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7209-004-2)

作品数:4 被引量:28H指数:3
相关作者:王东升葛小鹏黄建枝郑蓓杨晓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北京交通大学钢铁研究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2篇悬浮颗粒物
  • 2篇重金
  • 2篇重金属
  • 2篇流槽
  • 2篇颗粒物
  • 1篇敌草隆
  • 1篇底泥
  • 1篇底泥沉积物
  • 1篇底泥再悬浮
  • 1篇动力条件
  • 1篇形态分析
  • 1篇再悬浮
  • 1篇水动力条件
  • 1篇位阻
  • 1篇位阻效应
  • 1篇西维因
  • 1篇氯苯酚
  • 1篇纳米
  • 1篇纳米镍
  • 1篇纳米镍粉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钢铁研究总院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作者

  • 4篇王东升
  • 3篇葛小鹏
  • 2篇黄建枝
  • 1篇刁晓华
  • 1篇孙素霞
  • 1篇李一
  • 1篇周岩梅
  • 1篇杨晓芳
  • 1篇张琼
  • 1篇郑蓓
  • 1篇冯丽
  • 1篇汤鸿霄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利用环流槽研究再悬浮条件下凉水河底泥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迁移与分布被引量:9
2012年
利用环流槽模拟动态水流环境,研究凉水河底泥沉积物在不同水流条件下的再悬浮过程,考察了水流速率对4种重金属(Ni,Cr,Cu,Pb)在沉积物、悬浮颗粒物以及上覆水中的迁移、传输与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流速从0.15m/s增加到0.35m/s,悬浮颗粒物的浓度从165mg/L上升到4220mg/L,增加约25倍.溶解态重金属的浓度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加,说明部分重金属从悬浮颗粒物(SPM)中解析并进入上覆水中.酸可溶性重金属的浓度随着流速的升高而增加,表明部分SPM上的重金属在再悬浮过程中从稳态转化到易解析形态.在整个再悬浮过程中,悬浮颗粒物上重金属的体积浓度增加了2-6倍,但是质量浓度却降低了,并接近底泥中重金属的原始浓度,这是由于"颗粒物浓度效应"所致.重金属分配系数(KD)随流速的增加而降低,这可能是由于对重金属具有更强的富集作用的微细颗粒(粉砂/黏粒)的含量随着流速而降低所致.
黄建枝葛小鹏杨晓芳郑蓓王东升
关键词:重金属底泥再悬浮悬浮颗粒物
水动力条件下重金属在沉积物上的吸附及其形态分布与转化被引量:8
2013年
以北京近郊通州凉水河底泥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环流槽(annular flume)模拟河流水力学条件,研究了重金属(Cr、Cu、Zn和Pb)在上覆水、悬浮颗粒物(SPMs)以及底泥中的交换、分配、形态分布与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动态水流环境条件下,加入到上覆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5 mg/L)很快被吸附到SPMs上,模拟运行1 h后,上覆水中重金属的浓度(低流速条件下Zn除外),均不到初始值的3%;而SPMs中重金属的浓度在实验初期随着运行时间而降低,并且其浓度在低流速(0.2 m/s)时较高流速(0.35 m/s)条件下高,这是由于"颗粒物浓度效应"所致。在整个模拟运行周期(35 d)内,表层底泥中重金属形态发生了改变。其中,重金属的F4(硫化物+有机物)形态由于其与硫化物结合的形态被氧化而逐渐释放出来,并最终剩下不易氧化的有机物结合形态。与此同时,释放出的重金属通过再分配作用以易解析的F1~F3形态吸附于SPMs及底泥沉积物中,从而导致这3种形态浓度有所升高。
黄建枝葛小鹏王东升
关键词:重金属形态分析
农药西维因及敌草隆在草木灰上的吸附行为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测定分析了草木灰的孔隙结构、表面性质及化学组成,选择理化参数接近,空间构型不同的2种农药西维因和敌草隆作为吸附质,研究其在草木灰上吸附行为,结果表明两者在草木灰上吸附模式理截然不同,线性吸附方程及准一级动力学方程能够拟合平面型分子西维因的吸附等温线及动力学曲线,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及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对非平面型分子敌草隆的等温线及动力学曲线拟合程度最高,说明平面型分子的吸附可能以简单的线性分配为主,而非平面型分子可能以多过程非线性吸附为主;等温线及动力学拟合参数显示,草木灰对平面型分子西维因的吸附量远大于非平面型分子敌草隆,说明吸附质分子的空间位阻效应是影响吸附的重要因素.
张琼周岩梅孙素霞刁晓华王东升
关键词:西维因敌草隆草木灰位阻效应
酸性体系中纳米镍对2,4-二氯苯酚降解性能的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纳米金属对有机氯化合物具有较好的脱氯降解效果,但在反应过程中其表面易形成氧化层覆盖,并大量吸附目标反应物导致降解不完全,而酸性体系可避免氧化层的形成.对工业羰基法生产的纳米镍超细粉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能量色散谱仪(EDS)等微观结构观测与表征,并就酸性体系中羰基纳米镍对2,4-二氯苯酚的脱氯降解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所用纳米镍的颗粒粒径为10~20nm,表面有一较薄的NiO层,其存在将对2,4-二氯苯酚的脱氯降解性能产生较大影响.经酸洗活化处理,并在酸性条件(pH3~4)下反应,可使2,4-二氯苯酚大量降解,并在4h内达到100的去除率.反应溶液中可检测到2-氯酚、4-氯酚、苯酚等降解产物的出现,以苯酚为主.反应过程中因消耗质子需要定期补加酸量,以维持体系适当的酸度,酸不仅起到调节pH的作用,更是作为一种反应物参与反应,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脱氯降解反应进程.酸性体系中纳米镍对氯代有机物的脱氯降解反应为二级反应,其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种不同温度(298,306,316K)条件下,其脱氯降解反应速率常数k分别为0.02,0.2和0.3(gLh)-1.
冯丽葛小鹏李一王东升汤鸿霄
关键词:纳米镍粉2,4-二氯苯酚降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