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006G2)

作品数:13 被引量:78H指数:6
相关作者:樊哲儒张跃强王岩军李剑峰高春保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5篇小麦
  • 5篇基因
  • 4篇锈病
  • 4篇叶锈病
  • 3篇性状
  • 3篇农艺
  • 3篇农艺性
  • 3篇农艺性状
  • 3篇品系
  • 3篇小麦品系
  • 3篇小麦叶
  • 2篇诱变
  • 2篇杂交
  • 2篇种质
  • 2篇种质资源
  • 2篇小麦品种
  • 2篇小麦叶锈
  • 2篇小麦叶锈病
  • 2篇小麦种
  • 2篇小麦种质

机构

  • 4篇河北农业大学
  • 4篇湖北省农业科...
  • 4篇新疆农业科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新疆农垦科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国际玉米小麦...
  • 1篇周口市农业科...

作者

  • 4篇李剑峰
  • 4篇王岩军
  • 4篇李星
  • 4篇朱展望
  • 4篇佟汉文
  • 4篇刘易科
  • 4篇张跃强
  • 4篇樊哲儒
  • 4篇张宇庆
  • 4篇高春保
  • 3篇吴振录
  • 3篇孙道杰
  • 3篇刘大群
  • 3篇李在峰
  • 2篇赵志泉
  • 2篇李亚宁
  • 1篇冯毅
  • 1篇曲延英
  • 1篇王翠芬
  • 1篇杨立军

传媒

  • 5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湖北农业科学
  • 2篇新疆农业科学
  • 2篇中国植物病理...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核农学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0篇2010
  • 1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疆的小麦品种(系)苗期和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被引量:13
2011年
对来自新疆的104个小麦品种、高代品系及35个含有已知抗叶锈基因载体品种,在苗期接种12个中国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进行抗叶锈基因推导分析和分子检测;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连续2年度对这些材料进行成株抗叶锈性鉴定并筛选慢叶锈性品种。研究结果显示,在41个品种中共鉴定出6个已知抗叶锈基因Lr26、Lr34、Lr50、Lr3ka、Lr1和Lr14a,其中Lr26存在于21个品种中,Lr34在17个品种被发现,Lr1和Lr14a分别存在于3个品种中,还有2个品种携带Lr3ka以及1个品种携带Lr50。2年田间抗叶锈性鉴定筛选出7个慢叶锈性品种,可用于小麦抗病育种。
潘阳聂迎彬穆培源姚占军李星周悦李在峰刘大群
关键词:小麦叶锈病基因鉴定慢锈性
太谷显性核不育基因Ta(iMs_2)在湖北小麦轮回选择群体改良中的应用与实践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太谷显性核不育基因进行小麦轮回选择群体改良,对群体内所选优良单株进行株高、穗粒数、抗赤霉病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轮选次数的递增,农艺性状和抗病性均得到改良,并从中选育出了鄂麦11、"42204"等新品种(系)。同时对这一育种方法提出了建议。
佟汉文高春保刘易科朱展望张宇庆庄宗英
关键词:小麦
部分小麦材料及黄淮南片区试品种Lr34/Yr18/Pm38基因型检测被引量:3
2011年
为了给我国小麦慢病性品种的选育提供材料和依据,用最新开发的STS标记Cssfr5对部分小麦材料的Lr34/Yr18/Pm38基因型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47份小麦材料中仅有8个品种携带这些抗病基因,占供试材料的5.4%。表明在我国小麦抗病育种工作中,Lr34/Yr18/Pm38慢病性基因的利用未受到足够重视,在抗病育种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研究筛选的慢病性材料可用于培育具持久抗病性的小麦品种。
孟倩孙道杰谢静雅
关键词:小麦STS标记基因型鉴定
杂交与诱变相结合提高春小麦育种效果的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为给小麦育种工作者提供参考,总结了30多年春小麦杂交与诱变相结合的育种进展。从1974年至今,每年将各杂交组合当代种子均分为两份,一份用60Coγ-射线80Gy辐照,另一份种子不辐照,为单纯杂交材料,两部分材料同步筛选,育成了7个新品种,其中4个成为新疆春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研究表明,中低剂量γ-射线辐照春小麦杂种当代干种子,能够扩大杂种后代多数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株高与籽粒饱满度的相关系数有所降低,为选育矮秆兼抗旱的品种提供了可能。本项目育成的新春2号、新春6号等抗旱高产品种,连续20多年在新疆春小麦中种植面积为最大,近年又育成了优质品种新春26号等。认为杂交与诱变相结合,互相补充,可显著提高育种效率。另外,CIMMYT小麦种质在新疆春小麦育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振录樊哲儒何中虎李剑峰张跃强王岩军
关键词:春小麦杂交诱变育种
^(60)Coγ射线诱变选育早熟、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新春30号被引量:8
2010年
以新春9号为母本,新春6号为父本进行杂交,杂交当代种子用80Gy 60Coγ射线辐照,经多代单穗选择,温室加代,培育成早熟、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新春30号。于2009年3月通过新疆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该品种稳产高产、适应性广、抗病性强(锈病和白粉病)、抗倒伏性强、生长势好、早熟,属于优质中强筋类型,产量水平为5250~9000kg/hm2。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多年来利用辐射诱变与杂交结合选育小麦新品种取得的成果表明,辐射诱变与杂交结合的育种技术是选育抗旱高产、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的有效方法。
张跃强樊哲儒李剑峰吴振录王岩军王重
关键词:^60COΓ射线辐照杂交小麦
CIMMYT高降雨量区小麦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抗性评价被引量:7
2009年
为选择适应湖北省等高降雨量区小麦新品系或中间育种材料,对引进的16份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高降雨量区小麦种质资源进行了生育期和简单农艺性状的调查,并对其中的9份种质进行了多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与湖北省大面积主栽品种郑麦9023相比,供试种质的拔节期平均提前4d,抽穗期推迟8d,成熟期推迟1d,成穗率、穗粒重和千粒重较低,株高和穗粒数较高;供试种质对条锈病的抗性最好,其次是赤霉病和白粉病,赤霉病抗侵染性比抗扩展性好。筛选出免疫或高抗条锈病种质7份;4份赤霉病抗侵染种质中有1份高抗侵染、中抗扩展;1份种质高抗白粉病,没有发现纹枯病抗性种质。
佟汉文杨立军朱展望刘易科张宇庆付汉红高春保
关键词: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抗性评价
小麦品系西农1163-4抗叶锈病基因解析及SSR分子定位
小麦品系西农1163-4高抗小麦叶锈、条锈和白粉病,综合农艺性状良好。明确该小麦品系中所含的抗叶锈病基因及遗传特点,找到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有利于抗病基因利用和培育抗病新品种。将西农1163-4与感病品种Thatch...
李星李在峰李亚宁赵志泉刘大群
关键词:小麦叶锈病SSR分子作图
文献传递
小麦黄化突变体类囊体蛋白组分及叶绿素的合成特性被引量:5
2010年
为进一步探讨冬小麦品系'西农1718'自然黄化突变体的突变机制,利用SDS-尿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该黄化突变体及其突变亲本叶绿体类囊体蛋白组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突变亲本相比,黄绿株(黄化程度较轻的中间型)的60~64 kD和42~54 kD多肽无明显变化,而绿黄株(黄化程度较深的中间型)和金黄株显著减少,且金黄株减少幅度大于绿黄株;黄绿株、绿黄株的33~35 kD多肽表达量明显低于突变亲本,且绿黄株减少幅度大于黄绿株;23和27 kD多肽在突变体中的变化最为显著,金黄株缺失,黄绿株和绿黄株也大幅降低;16~19 kD多肽,黄绿株与突变亲本无明显差异,金黄株和绿黄株大幅度降低。对叶绿素生物合成主要前体物质累积量分析表明,金黄株、绿黄株和黄绿株的δ-氨基乙酰丙酸(ALA)、胆色素原(PBG)、尿卟啉III(UrogenⅢ)、粪卟啉原Ⅲ(CoprogenⅢ)和原卟啉Ⅸ(ProtoⅨ)的含量均高于突变亲本,且随突变体黄化程度加深而递增,尤其ProtoⅨ累积更为显著,分离绿株与突变亲本无差别;而金黄株、绿黄株和黄绿株自ProtoⅨ以后的中间产物镁原卟啉(Mg-ProtoⅨ)、原脱植基叶绿素酸酯(Pchlid...
曹莉王辉孙道杰冯毅李学军闵东红
关键词:小麦黄化突变体叶绿素合成
新疆主栽和新育成春小麦品种产量潜力及其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研究新疆主栽和近年新育成春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因素,为春小麦产量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在较好的肥、水以及控制病虫害和倒伏的条件下,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疆不同时期种植面积最大的4个主栽和近年新育成的3个春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及其构成因素,并对品种的产量潜力和生产中的实际产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着品种的更替,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实际产量均显著提高;主穗粒重、主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显著提高;株高显著降低,生育期呈缩短趋势。【结论】新疆春小麦高产育种的重点是:通过增加主穗粒数,稳定千粒重,提高穗粒重和收获指数,株高稳定在85~90cm。
张跃强李剑峰王钊英樊哲儒王岩军吴振录
关键词:春小麦产量构成因素通径分析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为了明确环境、基因型及其互作对小麦种子活力的影响,以湖北省小麦区域试验三个试点的16个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对收获后的种子进行发芽率、幼苗干重及简易活力指数的计算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发芽率、幼苗干重及其简易活力指数在地点间、品种(系)间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且品种(系)间的差异均比地点间的差异大,发芽率和简易活力指数的地点×品种(系)互作(GEI)间差异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2)发芽率和简易活力指数以武汉最高,且与其他地点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而幼苗干重则以荆州最高,与武汉差异不显著。(3)鄂麦27和楚0805的发芽率较高,襄麦27和河科大9612的幼苗干重最高,而鄂麦27的简易活力指数最高。(4)简易活力指数与发芽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幼苗干重呈不显著的正相关,而发芽率与幼苗干重呈不显著的负相关。
佟汉文刘易科朱展望张宇庆陈泠高春保
关键词:发芽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