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BL2012051)

作品数:10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周云张亚曹戌刘琳李祥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苏州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尿道
  • 6篇尿道下裂
  • 5篇细胞
  • 4篇丁酯
  • 4篇邻苯二甲酸二...
  • 4篇甲酸
  • 4篇二丁酯
  • 4篇苯二甲酸
  • 3篇雄性
  • 3篇内皮
  • 3篇干细胞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脂肪干细胞
  • 2篇胎鼠
  • 2篇纤维细胞
  • 2篇成纤维细胞
  • 1篇雄性大鼠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机构

  • 10篇苏州大学
  • 1篇连云港市第一...
  • 1篇苏州市中医医...
  • 1篇无锡市第八人...

作者

  • 10篇周云
  • 9篇张亚
  • 4篇曹戌
  • 3篇刘琳
  • 3篇李祥
  • 2篇冯笑
  • 1篇陈娇
  • 1篇王睿
  • 1篇付明翠
  • 1篇张婷
  • 1篇翟景梅
  • 1篇顾绍栋
  • 1篇连学刚
  • 1篇金美芳
  • 1篇夏红亮

传媒

  • 2篇江苏医药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临床小儿外科...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脂肪源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被引量:5
2013年
背景:脂肪来源干细胞在体内储备丰富,体外增殖快速,具有多向分化潜能,是目前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研究热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脂肪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被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促进血管生成。目的:观察兔脂肪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取兔附睾处脂肪,采用胶原酶消化分离获得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至第3代后加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分化,对诱导前后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仪表型检测。结果与结论:兔脂肪干细胞生长旺盛,第3代兔脂肪干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生长曲线呈"S"型,15代以内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Vimentin阳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表达阳性,CD31表达阴性;诱导后细胞CD31表达阳性,CD44表达阴性。第3代兔脂肪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21d显微镜下呈铺路石样形态,血管内皮细胞第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细胞阳性,透射电镜下可见W-P小体。提示脂肪干细胞在体外可诱导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可为组织工程血管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
刘琳张亚周云翟景梅曹戌
关键词:干细胞脂肪干细胞组织工程血管内皮分化体外诱导
前尿道延伸术对保留尿道板的后型尿道下裂TIP手术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评估后型尿道下裂患者在进行保留尿道板的尿道修复TIP手术时,做前尿道延伸与否对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笔者医院2012年6月~2016年6月间后型尿道下裂行保留尿道板TIP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前尿道延伸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统计参数包括患者年龄、尿道开口位置、合并畸形、新建尿道长度、尿道板宽度、术后随访日期、术后并发症。结果共统计57例患者,32例行TIP手术(1组),25例行前尿道延伸+TIP手术(2组),两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就诊年龄、尿道缺损长度、尿道板宽度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1组158.4min与2组214.6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明显长于1组;术后总的并发症发生率1组47%(15/32)与2组48%(12/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3),其中尿瘘、尿道口后移、尿道口裂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生3例尿道狭窄,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1组没有尿道狭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结论前尿道延伸由于尿道板的部分去血管化容易引起成形尿道的狭窄,该类狭窄多有典型的临床症状,需再次或多次手术修复,因此对于后型尿道下裂的患者不建议行前尿道延伸术。
付明翠张婷曹戌夏红亮周云
关键词:尿道下裂尿道板纵切卷管
尿道下裂子鼠生殖结节中的间充质-上皮转化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观察尿道下裂子鼠生殖结节中成纤维细胞的间充质-上皮转化现象,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导致尿道下裂的机制。方法取孕SD大鼠,随机分为DBP组和对照组。于怀孕第13~19天,DBP组按照800 mg/kg体重DBP溶入玉米油(DBP和玉米油总剂量为3 ml/kg体重)后灌胃,对照组按照3 ml/kg体重玉米油灌胃。怀孕19 d取出子鼠,鉴别出DBP组中发生尿道下裂的雄性子鼠及对照组中的雄性子鼠并分为尿道下裂组和正常对照组,提取两组子鼠的生殖结节。用组织块法原代培养子鼠生殖结节中的成纤维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Vimentin的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的尿道开口于生殖结节顶端,而尿道下裂组的尿道开口于生殖结节腹侧,肛门生殖结节距离[(1.43±0.04) mm]明显小于对照组[(2.27±0.09) mm,P=0.023]。子鼠尿道下裂发生率为40.5%。与对照组比较,尿道下裂组生殖结节成纤维细胞形态发生了变化,细胞呈多边型,丝状伪足变短,细胞排列较紧密,平均迁移距离缩短[12 h:(0.17±0.04) mm比(0.14±0.03) mm、24 h:(0.26±0.05) mm比(0.20±0.04) mm,P=0.041],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增加、Vimentin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E-cadherin、Vimentin mRNA相对表达量:1.00±0.00比1.43±0.31(P=0.034)、1.00±0.00比0.51±0.12(P=0.031);E-cadherin、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0.15±0.06比1.59±0.84(P=0.005)、1.88±0.45比0.30±0.13(P=0.003)。结论DBP在诱导子鼠发生尿道下裂的过程当中,促进了子鼠生殖结节中成纤维细胞的间充质-上皮转化作用,这可能与导致尿道下裂的发生有关。
李晋昊李祥张亚周云
关键词:子鼠尿道下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成纤维细胞
膀胱脱细胞胶原基质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修复兔尿道缺损被引量:2
2018年
背景:采用膀胱无细胞基质作为游离移植物修复尿道缺损,诱导尿道再生取得一定的成果,但该方法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移植物血管再生不足的问题。目的:观察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异种膀胱脱细胞基质修复兔尿道缺损的效果。方法:将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均制作尿道缺损模型,随后对照组、实验组分别采用猪膀胱脱细胞基质、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猪膀胱脱细胞基质进行修复,同时设立正常组、假手术组。术后4,12周分批处死动物,进行尿道造影、尿流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与结论:(1)实验组术后4,12周的平均尿流率高于模型组、对照组(P <0.05),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无差异;(2)术后12周尿道造影显示,实验组尿路线条流畅;模型组、对照组尿路线条欠流畅;(3)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模型组胶原纤维细胞较多,纤维排列紊乱,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实验组胶原基质基本降解,新生胶原纤维排列规律,其间血管较多,未见血管瘤等;对照组见团块状胶原沉积,视野内血管较少;(4)术后12周Masson染色显示,实验组胶原组织沉积明显少于对照组、模型组(P <0.05),接近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 0.05);(5)术后12周CD31染色显示,实验组新生血管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模型组(P> 0.05),接近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 0.05);(6)术后12周a-S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再生肌肉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模型组(P <0.05),接近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 0.05);(7)结果表明,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异种膀胱脱细胞基质修复兔尿道缺损,可促进移植物局部血管新生,提高再生尿道肌肉含量,加速局部胶原降解,改善尿道再生微环境,促进尿道更好地再生。
顾绍栋周云熊前卫张亚杨金龙
关键词:膀胱脱细胞基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尿道缺损膀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干细胞丝素膜修复兔阴茎白膜缺损
2014年
目的研究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MSCs)复合丝素膜在修复阴茎白膜缺损时纤维组织的重塑效果。方法选择雄性新西兰大白兔56只建立白膜缺损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A组为丝素膜修补组,B组为ADMSCs丝素膜修补组,C组为睾丸鞘膜修补组,D组为对照组,每组14只。术后6,12周行组织学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Hart染色和巨噬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查,观察各组修复情况。结果术后12周HE染色显示,D组新生纤维组织排列紊乱,A、B、C组新生纤维组织排列整齐。天狼星红染色显示,Ⅰ型、Ⅲ型胶原纤维面积(以像素表示)A组为98780±4190,51177±5464;B组为94855±9010,50815±3895;C组为99860±6015,50948±6595;D组为79386±2237,85278±2645;其中A、B、C组胶原纤维以Ⅰ型为主,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D组Ⅰ型胶原纤维少于其他三组(P〈0.01),Ⅲ型胶原纤维多于其他三组(P〈0.01)。Hart染色显示,A、B、C和D组弹性纤维面积(以像素表示)分别为2805±90,2849±84,3068±485和1961±96,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显著少于B、C组(P〈0.01),D组显著少于其他各组(P〈0.01)。术后6周巨噬细胞阳性数A、B、C和D组分别为4.10±0,87,3.80±0,78,3.70±0.94和6.80±1.63,A、B、C组均显著低于D组(P〈0.01),A、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DMSCs丝素膜在修复兔阴茎白膜缺损时能达到与自体组织修复基本同等的效果。
张亚周云连学刚苗小芬王睿刘琳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丝素蛋白
脂肪干细胞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前后miRNA的差异表达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前后microRNA(miRNA)的差异表达,预测其靶基因。方法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成的血管内皮细胞进行鉴定后,提取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前后的miRNA,微阵列芯片检测表达谱的变化,对有显著差异的miRNA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通过TargetScan、Miranda、PITA、RNAhybrid和microTar五个数据库预测靶基因。结果筛选、验证出四个显著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miR-29b-3p和miR-5096为显著上调,miR-143-3p和miR-145-5p为显著下调。预测到OCT4、SOX2、KLF4、TGFB2、IGF1、TAF11、TMEM169、UHRF1和OSBPL6等相关靶基因。结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前后存在显著差异性表达的miRNA,提示这些miRNA在其分化中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张亚周云朱璟晶曹戌金美芳刘琳
关键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微小核糖核酸
雄性大鼠生殖结节中相关lncRNA和mRNA可能参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诱导的尿道下裂形成过程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雄性大鼠生殖结节中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RNA,lncRNA)和mRNA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n-butyl phthalate,DBP)诱导雄性大鼠尿道下裂形成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在孕鼠孕13~18 d时每天按体重800 mg/kg DBP溶于1 m L玉米油灌胃,对照组每天给予1 m L玉米油。于孕19 d时取出胎鼠,分别取下灌药组发生尿道下裂胎鼠和对照组雄性胎鼠的生殖结节,提取RNA,构建RNA测序文库测序。对测序结果的lncRNA进行筛选、差异分析和功能预测,再随机筛选8条lncRNA用q RT-PCR验证其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尿道下裂组生殖结节中有598个差异mRNA,427个差异lncRNA,q RTPCR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在生物过程、细胞组成、分子功能方面,差异表达mRNA富集程度最高的分别是红细胞生长、血红蛋白合成、结合珠蛋白结合。分布最多的的信号通路为病毒性心肌炎通路。差异lncRNA功能最多分布在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受体的结合;分布最多的信号通路为金葡菌感染通路。结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诱导的尿道下裂雄性大鼠与正常雄性大鼠相比,其生殖结节中lncRNA和mRNA的差异表达显著,lncRNA可能通过与mRNA相互作用参与尿道下裂的形成过程。
冯笑黄恩馥张亚周云
关键词:高通量测序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尿道下裂长链非编码RNA
成纤维细胞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诱导雄性胎鼠发生尿道下裂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致大鼠发生尿道下裂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孕SD大鼠14只随机均分为DBP组和对照组。于妊娠第13~19天,DBP组采用DBP 800mg/kg溶入玉米油灌胃,对照组给予玉米油灌胃。妊娠第19天取出胎鼠,鉴别胎鼠性别,并分为尿道下裂组和对照组。提取两组胎鼠的生殖结节;原代培养生殖结节中的成纤维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同型雄激素受体A(AR-A)和AR-B以及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qPCR检测AR mRNA表达,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结果 DBP组雄性仔鼠35只,有尿道下裂鼠12只(34.3%);对照组雄性仔鼠41只,无尿道下裂鼠。对照组的尿道开口于生殖结节顶端,尿道下裂组胎鼠的尿道开口于生殖结节腹侧。与对照组比较,尿道下裂组胎鼠的肛门-生殖结节距离短[(1.57±0.09)mm vs.(2.45±0.16)mm],AR-B相对表达量低(细胞质:0.16±0.07vs.3.46±0.98;细胞核:0.13±0.07vs.2.17±0.58),增殖能力下降,Ⅰ型胶原蛋白相对表达量低(0.22±0.09vs.1.27±0.78)(P〈0.05)。结论 DBP可降低胎鼠生殖结节成纤维细胞中AR-B和Ⅰ型胶原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这可能会影响雄性胎鼠生殖器的发育导致尿道下裂的发生。
李晋昊李祥张亚周云
关键词: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尿道下裂成纤维细胞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影响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致雄性胎鼠尿道下裂的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研究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的表达和活性及睾酮在尿道下裂胎鼠体内发生的改变,探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诱导雄性胎鼠发生尿道下裂的机制。方法 将40只孕SD大鼠,用随机数表法分为DBP组和对照组(各20只)。于孕13~19 d上午9点给药,DBP组按照800 mg/kg体重DBP混合玉米油(DBP和玉米油总量为3 ml/kg体重)灌胃,对照组按3 ml/kg体重玉米油灌胃。第19天中午12时麻醉孕鼠后取出胎鼠,观察内外生殖器鉴别出DBP组发生尿道下裂的雄性胎鼠及对照组中的雄性胎鼠。从DBP组中发生尿道下裂的雄性胎鼠中选取40只做为尿道下裂组,再从对照组的雄性胎鼠中选取40只做为正常对照组,拍摄尿道下裂图片,测量肛门生殖结节距离,统计尿道下裂发生率,取各组胎鼠生殖结节进行HE染色。各组胎鼠断头取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睾酮水平并取出各组睾丸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ELISA检测StAR mRNA及StAR的表达,对StAR相对表达量和睾酮含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ERK1/2蛋白(P-ERK1/2),总ERK1/2蛋白(T-ERK1/2)的表达,并通过两者间的比值分析睾丸中ERK1/2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以明确StAR蛋白的活性高低。结果 尿道下裂组胎鼠的尿道开口于生殖结节腹侧,对照组的开口于生殖结节顶端。尿道下裂组肛门生殖结节距离(1.77±0.12) mm明显小于对照组(2.25±0.15) 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P组胎鼠尿道下裂发生率为43.3%(46/106)。尿道下裂组睾酮含量(1.45±0.62) ng/ml低于对照组(4.48±0.93) n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道下裂组的StAR mRNA、StAR相对表达量及P-ERK1/T-ERK1、P-ERK2/T-ERK2分别为0.23±0.08、0.33±0.07、0.17±0.03和0.19±0.07,对照组的分�
李晋昊李祥张亚周云
关键词:尿道下裂邻苯二甲酸酯睾酮
尿道下裂相关miRNA差异表达分析的初步探讨
2019年
目的通过筛选尿道下裂、术前经HCG治疗的尿道下裂以及正常包皮组织中miRNA差异表达,探究其与尿道下裂的发生以及术前HCG治疗影响预后的可能途径,为探究尿道下裂病因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9例尿道下裂(其中3例术前进行HCG治疗)以及3例包茎患儿(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取包皮组织抽提总RNA,利用芯片技术筛选各组差异性表达的miRNAs,并用RT-PCR技术对筛选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芯片筛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尿道下裂患儿的包皮组织里差异性表达的miRNAs中上调的19个,下调的15个。与术前行HCG治疗组的患儿相比,术前未行HCG治疗的尿道下裂患儿包皮组织里差异性表达的miRNA中上调的19个,下调的25个;RT-PCR验证结果:在差异性表达的miRNA中选择10个miRNA进行验证,其中5个miRNA与芯片结果相符,分别是let-7b-3p、miR-145-5p、miR-376a-3p、miR-377-3p和miR-1-3p。其中let-7b-3p、miR-145-5p、miR-376a-3p、miR-377-3p在尿道下裂组中低表达,在对照组和术前HCG治疗的尿道下裂组中高表达;miR-1-3p在术前HCG治疗的尿道下裂患儿中较未用药组中高表达。结论首次建立尿道下裂患儿miRNAs的基因表达谱,并筛选出在术前行HCG治疗尿道下裂、术前未行HCG治疗尿道下裂与包茎之间存在差异表达的miRNAs。根据筛选出的差异性表达的miRNAs,推测其与尿道下裂的关系,为今后疾病的预防以及提高治疗效果提供新的线索。
黄恩馥陈娇曹戌冯笑张亚周云
关键词:微RNAS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