N反应结束的指示参数.
刘树元阎百兴王莉霞
关键词:人工湿地去除率PH
潜流人工湿地中3种基质对氮磷净化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通过潜流人工湿地装置,采用间歇运行方式考察不同停留时间下土壤、砾石、炉渣基质在以NO3--N、NH4+-N和PO4--P为主要氮组分的模拟污水对污水中氮的净化效能,并研究湿地系统基质与pH变化、NO3--N和NH4+-N净化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0d时,土壤-炉渣湿地的N,P净化效能高于以其他基质构建的湿地。在试验周期内,各基质的人工湿地系统NH4+-N的净化效率均高于NO3--N的净化效率,氮素的净化效能上层大于下层,湿地系统中pH值先降低后升高的拐点可作为NH4+-N氧化反应结束的指示参数。
刘树元刘文莉王志勇王先兵胡梦娇
关键词:湿地基质人工湿地炉渣去除率
人工湿地中氨氮反应与pH变化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9
2010年
在三江平原气候条件下,配制以NO3--N、NH4+-N和PO4--P为主要成分的模拟进水,通过间歇运行方式,考察潜流人工湿地模拟系统中氨氮反应与pH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湿地系统对高pH值进水具有缓冲作用。在运行期间,土壤-炉渣湿地上层pH小于下层pH值,土壤湿地上层pH大于下层pH值。随着停留时间(HRT)的增加和NH4+-N浓度的降低,湿地系统中的pH值呈现规律性变化,土壤-炉渣湿地的氧化还原电位(ORP)与pH值呈负相关。湿地系统中pH值变化曲线的拐点可作为NH4+-N反应结束的指示参数。
刘树元阎百兴王莉霞
关键词:PH人工湿地氧化还原电位
三江平原河水中铁的形态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采集三江平原河流(主要河流和沼泽性河流)水体,利用切向超滤和玻璃纤维滤膜技术分离铁的形态,研究了三江平原河水中铁的含量、形态和潜在络合竞争能力,以揭示湿地开垦对铁形态和输出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典型沼泽性河流中可溶铁和酸性不稳定铁平均含量高达1.16和0.81 mg.L-1,是主要河流铁的重要补给来源,主要输送络合态铁(占可溶铁70.9%)和离子态铁(占可溶铁9.3%).河流中可溶态铁均以低分子量铁为主要迁移形态,在主要河流中低分子量铁占可溶态铁的68.7%,含量为0.13 mg.L-1,在典型沼泽性河流中占可溶态铁的82.2%,含量为0.88 mg.L-1;典型性河流中Fe3+含量是主要河流的3.1倍,Fe2+含量相差不大.通过菲咯嗪的配位竞争实验发现,络合态和胶体态铁中也存在Fe(Ⅱ)的结合形态;在典型沼泽性河流中,络合态铁具有更高的潜在络合竞争能力,更容易形成稳定不易分解的络合态铁.因此,三江平原湿地开垦导致沼泽性河流铁输出的减少,稳定络合态铁输出的减少直接影响铁的迁移距离,对近海铁的输送产生巨大影响.
潘晓峰阎百兴王莉霞
关键词:河流三江平原
水稻露水凝结量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于水稻生长季(6月初至9月末)对露水进行实地监测,探讨三江平原水稻植株露水凝结规律。【方法】选择杨木棒做收集器监测露水并计算露水强度,通过叶面积指数换算为单位面积土地上露水量。【结果】丰水年(2009年)露日数少于平水年(2008年),但露水强度高于平水年,露水强度在每年8月达到峰值后逐渐减小。作物冠层露水强度强于顶层,底层露水强度最弱。经换算,2008年和2009年水田年露水量保守值分别为26.2 mm和31.4 mm。水稻密度对露水强度的影响不大,但作物密植可增加年露水量。【结论】湿地开垦为水田后,年露水量增加,叶面积指数是水田年露水量增加的关键因子。露水是影响水田水量平衡的重要因子,2008年和2009年水稻露水量分别占同期降水量的8.68%和6.14%。
徐莹莹阎百兴王莉霞
关键词:三江平原水稻叶面积指数
三江平原农田源头排水沟渠截留排水中氮素动态被引量:8
2012年
通过小尺度野外原位试验,研究排水沟渠水体、底泥和植物中氮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水体停留时间增加,沟渠对水体氮素的净化能力增强,认为停留8 d左右较适宜。沟渠对NH4+-N的截留率大于TN和NO3--N。渠水停留11 d时,4条试验沟渠〔氮浓度高、磷浓度低(NHPL),氮浓度高、磷浓度高(NHPH),氮浓度低、磷浓度低(NLPL),氮浓度低、磷浓度高(NLPH)〕对NH4+-N的截留率均达100%,对NO3--N的截留率分别为84.63%、84.35%、75.67%和76.14%,对TN的截留率分别为88.02%、89.89%、90.88%和88.53%。试验结束时沟渠表层(0~15 cm)底泥氮含量降低,植物氮累积量远大于进水TN总量,说明植物生长同时吸收了水体、土壤和底泥中的氮,建议在秋季适时收割植物,以避免植物分解导致二次污染。
张燕阎百兴祝惠王莉霞
关键词:排水沟渠农业非点源污染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体中铁环境行为的影响被引量:4
2010年
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对铁的赋存形态、迁移转化特征及输出量产生影响。以湿地沼泽水体和稻田水体为研究对象,利用切向超滤技术分离铁的形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前后铁的形态、迁移转化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湿地农田化后水体中可溶态总铁质量浓度下降16.9%;由于水体pH值的升高,Fe2+质量浓度下降56.3%,非溶解态酸性不稳定铁含量显著升高。沼泽水和稻田水在迁移过程中,铁均以络合态铁和酸性不稳定态铁2种形态迁移。沼泽水在迁移过程中Fe2+和络合态铁含量下降,酸性不稳定态铁含量升高,胶体态铁含量变化不大;稻田水在迁移过程中,络合态铁和酸性不稳定态铁含量下降,Fe2+和胶体态铁含量较稳定。2种水体铁形态的转化有较大差异:日间沼泽水中非溶解态的酸性不稳定态铁向可溶态铁转化;稻田水体可溶态铁向酸性不稳定态铁转化。
潘晓峰阎百兴王莉霞曹会聪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稻田水三江平原
松花江沉积物主要组分对汞吸附的贡献被引量:7
2010年
通过选择性去除-吸附-统计分析的方法,模拟研究了松花江沉积物中主要组分对汞吸附的能力和贡献.结果表明,Langmuir、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均能较好地描述萃取前沉积物吸附汞的过程,其中Langmuir吸附等温线拟合效果更好.NH2OH.HCl、Na2S2O4和H2O2等去除剂对沉积物进行选择性去除后的吸附实验显示,Langmuir吸附等温线仍能较好地拟合吸附过程.沉积物各主要组分对汞的吸附能力顺序为锰氧化物>铁氧化物>有机质.由于沉积物中各组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就各组分对汞的吸附贡献而言,铁氧化物和有机质相对于锰氧化物的贡献较大.
祝惠阎百兴张丰松路永正王莉霞
关键词:
三江平原水稻生产的碳足迹评价被引量:1
2023年
农田作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为追求产量,往往会使用大量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导致农业生产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重要源头。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水稻作为这一地区的主要农产品,在种植过程中往往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在稻田温室气体排放观测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计算了三江平原地区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地区水稻全生命周期生产的碳足迹为0.5008 t(CE)·t^(−1),其中CH_(4)排放量占全部碳足迹的71.8%,N_(2)O排放量占全部碳足迹的8.68%,温室气体占到了全部碳足迹的80.4%,是最为主要的碳排放源。化肥和农药施用所产生的碳排放占到了总碳排放的15.6%,机械化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柴油碳排放,仅占到了总碳排放的3.99%。因此,三江平原地区水稻生产的碳排放控制应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主体,改变以淹灌为主的传统水稻灌溉模式,大力推广水稻节水减排灌溉新技术,配以合理的施肥技术和田间管理方式,推广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水稻品种,以达到低碳排放的环境友好型水稻种植模式。
王毅勇王毅勇田有向一恒
关键词:三江平原水稻生产碳足迹生命周期评价
非充分灌溉下寒地井灌稻田生态经济效益被引量:1
2016年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间歇灌(IT)、湿润灌(MT)、淹灌(CSF)不同灌溉方式下寒地井灌稻田的生理生态用水、土壤温度、水稻产量、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非充分灌溉(IT、MT)显著减少了稻田本田期的生态用水量,与CSF相比,IT、MT分别节省生态用水24.1%、32.9%;非充分灌溉(IT、MT)显著增加了深层(10-15 cm)土壤温度,IT和MT的10、15 cm地温分别比CSF增加7.9%和11.1%、9.4%和13.4%;非充分灌溉(IT、MT)的产量、经济净效益、经济效率均显著高于淹灌,与CSF相比,IT和MT的产量、经济净效益、经济效率分别提高12.2%和13.1%、28.9%和32.6%、108.6%和150.4%。可见,非充分灌溉(IT、MT)在节约生态用水的同时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经济效益、经济效率均显著提高。
聂晓王毅勇
关键词:非充分灌溉土壤温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